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SIRT1新型小分子抑制剂的虚拟筛选及抗肝癌活性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0 14:02

  本文关键词:SIRT1新型小分子抑制剂的虚拟筛选及抗肝癌活性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恶性肿瘤中最常见且死亡率很高,全球恶性肿瘤死亡率位列第3,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我国是HCC高发区,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其高居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2位。目前肝切除和射频消融是肝癌早期的常用治疗手段,中晚期患者可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放化疗等手段,但是术后患者极易复发,放疗、化疗等也易使人产生耐药性,预后较差。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在减少传统化疗药物的全身性毒副作用和提高疗效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因此,HCC分子靶向药物的开发在控制HCC的肿瘤增殖、延缓肿瘤的复发、转移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1,SIRT1)与酵母SIR2同源,是一类依赖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第Ⅲ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1定位于细胞核,胚胎早期含量丰富,并在成熟组织中表达广泛,通过去乙酰化修饰组蛋白及多种非组蛋白来调节基因表达,参与细胞凋亡、分化、衰老、应激耐受及能量代谢等多种重要的生理活动。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SIRT1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SIRT1与HCC的关系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临床研究发现,SIRT1在HCC患者中异常高表达,并可预测其不良预后。进一步的研究表明,SIRT1在HCC细胞的增殖与肿瘤生长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且作用范围广泛,分子机制复杂。目前,以SIRT1这一新靶点抗肝细胞癌的治疗药物还未见有相关报道。因此,以STRTl为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是创新抗肝细胞癌药物开发的方向之一。研究目的本项目基于SIRT1受体,选取EX527、尼克酰胺与SIRT1蛋白的结合位点,通过高通量虚拟筛选和分子模拟等方法,筛选出对接打分较高的小分子抑制剂,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的筛选优化、设计、合成,通过抑制肝癌细胞中SIRT1的高表达,影响肝癌细胞的增殖,对其抗肝癌的活性进行体内外效应实验,为筛选及改造新型的以SIRT1为靶标的抗肝癌活性抑制剂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1.基于SIRT1受体的虚拟筛选(1)小分子数据库Drug Bank和Chem下载小分子化合物库,蛋白质数据库PDB下载SIRT1与配体复合物晶体结构(PDB:4I5I);(2)运用分子对接等计算机虚拟筛选的方法,利用分子对接软件Discovery Studio3.0、SYBYL2.0,进行分子对接打分,选出其中与SIRT1活性口袋匹配度最高的小分子抑制剂;(3)分子动力学模拟测定小分子抑制剂与SIRT1受体的结合亲和力,确定潜在活性小分子抑制剂。2.体外抗肝癌活性研究(1)CCK-8法检测HepG2、MDA-231、KM3、K562、Caski、A549、Hela、Jurkat细胞经小分子抑制剂处理48h后的增殖抑制率,初步验证小分子抑制剂是否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筛选出其对何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最为明显;(2)以肝癌细胞HepG2为靶细胞,CCK-8法比较小分子抑制剂与EX527、尼克酰胺、Sirtinol等SIRT1抑制剂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3)CCK-8法检测SIRT1高表达的HepG2细胞、SIRT1低表达的Huh-7细胞及人肝细胞L02经小分子抑制剂、阳性对照药物EX527处理48h后的增殖抑制率,初步验证虚拟筛选获得的小分子抑制剂是否具有SIRT1特异性;(4)对经过阳性对照药物EX527及小分子抑制剂处理48h后的HepG2细胞进行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对HepG2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5)Western blot法检测经不同浓度小分子抑制剂处理48h对HepG2细胞中SIRT1以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的影响。3.体内抗肝癌活性研究(1)选取5-7w龄的裸鼠40只,腋下接种成瘤,建立人肝癌HepG2及Huh-7裸鼠模型各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给药组,腹腔注射小分子抑制剂,每日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2)处死裸小鼠,摘取瘤体,计算抑瘤率,对瘤体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SIRT1、P450蛋白表达情况。研究成果1.