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硝基-2H-苯并吡喃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3-硝基-2H-苯并吡喃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恶性肿瘤(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当前,癌症患者越来越多,抗癌形势非常严峻,急需更加安全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来治疗缓解癌症患者的疾苦。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 HDACs)作为抗肿瘤药物研究的一个热门靶点,近年来倍受药物化学家们的关注。伏立诺他(SAHA)、罗米地辛(Romidepsin)、贝利司他(Belinostat)、帕比司他(Panobinostat)和西达本胺(Chidamide)等HDACs抑制剂(HDACi)的成功上市,不仅证实了HDACi作为抗肿瘤药物的安全有效性,更增强了人们对新型HDACi类抗肿瘤药物的期待。作为一类催化赖氨酸残基去乙酰化的水解酶,HDACs在机体的多种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HDACs的失调与癌症、神经系统紊乱、细胞代谢紊乱和炎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在哺乳动物体内共发现了18种不同亚型的HDACs,按序列特征和结构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四类。其中第Ⅰ、Ⅱ、Ⅳ类为Zn2+依赖性HDACs,第Ⅲ类又名sirtuins,为NAD+(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依赖性HDACs。Zn2+依赖性HDACs与NAD+依赖性HDACs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较大差距。从蛋白结构上看,Zn2+依赖性HDACs的活性位点可分为表面结合区、疏水性通道、Zn2+结合区以及内腔等四个部分。按结合部位的不同, HDACi的药效团模型也相应的分为帽子区(Cap)、连接区(Linker)、Zn2+结合基团(ZBG)和内腔结合基团(Internal cavity motif)等四个药效团。其中,Cap常为芳环和芳杂环等各种环状结构。Linker通常为脂肪长链或取代芳环。最常见的ZBG主要有异羟肟酸、邻苯二胺类等,而内腔结合基团则通常为各种芳环或杂环。在前期研究中,本课题组以3-硝基-2H-苯并吡喃结构作为母核,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具有良好抗肿瘤活性的3-硝基-2H-苯并吡喃衍生物。考虑到3-硝基-2H-苯并吡喃符合Cap药效团的结构特征,本文以6-氨基-3-硝基-8-乙氧基-2H-苯并吡喃作为Cap;以各种直链二元羧酸或氨基酸碳链作为Linker;以酰胺,邻氨基酰胺或乙氧基酰胺作为ZBG;以取代苯环或5-甲基噻吩作为内腔结合基团,设计了一系列3-硝基-2H-苯并吡喃类HDACi.本研究采用先合成Cap,再引入其它药效团的方法制备这类化合物。沿用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建立的方法,制备6-叔丁氧甲酰氨基-3-硝基-8-乙氧基-2H-苯并吡喃后,在酸性条件下脱去Boc保护基。再采用简单的缩合反应,通过形成酰胺键将各基团连接起来,得到目标化合物。本研究初步测试了这19个目标化合物对PC3、Hela、A549、MCF-7和K562等肿瘤细胞株的体外抗增殖活性及对HDAC1、HDAC2和HDAC6的抑制活性。从整体上看,大部分化合物表现出比阳性对照药SAHA和MS-275更高的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且对血液瘤K562细胞的抑制活性最好。其中,A10、All、A13和A14等以酰胺作为ZBG的化合物抗增殖活性最高,对所测5株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均高于SAHA和MS-275。对HDAC1、HDAC2和HDAC6的抑制实验表明,邻苯二胺类化合物A01-A09及苯丙氨酸类化合物A15与A16对HDAC1和HDAC2的活性较强、选择性较好,而对HDAC6的抑制活性很弱。内腔结合基团的引入,明显提高了邻苯二胺类化合物对HDAC1的选择性。其中,化合物A03、A05和A06对HDAC1的抑制活性高于阳性对照药MS-275 (IC50 = 271nM), IC50值分别为232 nM.128 nM和179 nM。另外,在研究中发现,(R)-2-氨基苯丙酰胺基团能同时发挥ZBG药效团和内腔结合基团的作用,引入此基团有望成为HDACi设计的有效策略之一。
【关键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HDAC1 HDAC2 肿瘤 3-硝基-2H-苯并吡喃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14;R96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符号说明13-14
- 第一部分 前言14-31
- 1.1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5-17
- 1.1.1 HDACs的功能及分类15-16
- 1.1.2 Zn离子依赖性HDACs的结构特征16-17
- 1.2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17-29
- 1.2.1 HDACi的抗肿瘤机制18-19
- 1.2.2 HDACi的结构特征19
- 1.2.3 异羟肟酸类HDACi19-23
- 1.2.4 邻苯二胺类HDACi23-25
- 1.2.5 其它HDACi25-29
- 1.3 小结29-31
- 第二部分 3-硝基-2H-苯并吡喃类HDACi的设计31-38
- 2.1 HDACi的药效团模型31
- 2.2 BENC-511及其衍生物31-33
- 2.3 3-硝基-2H-苯并吡喃类HDACi的设计33-34
- 2.4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34-38
- 2.4.1 目标化合物A01-A12的合成路线34-36
- 2.4.2 目标化合物A13-A19的合成路线36-38
- 第三部分 化学合成实验38-72
-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38
- 3.2 操作步骤与实验结果38-72
- 3.2.1 中间体的制备38-55
- 3.2.2 目标化合物的制备55-69
- 3.2.3 阳性对照药的制备69-72
- 第四部分 初步活性研究72-79
- 4.1 活性实验测定方法72-73
- 4.1.1 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实验72-73
- 4.1.2 HDACs抑制活性测试实验73
- 4.2 活性结果与讨论73-79
- 4.2.1 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实验结果与讨论73-75
