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雷洛昔芬对镉染毒大鼠成骨细胞维生素D受体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20 03:10

  本文关键词:雷洛昔芬对镉染毒大鼠成骨细胞维生素D受体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成骨细胞 维生素D受体 氯化镉 雷洛昔芬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及建立镉染毒细胞模型,观察染镉及雷洛昔芬干预后成骨细胞的存活率以及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和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在细胞中的表达,探讨雷洛昔芬(raloxifene,RAL)对镉染毒成骨细胞(osteoblast,OB)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治疗慢性镉中毒所致骨损害提供新的方法。方法:选取出生不足24h的新生大鼠5只,通过胰酶和Ⅰ型胶原酶消化,从颅顶骨中分离提取出成骨细胞,对所提取的成骨细胞进行细胞形态学鉴定。进行细胞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所有实验检测均选用第4代细胞。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镉染毒和雷洛昔芬干预后各组成骨细胞的存活率,选取适宜的镉和雷洛昔芬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将成骨细胞分为对照组,氯化镉组及雷洛昔芬组。用Trizol法提取各组成骨细胞总RNA,逆转录成cDNA,RT-PCR技术扩增出目的片段,测定各组成骨细胞中ERα和VDR基因表达情况;提取细胞总蛋白,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镉染毒后以及雷洛昔芬干预后成骨细胞中VDR蛋白的表达情况。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㩳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原代成骨细胞贴壁前呈均匀球形,约24h开始贴壁,48~96h完全贴壁,细胞呈长梭形或多角形,与其他文献报道一致;对照组成骨细胞形态正常,与培养皿底贴合紧密;氯化镉组细胞形态发生改变,与培养皿底贴合不紧密,约50%细胞死亡;与氯化镉组相比,雷洛昔芬组少数细胞发生形态改变,与培养皿底贴合较为紧密,约20%细胞死亡。CCK-8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氯化镉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㩳0.01),细胞存活率与镉浓度呈反比(24h:r=㧟0.956,P㩳0.01;48h:r=㧟0.992,P㩳0.01),1μmol/L CdCl2作用24h即可使成骨细胞存活率由100.00%下降至85.49%,8μmol/L CdCl2作用24h后,成骨细胞存活率下降至50.22%;与氯化镉组相比,雷洛昔芬组成骨细胞活力显著增加(P㩳0.01),细胞存活率与雷洛昔芬浓度呈正比(24h:r=0.877,P㩳0.01;48h:r=0.965,P㩳0.01),1mg/L RAL干预24h细胞存活率无明显改变,而8mg/L RAL干预24h后细胞存活率可高达152.67%。RT-PCR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氯化镉组成骨细胞内ERα表达上调(P㩳0.05),VDR基因表达明显下降(P㩳0.05);而与氯化镉组相比,雷洛昔芬组成骨细胞内ERα表达下降(P㩳0.05),VDR基因表达显著增高(P㩳0.05)。蛋白印迹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氯化镉组成骨细胞内VDR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㩳0.05);与氯化镉组相比,雷洛昔芬组成骨细胞内VDR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㩳0.05),结果与RT-PCR一致。结论:镉可以通过其类雌激素作用对成骨细胞产生直接毒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与ERα结合下调成骨细胞内VDR的表达;而雷洛昔芬可以干预镉的类雌激素作用,通过拮抗镉下调成骨细胞内VDR的表达对镉染毒成骨细胞起保护作用,改善慢性镉中毒骨质疏松。
【关键词】:成骨细胞 维生素D受体 氯化镉 雷洛昔芬
【学位授予单位】:桂林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6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9-11
  • 前言11-13
  • 1 材料与方法13-31
  • 1.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13-19
  • 1.2 实验方法19-30
  • 1.3 统计学方法30-31
  • 2 结果31-37
  • 2.1 细胞形态学鉴定31
  • 2.2 成骨细胞的一般情况31-32
  • 2.3 CCK-8 测定成骨细胞活力32-34
  • 2.4 RT-PCR检测三组细胞VDR基因的相对表达34-35
  • 2.5 蛋白印迹法检测三组细胞VDR蛋白的相对表达35-37
  • 3 讨论37-40
  • 4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6
  • 附录(综述)46-56
  • 参考文献52-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欣,郑淑蓉;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年04期