以SIRT1(PDB ID:4I5I)为靶标,基于ADME/T性质从Drug Bank和Chem数据库筛选出83745个化合物,然后使用surflex Dock筛选和分子模拟验证获得SIRT1抑制剂小分子抑制剂T;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小分子抑制剂T与SIRT1活性位点结合后的结合自由能,证明小分子化合物T与SIRT1结合较为稳定。2.通过CCK-8增殖抑制试验,结果表明:小分子抑制剂T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尤其对SIRT1高表达的HepG2细胞增殖抑制最为明显,并且与其余三种SIRT1抑制剂相对照,小分子抑制剂T对HepG2的抑制作用呈明显的浓度与时间依赖关系。3.运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小分子抑制剂T及阳性对照药物EX527对HepG2细胞均具有诱导凋亡的作用,但小分子抑制剂T处理后的细胞凋亡率远高于阳性对照物EX527。4.Western blot法证实:HepG2细胞中SIRT1蛋白表达随小分子抑制剂T的浓度变化而变化,并且小分子抑制剂T对相关蛋白的表达也有一定影响。5.以高表达SIRT1的HepG2和低表达SIRT1的Huh-7肝癌细胞做为靶细胞,分别接种到裸鼠皮下,建立在体肿瘤模型,每日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小分子抑制剂T对HepG2裸鼠模型的肿瘤具有更显著的抑制活性,而对Huh-7裸鼠模型的肿瘤没有抑制活性。6.处死裸小鼠,摘取瘤体,计算抑瘤率,结果表明小分子抑制剂T对HepG2裸鼠模型的抑瘤率明显高于Huh-7裸鼠模型。7.选取瘤体做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SIRT1、P450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HepG2裸鼠模型给药组的SIRT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低,而P450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Huh-7裸鼠模型给药组与对照组SIRT1、P450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本课题基于SIRT1受体,选取EX527、尼克酰胺与SIRT1蛋白的结合位点,通过高通量虚拟筛选和分子模拟等方法,筛选出的小分子抑制剂T不仅在体外试验中能有效地抑制肝癌细胞HepG2增殖并诱导其发生凋亡,在体内试验中对HepG2裸鼠模型的肿瘤生长也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Western blot试验证实小分子抑制剂T可以特异性的抑制肝癌细胞HepG2中SIRT1的表达,故小分子化合物T有望作为抗肿瘤药物,特别是抗HCC分子靶向药物进行研究。
【关键词】:HCC SIRT1受体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HepG2细胞 增殖抑制 凋亡 Western blot 裸鼠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6;R94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5
  • 英文缩写一览表15-17
  • 1. 引言17-25
  • 1.1. 研究背景17-22
  • 1.1.1. 肝癌及其治疗现状17-18
  • 1.1.2. SIRT1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18-20
  • 1.1.3. SIRT1与肝癌20
  • 1.1.4.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20-21
  • 1.1.5. 虚拟筛选21-22
  • 1.1.6. 分子动力学22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22
  •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2-24
  • 1.3.1. 研究内容22-23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3-24
  • 1.4. 主要技术路线24-25
  • 2. 基于SIRT1受体的小分子抑制剂的虚拟筛选25-31
  • 2.1. 小分子抑制剂的虚拟筛选25-26
  • 2.1.1. 实验数据来源25
  • 2.1.2. 实验软件25
  • 2.1.3. 实验流程及方法25-26
  • 2.2. 实验结果26-30
  • 2.2.1. SIRT1受体蛋白的选择及处理26
  • 2.2.2. 分子对接虚拟筛选结果26-28
  • 2.2.3. 实验结果分析28-30
  • 2.3. 实验结果分析30-31
  • 3. SIRT1小分子抑制剂T对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31-41
  • 3.1. 实验材料31-33
  • 3.1.1. 主要实验材料31
  • 3.1.2. 主要试剂耗材31-32
  • 3.1.3. 主要仪器设备32
  • 3.1.4. 主要溶液配制32-33
  • 3.2. 实验方法33-35
  • 3.2.1. CCK-8 法检测HepG2、Huh-7、MB-MDA231、L02、Jurkat、K562、He La、KM3、A549、Caski细胞增殖试验33-35
  • 3.2.2. 统计学分析35
  • 3.3. 实验结果35-40
  • 3.3.1. 小分子抑制剂T对HepG2、MDA-231、KM3、K562、Caski、A549、Hela、Jurkat细胞的增殖抑制35-37
  • 3.3.2. Nicotinamide、EX-527、Sirtinol及小分子抑制剂T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37
  • 3.3.3. 小分子抑制剂T对HepG2、Huh-7 细胞的增殖抑制37-38
  • 3.3.4. 小分子抑制剂T对HepG2、L02细胞的增殖抑制38-39
  • 3.3.5. 小分子抑制剂T处理HepG2细胞 48h后细胞形态学观察39-40
  • 3.4. 实验结果分析40-41
  • 4. SIRT1小分子抑制剂T对肝癌细胞的凋亡诱导效应41-47
