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抗马拉色菌天然产物的筛选及衍生物的制备与质量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5 10:55
  马拉色菌是皮肤感染的常见真菌群。临床上抗马拉色菌药物主要有三唑类、咪唑类、丙烯胺类、吡硫锌、硫化硒、多烯类等。虽然这些药物药效比较明确,但是副作用大,较易复发。因此筛选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新型抗马拉色菌的药物已是当务之急。中草药资源丰富,在抗马拉色菌作用上已取得一定进展。本课题拟从天然产物出发,筛选抗马拉色菌活性的物质,寻求治疗马拉色菌感染的药物,并进行质量研究,为研究和开发抗马拉色菌的新药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马拉色菌的分离与鉴定1)从3份临床标本中分离得到3株不同的马拉色菌分离株,其中2株分离自花斑癣患者的标本,编号为HB1701和HB1702,银屑病患者标本分离出1株,编号为YX1703。2)通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学试验和18SrRNA基因序列对比分析,最终鉴定结果HB1701为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HB1702为限制性马拉色菌(M.Restricta),YX1703为斯洛菲马拉色菌(M.Slooffiae)。2.抗马拉色菌天然产物的筛选通过抑菌筛选实验,结果表明丁香酚和肉桂醛对马拉色菌有抑制作用。其中肉桂醛对马拉色菌活性较强,其MIC值为3.25...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索引
1 绪论
    1.1 引言
    1.2 马拉色菌致病作用
        1.2.1 花斑癣
        1.2.2 马拉色菌性毛囊炎
        1.2.3 脂溢性皮炎
        1.2.4 特应性皮炎
        1.2.5 包皮龟头炎
        1.2.6 寻常痤疮
        1.2.7 非特应性的湿疹皮炎
        1.2.8 银屑病
    1.3 抗马拉色菌药物现状
        1.3.1 化学药物
        1.3.2 中药
2 马拉色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
        2.1.1 菌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设备
        2.1.4 主要培养基
    2.2 方法
        2.2.1 分离培养
        2.2.2 形态学鉴定
        2.2.3 生理生化鉴定
        2.2.4 菌株的18SrRNA基因序列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抗马拉色菌天然产物的筛选
    3.1 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药物
        3.1.3 主要设备
        3.1.4 主要培养基
    3.2 方法
        3.2.1 中药材提取流程
        3.2.2 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3.2.3 抑菌圈直径的测定
        3.2.4 最优活性物质作用下马拉色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肉桂醛衍生物的制备、结构确证及抗马拉色菌作用
    4.1 仪器及试剂
        4.1.1 仪器
        4.1.2 试剂
    4.2 方法
        4.2.1 (E)-1-羟基-3-苯基丙基-2-烯-1-磺酸钠的合成
            4.2.1.1 (E)-1-羟基-3-苯基丙基-2-烯-1-磺酸钠的合成路线
            4.2.1.2 (E)-1-羟基-3-苯基丙基-2-烯-1-磺酸钠的合成方法
        4.2.2 (E)-1-羟基-3-苯基丙基-2-烯-1-磺酸钠的合成条件优化
            4.2.2.1 正交实验设计
            4.2.2.2 验证实验
        4.2.3 (E)-1-羟基-3-苯基丙基-2-烯-1-磺酸钠的结构确证
            4.2.3.1 紫外光谱(UV)
            4.2.3.2 高效液相色谱(HPLC)
            4.2.3.3 质谱(MS)
            4.2.3.4 核磁共振(1H-NMAR、13C-NMR)
        4.2.4 (E)-1-羟基-3-苯基丙基-2-烯-1-磺酸钠的活性验证
    4.3 本章小结
5 肉桂醛亚硫酸钠质量研究
    5.1 仪器及试剂
        5.1.1 仪器
        5.1.2 试剂
        5.1.3 试药
    5.2 方法
        5.2.1 性状
            5.2.1.1 外观气味
            5.2.1.2 溶解度
            5.2.1.3 引湿性
        5.2.2 鉴别
            5.2.2.1 紫外吸收光谱鉴别
            5.2.2.2 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别
        5.2.3 检查
            5.2.3.1 水分
            5.2.3.2 干燥失重
            5.2.3.3 酸度
            5.2.3.4 炽灼残渣
            5.2.3.5 重金属
            5.2.3.6 亚硫酸盐
            5.2.3.7 有关物质
            5.2.3.8 残留溶剂
        5.2.4 含量测定
            5.2.4.1 色谱条件
            5.2.4.2 测定法
            5.2.4.3 流动相比例选择
            5.2.4.4 样品浓度选择
            5.2.4.5 检测波长选择
            5.2.4.6 专属性
            5.2.4.7 系统适用性
            5.2.4.8 线性与范围
            5.2.4.9 仪器精密度
            5.2.4.10 方法精密度
            5.2.4.11 回收试验
            5.2.4.12 供试品溶液稳定性
            5.2.4.13 检测限与定量限
            5.2.4.14 系统耐用性
            5.2.4.15 样品测定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后续工作建议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560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37560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1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