- 4.2.2 HDACs抑制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75-79
- 第五部分 总结与展望79-80
- 参考文献80-90
- 致谢90-91
- 附录:化合物的~1H NMR、~(13)C NMR、MS图谱91-14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43-144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1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景;金英学;吴雁;;异苯并吡喃并[4,3-C]异恶唑衍生物的合成[J];佳木斯医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2 尹升镇;3─碘─苯并吡喃─4─酮与2─硫代胞嘧啶的反应[J];延边医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3 尹升镇,洪胜国;3-碘-苯并吡喃-4-酮与2-硫代-6-氧代嘌呤的反应[J];延边医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4 吴苏敏,颜铮,黄文龙,彭司勋;苯并吡喃-4-腙的合成[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7年12期
5 尹升镇;3-碘-苯并吡喃-4-酮与2,4-戊二酮的反应[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1997年04期
6 张惠斌,爱起利,黄文龙;苯并吡喃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7 汤磊;杨玉社;嵇汝运;;苯并吡喃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J];药学学报;2008年02期
8 尹升镇,夏玉明,罗惠善,张春波;溶剂和催化剂对3-酰化苯并吡喃-4-酮合成的影响[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1997年03期
9 黄文才,林钢,翁玲玲;苯并吡喃-4-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趋骨性探讨[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3年01期
10 朱杰,熊晓云,刘毅,邹永;2,3-二氢-6-氯-4H-1-苯并吡喃-4-苯腙的合成及药理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昌恒;何延红;;酶催化合成2H-1-苯并吡喃-2-酮衍生物[A];有机合成创新—产业化的新动力——中国化学会全国第三届有机合成化学与过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周龙华;王娜;谢宗波;李坤;余孝其;;酶促串联法合成2H-苯并吡喃类化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刘红星;凌新龙;黄初升;;具苯并吡喃环基的苯乙酮类化合物的简便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邢媛媛;王有名;;4H-[1]苯并吡喃[3,4-d]异VA唑-4-酮的合成与生物活性[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有机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刘瑞蓝;孙晓莉;贾晏琦;;吲哚啉螺苯并吡喃硝基衍生物紫外光谱研究[A];全国第五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文集[C];1988年
6 张艳梅;王贻灿;刘健齐;涂正超;陈彦;;氘代苯并吡喃类化合物合成及其应用[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7 段瑞平;陈鑫;朱长进;;一对苯并吡喃对映体衍生物的合成及其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研究[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8 段瑞平;陈鑫;朱长进;;一对苯并吡喃对映体衍生物的合成及其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9 杨凯;刘昭文;吴龙火;曾发挥;张剑;;微波促进下DMAP高效催化一锅法合成2-氨基-4-芳基-3-氰基-4H-苯并吡喃类衍生物[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10 孟祥太;邵永臣;赵红霞;黄有;陈茹玉;;K_2CO_3促进的苯并吡喃衍生物的合成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有机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巧玲;苯并吡喃及二苯并吡喃类天然产物的手性全合成[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帅;3-硝基-2H-苯并吡喃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卢庆光;2H-苯并吡喃衍生物的合成、性能及维生素D_2二聚体的合成[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孙纪慧;β-邻卤芳甲酰硫代酰胺多样性导向合成苯并噻喃并吡啶、苯并吡喃并喹啉衍生物[D];青岛科技大学;2008年
4 申文波;苯并吡喃类化合物的光化学合成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顾喜丰;微波条件下哌啶催化合成取代的2-氨基-2-苯并吡喃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6 夏凉;5-氧代-4H-5,,6,7,8-四氢苯并吡喃衍生物的微波全合成[D];同济大学;2006年
7 赵立军;(E)-2-芳烯基-3-氧代丁腈用于苯并硫氮杂卓及苯并吡喃[2,3-b]喹啉衍生物的合成[D];江苏科技大学;2013年
8 王昌恒;酶催化的多米诺反应合成2H-1-苯并吡喃-2-酮衍生物[D];西南大学;2011年
9 何艳阳;苯并吡喃衍生物合成新方法研究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筛选[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曾志刚;四氢苯并吡喃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海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3-硝基-2H-苯并吡喃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78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427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