  • 4.1. 实验材料41
  • 4.1.1. 主要试剂耗材41
  • 4.1.2. 主要仪器设备41
  • 4.1.3. 溶液的配制41
  • 4.2. 实验方法41-43
  • 4.2.1. 小分子抑制剂T诱导HepG2肝癌细胞凋亡的流式细胞仪检测41-42
  • 4.2.2. 统计学分析42-43
  • 4.3. Annexin V/PI双染检测HepG2肝癌细胞凋亡的结果43-46
  • 4.4. 结果分析46-47
  • 5. SIRT1小分子抑制剂T在蛋白水平的验证47-55
  • 5.1. 实验材料47-48
  • 5.1.1. 主要试剂耗材47
  • 5.1.2. 主要抗体47-48
  • 5.1.3. 主要试剂配制48
  • 5.2. 实验方法48-52
  • 5.2.1. 蛋白样品的提取48-49
  • 5.2.2. BCA试剂盒测定蛋白浓度49-50
  • 5.2.3. 电泳上样的样品准备50
  • 5.2.4. SDS-PAGE凝胶配制50
  • 5.2.5. 上样与电泳50-51
  • 5.2.6. 转膜51
  • 5.2.7. 封闭51
  • 5.2.8. 一抗孵育51
  • 5.2.9. 二抗孵育51
  • 5.2.10. 化学发光51-52
  • 5.2.11. 统计学分析52
  • 5.3. 实验结果52-53
  • 5.4. 实验结果分析53-55
  • 5.4.1. 不同浓度药物处理HepG2细胞 48h后对SIRT1蛋白表达的影响53-54
  • 5.4.2. 不同浓度药物处理HepG2细胞 48h后对P53蛋白表达的影响54
  • 5.4.3. 不同浓度药物处理HepG2细胞 48h后对C-Jun蛋白表达的影响54
  • 5.4.4. 不同浓度药物处理HepG2细胞 48h后对CYP3A4蛋白表达的影响54-55
  • 6. SIRT1小分子抑制剂T在裸鼠模型的抗肝癌活性研究55-67
  • 6.1. 实验材料55-56
  • 6.1.1. 实验动物55
  • 6.1.2. 细胞株55
  • 6.1.3. 主要试剂55-56
  • 6.1.4. 实验器材56
  • 6.1.5. 主要试剂配制56
  • 6.2. 实验方法56-59
  • 6.2.1. 两种人肝癌细胞HepG2、Huh-7 的复苏、培养及传代56-57
  • 6.2.2. 台盼蓝染色计数活细胞57-58
  • 6.2.3. HepG2、Huh-7 人肝癌细胞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及分组58
  • 6.2.4. 每日测量并计算荷瘤裸鼠模型瘤体体积变化58
  • 6.2.5. HepG2、Huh-7 两种人肝癌细胞荷瘤裸鼠的瘤体病理切片与免疫组化分析.58-59
  • 6.2.6. 统计学分析59
  • 6.3. 实验结果59-65
  • 6.3.1. HepG2与Huh-7 人肝癌细胞荷瘤裸鼠组组间的瘤体体积变化59-61
  • 6.3.2. HepG2人肝癌细胞荷瘤裸鼠组组间的瘤体体积变化61
  • 6.3.3. 计算抑瘤率61-62
  • 6.3.4. HepG2、Huh-7 两种人肝癌细胞荷瘤裸鼠组的瘤体病理切片与免疫组化分析62-63
  • 6.3.5. HepG2人肝癌细胞荷瘤裸鼠组的瘤体病理切片与免疫组化分析63-65
  • 6.4. 结果分析65-67
  • 7. 全文总结67-69
  • 7.1. 课题概述67-68
  • 7.2. 课题创新点68
  • 7.3. 课题存在的问题68
  • 7.4. 课题展望68-69
  • 致谢69-71
  • 参考文献71-75
  • 附录75-78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78-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璐;;STAT3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辽宁化工;2013年07期

2 张震;王华南;张振华;;4-芳胺基喹唑啉类化合物在激酶靶向小分子抑制剂中的应用[J];化学试剂;2014年03期

3 王勇;龙亚秋;;蛋白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新进展[J];有机化学;2011年10期

4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晶;卢俊彦;Shan Changliang;Fan Jun;欧阳斯盛;周宇;柳红;罗成;Chen Jing;蒋华良;何川;;靶向铜转运蛋白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与抗肿瘤活性研究[A];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周圆;纪庆;张永慈;杨铭;熊冬生;杨纯正;;整合素αvβ3小分子抑制剂先导物的发现及活性研究[A];2009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罗再刚;黄雅理;徐雪梅;胡利明;;基于gp41核心结构设计的小分子抑制剂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有机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孔祥谦;陈丽敏;Cheryl Mccullough;蒋华良;Ronen Marmorstein;罗成;;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MOF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及应用研究[A];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彭晖;冯健男;曹曦元;郭雷鸣;沈倍奋;黎燕;;生物毒素类小分子抑制剂的虚拟筛选及体外评价[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Sarmistha Halder Sinh;Keqin Kathy Li;Yujun George Zheng;;Identification of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s of