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制备高效活性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的铈掺杂碳量子点用于生物抗氧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2 07:42
  目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作为氧代谢中的一种天然产物,参与各种正常的生理活动。然而,在疾病或一些外源性因素作用下,ROS代谢平衡被破坏,导致细胞和生物大分子的过氧化损伤。因此,控制生物体内的ROS的浓度是一个重要而急迫的问题,将它们保持在适当的浓度范围内是减少一系列氧化损伤的基本手段。近年来,二氧化铈因其可循环再生的抗氧化性能而受到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并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和医学研究。在我们前期的研究基础上,本研究以柠檬酸和六水合硝酸铈为前驱物,以甘氨酸为表面钝化剂,通过反应釜水热碳化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铈掺杂型碳量子点(Ce-doped CQDs),在保留了传统碳量子点低毒性和优异的荧光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赋予了其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本文系统表征了Ce-doped CQDs的物理、化学、光学性能,深入研究了其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并探索了Ce-doped CQDs应用于生物抗氧化的可能性。方法:1.以六水合硝酸铈、柠檬酸为前驱物,以甘氨酸为表面钝化剂,通过反应釜水热碳化法制备铈掺杂型碳量子点(Ce-doped CQDs)。2.通过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衍射(... 

【文章来源】:江苏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制备高效活性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的铈掺杂碳量子点用于生物抗氧化的研究


活细胞ROS的主要来源[13]

氧化应激,疾病


导致细胞内致命的损伤,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以下四种情况是活性对细胞最常见的有害影响:DNA 或 RNA 的损伤;脂质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质过氧化);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氧化;辅因子的氧化导致特异性酶的失活[1急性炎症发生时,体内的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和来自组织中的吞噬细胞等会在细菌侵入部位聚集。被激活物激活后,吞噬发生“呼吸爆发”,产生的活性氧可以发挥杀菌作用。然而自由基的杀伤作有特异的选择性,因此,杀菌的同时也会损伤正常的细胞、组织。慢性炎症时部产生的 ROS,长期刺激周围的细胞,导致基因突变、细胞癌变,同时,升高的 ROS 水平也适宜于癌症细胞的生长和转移。上述 ROS 导致肿瘤的发能存在以下机制:诱导细胞基因稳定性的改变、促进恶性转化细胞增殖、抑性转化细胞凋亡、加速肿瘤的侵袭与转移以及增强肿瘤对治疗的耐受性等。

萤石结构,氧化铈


化物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汽车排气系紫外线吸收剂和高温氧敏材料等方面铈也以四价(+4)状态存在,并且可能氧化铈的氧化能力,氧化铈被认为是改变,使二氧化铈可以通过氧和/或其[41-42]。CeO2的价态和缺陷结构是动、其他离子的存在和氧的分压)的变减小,从而增加氧化铈颗粒的比表面其活性,从而起催化作用[46]。因此,的科研人员的注意力。氧化铈纳米粒物等化学自旋陷阱,混合价态的氧化为氧化铈纳米颗粒在医学上的应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水热炭化制备碳量子点及其应用[J]. 刘禹杉,李伟,吴鹏,刘守新.  化学进展. 2018(04)
[2]水热碳化法制备碳纳米材料[J]. 李赛赛,曹迎楠,王军凯,梁峰,段红娟,张海军.  材料导报. 2016(09)
[3]活性氧调控炎症诱发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J]. 于卫华,周庆彪,刘颖,师腾瑞,王帅,张晓迪,海春旭.  癌变·畸变·突变. 2016(02)
[4]天七方对过氧化氢诱导心肌细胞损伤模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元件通路的影响[J]. 刘松涛,刘勤,苏慧,朱洪哲,苏云明.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4(02)
[5]氧化应激与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J]. 陈向军,谢永宏,金发光.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14(02)
[6]黄芩苷对大鼠原代皮层神经元过氧化氢损伤的保护作用[J]. 程发峰,宋文婷,郭少英,钟相根,鲁艺,王庆国.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05)
[7]机体内活性氧生理功能研究进展[J]. 秦涛余,陈志伟.  生命科学仪器. 2008(02)
[8]过氧化氢体外诱导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人参皂苷Rb1的保护效应[J]. 何胜虎,张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02)
[9]活性氧自由基在动物机体内的生物学作用[J]. 李建喜,杨志强,王学智.  动物医学进展. 2006(10)
[10]槲皮素对过氧化氢所致体外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 杨雷,郭青榜,卢艳,张海龙,刘义,挛云.  中国临床康复. 2006(03)

硕士论文
[1]透明质酸/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的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D]. 赵雪纷.江苏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511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3511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9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