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皮素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槲皮素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由于槲皮素溶解度低、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影响了它的推广和在临床上的使用。而自微乳化释药系统在提高脂溶性或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选取适宜的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等一些材料,制备槲皮素的自微乳化制剂,经口服给药吸收后,将会提高槲皮素的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改善槲皮素目前的应用状况。方法通过考察槲皮素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选择溶解度较大的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选取最佳的处方组成。以乳化剂与助乳化剂的比值km和油相百分含量为考察因素,以溶解度、微乳粒径为评价指标,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通过对微乳的粒径、Zeta电位的测定以及微乳的形态考察来评价槲皮素自微乳化制剂的质量,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建立槲皮素血药浓度的HPLC测定方法,以自制槲皮素自微乳胶囊(规格:含量10 mg)为受试制剂,以槲皮素原料药胶囊(规格:含量10 mg)为参比制剂,采用6只家兔两制剂、双周期单剂量口服给药的实验方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计算相关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根据溶解度的考察、伪三元相图的绘制和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的处方优化,确定最终的处方为油酸聚乙二醇甘油酯-聚氧乙烯35蓖麻油-二乙二醇单乙基醚,三者比例为27:55.6:17.4(w:w:w)。用水稀释50倍后测得的平均粒径为(25.86±1.32)nm,Zeta电位为(-6.78±0.65)mV,透射电镜下观察形成的微乳为均匀球型乳滴。槲皮素自微乳化制剂的稳定性好,溶出度明显高于原料药。通过家兔体内药物动力学实验得出,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分别为:C_(max)(4161.16±156.21)ng·mL~(-1),(2019.41±113.58)ng·mL~(-1);T_(max)(0.361±0.043)h,(0.917±0.129)h;AUC_(0~t)(7505.23±61.26)ng·h·mL~(-1),(4600.57±79.30)ng·h·m L~(-1);AUC_(0~∞)(7614.31±79.82)ng·h·m L~(-1),(4611.81±84.91)ng·h·mL~(-1),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63.18±3.27)%。结论槲皮素自微乳化制剂的制备工艺简单,优化后的处方形成的微乳粒径小,形态均匀,稳定性好,体外溶出度明显提高。药物动力学的实验结果表明,槲皮素自微乳化制剂与槲皮素原料药相比,药动学参数T_(max)、C_(max)、AUC_(0~t)存在明显差异。本实验制备的槲皮素自微乳化制剂的T_(max)明显提前,C_(max)显著增大,生物利用度是原料药的1.63倍,根据药动学结果,初步确定槲皮素自微乳化制剂,在体内释药速度快,血药浓度高,有效地提高了槲皮素的生物利用度,达到了实验的预期目的,为槲皮素的临床应用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槲皮素 自微乳化释药系统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 生物利用度
【学位授予单位】:锦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43
【目录】:
- 中文论著摘要5-7
- 英文论著摘要7-10
- 英文缩略语表10-11
- 前言11-14
- 第一章 槲皮素自微乳化制剂的处方前研究与处方优化14-26
- 实验材料与方法14-17
- 结果17-24
- 讨论24-25
- 结论25-26
- 第二章 槲皮素自微乳化制剂的理化性质和初步稳定性考察26-33
- 实验材料与方法26-28
- 结果28-32
- 讨论32
- 结论32-33
- 第三章 槲皮素自微乳化制剂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33-44
- 实验材料与方法33-36
- 结果36-42
- 讨论42-43
- 结论43-44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44-45
- 参考文献45-48
- 附录48-61
- 一、文献综述 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研究进展48-58
- 参考文献55-58
-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58-59
- 三、致谢59-60
- 四、个人简介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颖;宋丹;方艺霖;孙冠芸;;口服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重庆中草药研究;2008年02期
2 魏成龙;鲁长波;安高军;熊春华;解立峰;周友杰;杨冰;任连岭;;不同质量分数水的微乳化柴油微观结构及其燃爆性能[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4年04期
3 周容;杨苗苗;林雪婷;张爱清;;废油的再生及微乳化[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8年01期
4 谢新玲,王红霞,张高勇,冯尚华;微乳化柴油研究进展[J];河南化工;2003年11期
5 周雅文,张高勇,刘云,王红霞;燃油微乳化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化学世界;2004年06期
6 吕锋锋,李干佐,水玲玲,刘杰,郑立强;微乳化燃油的研究进展[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2年11期
7 孙平;胡建月;陈镇;;增压中冷柴油机燃用微乳化柴油的性能和排放研究[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10年01期
8 徐良;步平;;微乳化体皮肤安全性改善的新途径[J];中国化妆品;2002年07期
9 尹兴林;贾文;于唯;董元虎;;制备工艺对微乳化柴油稳定性能的影响[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7期
10 陈良伦;MAE C1号微乳化油[J];合成润滑材料;199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友国敦史;村濑靖幸;山田真尔;津田ひろ子;;由双连续微乳化体系构成之卓越卸妆品[A];第八届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徐良;步平;;微乳化体皮肤安全性改善的新途径[A];2002年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骆小红;张伟;顾保东;;蜂胶的微乳化及抗菌性能研究[A];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马俐丽;朱照静;匡扶;李艳;林凤云;;普罗布考自微乳化释药系统处方优化的研究[A];2008年成渝药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倩;陈晨;管清香;;葛根总黄酮自微乳化半固体骨架胶囊的制备[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王姿媛;欧丽红;何泽民;蔡晓虹;崔升淼;;尼莫地平自微乳化颗粒的研制及质量评价[A];2014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4年
7 徐良;步平;;微乳化体皮肤安全性改善的新途径[A];第七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3年
8 吕娟丽;刘振华;刘洋;王坚成;张强;;9-硝基喜树碱口服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制备及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评价[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9 徐玉福;王琼杰;胡献国;朱锡锋;;微乳化生物质燃油的摩擦学特性[A];中国石化协会、润滑脂专业委员会一届二次全体成员大会暨全国第十五届润滑脂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安高军;熊春华;鲁长波;周友杰;;一种新型的节能环保燃料——微乳化柴油[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本报记者 杨宏生;“水变油”借壳“新能源”图谋卷土重来[N];中国商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冯淑娟;先进的微乳化燃油技术[N];中国汽车报;2001年
3 舒圣祥;尊重企业家的创新自由[N];中国企业报;2006年
4 吕雁;汽车尾气与微乳化燃油技术[N];科技日报;2001年
5 吕雁;微乳化燃油技术登陆中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6 英甲;环保节能一肩挑[N];市场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志远;尼群地平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及其固体化制剂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2年
2 卢文彪;连香方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制备与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熊颖;银杏酮酯口服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4 王中彦;TPGS在辛伐他汀微乳及自微乳化给药系统中的作用及评价[D];沈阳药科大学;2006年
5 易涛;固体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金方;胰岛素口服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研究[D];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建敏;基于微量添加剂的微乳化防火柴油制备与评价[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2 张米;一种含醇微乳化柴油研制及其稳定性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3 周维;基于液固压缩技术黄芩苷固体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张伟玲;槲皮素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研究[D];锦州医科大学;2016年
5 李丽;吡罗昔康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6 王猛;车用微乳化柴油的应用技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7 何吉奎;黄连素自微乳化肠溶胶珠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史朝晖;α-细辛脑自微乳化胶囊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
9 范敏;新型微乳化剂的研制及微乳化油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10 钦富华;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槲皮素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15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401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