PRMT1[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马金莲;郑一超;吕文蕾;王志茹;李金凤;刘宏民;;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抑制剂的筛选方法[A];2013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三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任永欣;崔玉敏;严孝强;赛杨;张维汉;顾轶;青卫国;苏慰国;;EGFR抑制剂新药研发[A];2009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方浩;孙凤娥;;Mcl-1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其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10 刘安;曹晨;孔德新;柏金辰;高立娜;王书航;陈宇;孙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抑制剂的研究进展[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白毅;新化合物可克服突变耐药[N];中国医药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杨;基于抗真菌新靶标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和N-肉豆蔻酰基转移酶优化设计新型小分子抑制剂[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2 张伟兵;PTP-MEG2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合成、活性及动力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3 宋宇;RORγ新型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张瑜;新型MIF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及其抗炎活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5 张宇;p18小分子抑制剂体外扩增人造血干细胞的作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6 张章;PDGFR小分子抑制剂GZD856体内外抗肺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7 郭少华;脂肪酶SMG1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及其激活机制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8 付之光;靶向CD147的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及抗肿瘤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9 刘飞扬;基于高能量功能细胞库筛选的新型选择性激酶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及生物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10 刘安;PD-1/PD-L1通路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D];吉林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燕;以Wnt信号通路Porcupine蛋白为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2 季鹏;STAT3信号通路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3 王志茹;LSD1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及其抑制胃癌细胞转移侵袭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4 姜俊婕;喹唑啉酮及Bromodomain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5 吴云龙;一种EZH2小分子抑制剂的计算机辅助筛选、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6 闵啸;荜拔酰胺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与Keap1-Nrf2小分子抑制剂优化设计[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7 丁雪垒;SIRT1新型小分子抑制剂的虚拟筛选及抗肝癌活性的初步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6年

8 侯丽;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σ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冯旭;CDC25B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及评价[D];兰州大学;2008年

10 陈清斌;小分子抑制剂与Mcl-1蛋白作用模式及分子优化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SIRT1新型小分子抑制剂的虚拟筛选及抗肝癌活性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4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354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f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