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不同儿茶素对人体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7-18 01:07

  本文关键词:不同儿茶素对人体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儿茶素单体 血小板聚集 抑制作用 ADP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血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首要疾病,血小板的异常激活是此类疾病的病理基础,抗血小板药物成为了治疗相关血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流行病学及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长期饮茶对于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等能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茶叶中的茶多酚尤其是儿茶素对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茶叶中的儿茶素按照化学结构及空间构型的不同,分为很多种不同的种类,其中,研究最为广泛且在茶叶中含量最多的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选取包含EGCG在内的六种儿茶素,分别为儿茶素(Catechin, C),表儿茶素(Epicatechin, EC),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 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atechin gallate, 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 ECG),从结构上了比较六种儿茶素单体对血小板功能影响的差异,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 利用血小板激活剂ADP,凝血酶,胶原及U46619诱导血小板聚集,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儿茶素预孵育血小板,测定其对血小板的聚集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50μM的浓度范围内,EGC、CG、ECG和EGCG呈现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由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其中,EGCG抑制作用最强;在由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中,EGCG在50μM时对血小板聚集产生抑制作用,其它五种儿茶素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果;在U46619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中,CG和EGCG都能在50μM表现出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且作用效果CGEGCG;用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时,CG, ECG和EGCG对血小板聚集产生了明显抑制,有效抑制浓度都是50μM,抑制效果:CGECGEGCG。 我们研究发现,儿茶素对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效果较好,因此在ADP信号通路上继续研究其可能存在的抗血小板作用机制。六种儿茶素分别与阿司匹林共同作用于血小板,EGC和ECG可能和阿斯匹林具有相似的作用通路,通过作用于COX-1抑制TxA2的生成起到抗血小板的作用,而CG和EGCG则可能通过除COX途径的其它信号通路对血小板活性产生影响;同时,EGC、CG、ECG和EGCG在100μM下都能够显著抑制血小板在纤维蛋白原上的铺展,表明四个物质可以抑制血小板从外到内的信号通路(Outside-in signaling);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AC-1和P-选择素在血小板上的表达,结果发现,只有EGCG能显著抑制P-选择素在血小板上的表达,ECG和EGCG可以抑制PAC-1的表达,抑制作用EGCGECG;免疫蛋白实验对ADP的信号通路进行检测,发现EGC. CG. ECG和EGCG可以抑制Akt473/308、p38、Erk和PKC基质的部分蛋白的磷酸化;CG, ECG和EGCG可以抑制由ADP诱导的血小板cAMP的下降。 本研究结果表明,所选取的六种儿茶素,含有没食子酰基的儿茶素(CG, ECG, EGCG)和不含没食子酸但是在B环含有三羟基的ECG都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功效,这种特异性结构可能成为开发一种新的抗血小板药物的结构基础。
【关键词】:儿茶素单体 血小板聚集 抑制作用 ADP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6;TQ464
【目录】:
  • 致谢6-8
  • 摘要8-10
  • Abstract10-16
  • 第1章 文献综述16-38
  • 第一节 血小板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16-29
  • 1.1 血小板简介16-19
  • 1.1.1 血小板起源16
  • 1.1.2 血小板形态16-18
  • 1.1.2.1 血小板膜系统及其受体17
  • 1.1.2.2 静息血小板的骨架结构17-18
  • 1.1.2.3 血小板的内含物18
  • 1.1.3 血小板主要生理功能18-19
  • 1.1.3.1 血小板粘附18-19
  • 1.1.3.2 血小板聚集19
  • 1.1.3.3 血小板释放19
  • 1.2 血小板活化机制19-24
  • 1.2.1 ADP及其受体20-22
  • 1.2.2 凝血酶及其受体22
  • 1.2.3 胶原及其受体22-23
  • 1.2.4 血栓素及其受体23-24
  • 1.3 血小板活化与相关疾病24-26
  • 1.3.1 血小板活化与冠心病25