2 陈小明;吴可贵;;雷洛昔芬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房;2006年17期

3 陈蓉;;雷洛昔芬对绝经后猴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8年05期

4 王金科,郭翠玲,马素华;雷洛昔芬[J];中国新药杂志;2000年02期

5 杜海玲,邢淑敏;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的药理及临床应用[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2年01期

6 杨欣 ,郑淑蓉;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乡村医药;2003年11期

7 王佩,李玉珍;雷洛昔芬——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年05期

8 毕崇萍;张绍芬;朱汉民;;雷洛昔芬对大鼠成骨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6年06期

9 陈钟林;;雷洛昔芬对绝经后妇女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8期

10 魏郁晖;陈威;;雷洛昔芬和阿伐他汀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干预效果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小明;张廷星;王华军;许昌声;吴可贵;;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对雌激素受体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2 李瑞霞;金慰芳;李斌;;p38MAPK在17β-雌二醇和雷洛昔芬促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中的作用[A];第二次全国绝经相关问题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发林;;雌激素和雷洛昔芬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cyclinD1基因表达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4 冯力民;;联合应用雷洛昔芬和结合雌激素对去势大鼠血栓前状态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内分泌会场(妇科内分泌学组、绝经学组、计划生育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德明;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白毅;我国科学家发现新型雷洛昔芬衍生物[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冯友根;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N];中国医药报;2004年

4 孙华君;雷洛昔芬治疗对绝经后妇女心血管事件和乳腺癌发生的影响[N];医药经济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孙晨 中国金药网联合报道;“第一”——礼来追求的竞争高标[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6 知陶;雷洛昔芬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类药物吸收?[N];医药经济报;2003年

7 姜艳;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新药[N];健康报;2005年

8 陆志城;雷洛昔芬——有助改善女性AD患者记忆力[N];医药经济报;2001年

9 守瑶;治疗乳腺癌新化合物诞生[N];医药经济报;2007年

10 新华;中国科学家发现治疗乳腺癌新化合物[N];健康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奚水;联合应用雷洛昔芬和雌激素对去势大鼠骨组织和其他靶器官的效应[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2 杨发林;雷洛昔芬的心血管作用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高辉;联合应用雷洛昔芬和雌激素对去势大鼠血栓前状态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4 吴琴;雷洛昔芬对人乳腺和卵巢影响的体外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5 刘慧;蛋白酪氨酸激酶及雷洛昔芬对心肌离子通道调控作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周光居;[~(18)F]FDG microPET在大鼠急性肺损伤中的应用及雷洛昔芬对其保护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卢翔;壳聚糖修饰表面以及雷洛昔芬对细胞形态、增殖、分化、迁移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维言;雷洛昔芬对镉染毒大鼠成骨细胞维生素D受体的影响[D];桂林医学院;2015年

2 陈小明;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对去卵巢大鼠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和雌激素受体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06年

3 毋亚男;雷洛昔芬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4 苏文华;雷洛昔芬对卵巢切除大鼠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5 唐婉容;流体剪切力和雷洛昔芬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6 李茜茜;雷洛昔芬的电化学与光谱电化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7 肖敏;雷洛昔芬对镉染毒去卵巢大鼠肾脏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影响[D];桂林医学院;2014年

8 陈建;黄酮类成分Apigenin影响肠吸收屏障网络及其提高雷洛昔芬生物利用度的研究[D];江苏大学;2008年

9 王锐;雷洛昔芬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TGF-β_1基因表达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10 刘立朝;雷洛昔芬对去势大鼠骨组织ER-α 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及其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观察[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7043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7043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4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