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pH靶向性口服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及体内外表征
发布时间:2023-04-03 19:05
化疗药物已经广泛用于癌症临床治疗,实验表明它能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生长和诱导细胞凋亡,但其较差的溶解性和吸收率以及复杂的生理屏障会严重影响药物对体内肿瘤的治疗效果。此外,临床上药物进入机体主要通过口服或者静脉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均存在对应的缺陷。因此需要利用药物载体包载药物后再送入机体,保证在特定条件下释放药物,以避免药物所产生的系统毒性。研究人员针对口服给药和静脉给药设计了一系列的药物载体,例如胃肠道靶向吸收的口服药物载体,纳米药物传递载体(Nano-DDS),它们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并且这两种给药方式都有相应的优点,例如口服给药方便简单,生物安全性高;静脉给药能达到最高的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AB),药物发挥作用更快。但仅针对口服或静脉给药单方面进行改良的药物载体,都有一些无法避免的缺点:口服给药会造成极强的首过效应,最终导致更低的AB和更高的药物毒性;静脉注射的给药方式会破坏皮肤且给药后药物浓度瞬间变化,可能引起较大的给药风险,对应的给药生物安全性低。此外,由于口服给药体系和静脉注射体系存在明显的pH梯度。因此可以通过设计一种具逐步pH靶向性...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癌症治疗的现状
1.2 口服给药体系
1.2.1 口服给药生理屏障
1.2.2 胃部靶向恒速释放药物
1.2.3 肠道靶向释放药物
1.2.4 理想化药物剂型
1.3 静脉注射药物剂型
1.3.1 主动靶向和被动靶向
1.3.2 癌症细胞微环境
1.3.3 pH敏感性化学键
1.3.4 原酸酯基NANO-DDS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1.4.1 选题依据
1.4.2 拟达到的药物吸收过程
1.4.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pH敏感及高疏水性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试剂预处理
2.3.2 酸敏感二端羟基原酸酯(OEOH)的合成
2.3.3 聚(原酸酯-氨酯)的制备
2.3.4 纳米微球的制备
2.4 合成产物相关表征实验
2.4.1 OEOH结构表征
2.4.2 聚合物P(OE-HMDI-CL)表征
2.4.3 纳米微球结构表征
2.5 结果与讨论
2.5.1 OEOM的结构分析
2.5.2 P(OE-HMDI-CL)结构表征
2.5.3 纳米微球结构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口服型纳米药物载体的稳定性和载药释药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体外稳定性研究
3.3.2 体内稳定性研究
3.3.3 载药纳米微球的制备及载药性能检验
3.3.4 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生理稳定性分析
3.4.2 载药性能分析
3.4.3 NPs/DOX的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药物载体的体外和体内毒性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培养
4.3.2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4.3.3 急性毒性实验
4.4 结果分析
4.4.1 细胞毒性分析
4.4.2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评价及药物副作用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和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小鼠肝癌模型的建立
5.3.2 生物利用度分析
5.3.3 药代动力学分析
5.3.4 体内抗肿瘤实验
5.3.5 组织切片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生物利用度
5.4.2 组织药物浓度分析
5.4.3 肿瘤抑制效果分析
5.4.4 药物毒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780976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癌症治疗的现状
1.2 口服给药体系
1.2.1 口服给药生理屏障
1.2.2 胃部靶向恒速释放药物
1.2.3 肠道靶向释放药物
1.2.4 理想化药物剂型
1.3 静脉注射药物剂型
1.3.1 主动靶向和被动靶向
1.3.2 癌症细胞微环境
1.3.3 pH敏感性化学键
1.3.4 原酸酯基NANO-DDS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1.4.1 选题依据
1.4.2 拟达到的药物吸收过程
1.4.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pH敏感及高疏水性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试剂预处理
2.3.2 酸敏感二端羟基原酸酯(OEOH)的合成
2.3.3 聚(原酸酯-氨酯)的制备
2.3.4 纳米微球的制备
2.4 合成产物相关表征实验
2.4.1 OEOH结构表征
2.4.2 聚合物P(OE-HMDI-CL)表征
2.4.3 纳米微球结构表征
2.5 结果与讨论
2.5.1 OEOM的结构分析
2.5.2 P(OE-HMDI-CL)结构表征
2.5.3 纳米微球结构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口服型纳米药物载体的稳定性和载药释药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体外稳定性研究
3.3.2 体内稳定性研究
3.3.3 载药纳米微球的制备及载药性能检验
3.3.4 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生理稳定性分析
3.4.2 载药性能分析
3.4.3 NPs/DOX的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药物载体的体外和体内毒性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培养
4.3.2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4.3.3 急性毒性实验
4.4 结果分析
4.4.1 细胞毒性分析
4.4.2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评价及药物副作用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和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小鼠肝癌模型的建立
5.3.2 生物利用度分析
5.3.3 药代动力学分析
5.3.4 体内抗肿瘤实验
5.3.5 组织切片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生物利用度
5.4.2 组织药物浓度分析
5.4.3 肿瘤抑制效果分析
5.4.4 药物毒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7809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378097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