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PI3Kγ抑制剂的抗肿瘤活性评价及其机制分析

发布时间:2022-10-04 18:19
  PI3Ks(Phosphoinositide 3-kinases)的过度激活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因此PI3K逐渐发展成为抗癌领域的一个重要靶点。PI3Ks主要分为PI3Kα、PI3Kβ、PI3Kδ和PI3Kγ四个亚型,其中PI3Kδ和PI3Kγ主要表达于造血系统中,并在B细胞活化、增殖、存活和淋巴组织归巢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揭示了开发PI3Kγ抑制剂用于选择性治疗恶性血液肿瘤的巨大的潜力以及可能性。但在活性结合区域内,PI3Kγ与PI3K其他三个亚型具有高同源度,使得开发PI3Kγ抑制剂存在巨大的挑战,造成目前选择性PI3Kγ抑制剂报道的匮乏。课题组前期以PI3Kγ为靶点构建多构象虚拟筛选体系筛选出83个潜在的PI3Kγ小分子抑制剂。本课题通过一系列生物活性评价结合计算机模拟机制研究,探讨了83个小分子的抗肿瘤活性及候选化合物的γ选择性作用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MTT方法检测83个化合物对13种恶性肿瘤细胞(胃癌、胰腺癌、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的抗增殖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JN-PK1)、化合物43、化合物65和化合物79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其中JN-...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PI3K/Akt信号通路
        1.1.1 PI3K的结构和功能
        1.1.2 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控
    1.2 PI3K/Akt信号通路与恶性血液肿瘤的关系
        1.2.1 恶性血液肿瘤中PI3K/Akt信号通路的异常表达
        1.2.2 用于治疗恶性血液肿瘤的PI3K抑制剂
        1.2.3 PI3Kγ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3 计算机辅助药物机理研究
    1.4 立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PI3Kγ抑制剂的生物学活性验证及其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细胞株
        2.2.2 计算模拟软件
        2.2.3 化合物
        2.2.4 实验试剂
        2.2.5 实验耗材与仪器
        2.2.6 培养基和相关实验溶液的配制
        2.2.7 药物的配置
    2.3 生物学活性实验方法
        2.3.1 细胞的培养
        2.3.2 化合物在细胞水平上的初筛验证
        2.3.3 JN-PK1 抑制多种恶性血液肿瘤细胞的增殖实验
        2.3.4 体外检测JN-PK1的PI3K激酶活性
        2.3.5 JN-PK1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抑制
        2.3.6 JN-PK1 对恶性血液肿瘤细胞的促凋亡实验
        2.3.7 细胞流式检测JN-PK1 促恶性血液肿瘤细胞凋亡作用
    2.4 JN-PK1 作为PI3Kγ抑制剂的机理研究
        2.4.1 PI3Ks亚型蛋白的选取及其准备
        2.4.2 JN-PK1 的构建和优化
        2.4.3 JN-PK1 对接到四个亚型的活性口袋
        2.4.4 分子动力学模拟(MD simulation)
        2.4.5 MM/GBSA结合自由能计算
    2.5 实验结果
        2.5.1 JN-PK1 有效抑制多种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
        2.5.2 JN-PK1 选择性抑制PI3Kγ
        2.5.3 JN-PK1 有效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
        2.5.4 JN-PK1 诱导恶性血液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2.5.5 JN-PK1 对接到PI3Ks四种亚型的结果
        2.5.6 JN-PK1和PI3Ks四种亚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及自由能分解
    2.6 结论
第三章 PI3Kδ抑制剂Idelalisib衍生物的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条件及方法
        3.2.1 计算机软件
        3.2.2 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法建立3D-QSAR模型
        3.2.3 41个抑制剂与PI3Kδ进行分子对接
        3.2.4 分子动力学(MD)模拟
        3.2.5 MM/GBSA结合自由能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OMFA模型分析
        3.3.2 分子对接分析
        3.3.3 分子动力学模拟及结合自由能计算
    3.4 结论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本文编号:36855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36855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a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