  • 1.3.2 血小板活化与高血压25
  • 1.3.3 血小板活化与高脂血症25-26
  • 1.4 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26-29
  • 1.4.1 阿司匹林26
  • 1.4.2 西池他唑26-27
  • 1.4.3 噻吩并吡啶类药物27-29
  • 第二节 茶叶中的儿茶素及其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29-36
  • 2.1 儿茶素主要特征29-33
  • 2.1.1 儿茶素的基本结构29-30
  • 2.1.2 儿茶素的分类30-31
  • 2.1.3 儿茶素在不同茶叶中的含量31
  • 2.1.4 儿茶素在人体中的生物利用度31-32
  • 2.1.5 儿茶素的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32-33
  • 2.2 儿茶素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33-36
  • 2.2.1 儿茶素对心血管疾病作用的流行病学研究33
  • 2.2.2 儿茶素对心血管疾病作用的机理研究33-34
  • 2.2.3 儿茶素与血小板功能研究34-36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意义36-38
  • 3.1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36-37
  • 3.2 研究目的及意义37-38
  • 第2章 不同儿茶素对不同诱导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38-53
  • 2.1 材料与方法38-41
  • 2.1.1 实验对象38
  • 2.1.2 实验试剂38-39
  • 2.1.3 实验设备与仪器39
  • 2.1.4 试剂的配制39-40
  • 2.1.4.1 抑制剂及刺激剂的配制39-40
  • 2.1.4.2 血小板提取相关试剂的配制40
  • 2.1.5 实验方法40-41
  • 2.1.5.1 人体洗涤血小板的制备40-41
  • 2.1.5.2 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41
  • 2.1.6 结果处理41
  • 2.2 结果与分析41-49
  • 2.2.1 不同儿茶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41-46
  • 2.2.1.1 不同儿茶对低浓度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42-44
  • 2.2.1.2 不同儿茶对高浓度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44-46
  • 2.2.2 不同儿茶素对凝血酶,胶原及U46619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46-49
  • 2.3 分析与讨论49-52
  • 2.4 小结52-53
  • 第3章 不同儿茶素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53-71
  • 3.1 试剂与方法53-61
  • 3.1.1 实验试剂53-54
  • 3.1.2 实验设备54
  • 3.1.3 相关试剂的配制54-56
  • 3.1.3.1 流式细胞分析相关试剂54-55
  • 3.1.3.2 蛋白提取相关试剂55
  • 3.1.3.3 Western相关试剂55-56
  • 3.1.4 实验方法56-60
  • 3.1.4.1 阿司匹林和儿茶素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57
  • 3.1.4.2 血小板在纤维蛋白原上的铺展57
  • 3.1.4.3 全血流式细胞仪的分析57-58
  • 3.1.4.4 免疫印迹法58-60
  • 3.1.4.5 cAMP的检测60
  • 3.1.5 结果处理60-61
  • 3.2 结果与分析61-68
  • 3.2.1 儿茶素与阿斯匹林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作用61-62
  • 3.2.2 不同儿茶素对血小板在纤维蛋白原上铺展的作用62-64
  • 3.2.3 不同儿茶素对P-选择素和PAC-1的影响64-65
  • 3.2.4 不同儿茶素对ADP信号通路的影响65-67
  • 3.2.5 不同儿茶素对cAMP的影响67-68
  • 3.3 分析与讨论68-70
  • 3.4 小结70-71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71-74
  • 4.1 结论71-73
  • 4.2 展望73-74
  • 参考文献74-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叶云,江昌俊,王秀丽;茶多酚的生物活性及药理学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姜佳星;阮林浩;刘焱;朱旗;;茶叶中茶多酚的特性及在食品中的应用[J];茶叶通讯;2013年01期

3 彭黎黎;刘靖丽;郭勇;薛英;;儿茶素结构和振动光谱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8年08期

4 刘彦虹;安晶红;周赫男;;冠心病与血小板活化关系的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5 钱孝贤;周彬;;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治疗进展[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3年05期

6 高永贵,杨贤强,周树红;试论茶多酚清除生物自由基的高效性[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9年02期

7 吴鸿;;血小板活化过程中的钙离子信号[J];生理科学进展;2012年06期



本文编号:5553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5553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2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