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学技术探测磺胺类药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本文关键词:光谱学技术探测磺胺类药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磺胺类药物 左氧氟沙星 人血清白蛋白 相互作用 光谱学方法 分子模拟
【摘要】: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是一类含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化学合成抗菌药物的总称,被用于预防和治疗人与动物的多种细菌感染性疾病,具有抗菌范围广、疗效好、安全方便等优点。其中,磺胺甲恶唑(SMZ)是一种被用来治疗畜禽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广谱抗菌药,目前仍是医学和兽医学临床上常用的磺胺类药物,经常和左氧氟沙星(LVFX)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提高药效。近几十年来,已有部分磺胺类药物被报道具有明显的副作用,例如磺胺甲噻二唑(STZ)、磺胺二甲基异恶唑(SIZ)、磺胺氯哒嗪(SCP)等。但因为磺胺类药物性质稳定,价钱低廉,使用便利,仍被普遍应用于动物饲养和水产养殖,然而磺胺类药物在体内能被快速吸收,作用和代谢时间较长,容易造成磺胺药物残留,经常食用会导致磺胺药物在体内蓄积,引起过敏、细菌耐药性、致畸及致癌等,损害人体健康。人血清白蛋白(HSA)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之一,作为载体与各种内源及外源物质相结合,影响配体的吸收、转运、分布和代谢过程。本文以HSA为模型,采用多种光谱学方法结合分子模拟技术探索了3种磺胺类药物与HSA的结合性质及对蛋白质结构功能的影响,并通过研究SMZ和LVFX单独和同时存在时与HSA的结合机理,探讨了SMZ与LVFX的协同作用。本研究对从分子水平上了解磺胺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转运、代谢及毒性作用或药理作用提供重要信息。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简单介绍了蛋白质的结构、生理功能及生物学性质,同时概述了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主要研究方法。2.应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圆二色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方法,研究了人体生理条件下(pH 7.4)STZ与HSA的相互作用。荧光滴定结果表明,STZ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与HSA形成复合物使HSA荧光发生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a达到105 L·mol-1,表明STZ与HSA有较强的亲合力,STZ在HSA上只有一个结合位点,结合于HSA亚结构域IIA(Site I位)。紫外吸收、同步荧光、表面疏水性实验、三维荧光、圆二色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STZ与HSA相结合,诱导了HSA的部分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使HSA表面疏水性增加,蛋白质α-螺旋和β-转角含量增加,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含量降低。3.联合采用多种光谱方法及分子模拟技术,在人体酸度(pH 7.4)条件下,测定了SIZ、SCP与HSA相互作用的结合模式及对HSA结构功能的影响。荧光猝灭结果表明,SIZ和SCP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与HSA形成复合物,使HSA荧光发生静态猝灭,SIZ与HSA的亲和力大于SCP。位点竞争标记实验表明,SIZ、SCP在HSA上只有一个结合位点,即Site I位,分子模拟证实了上述结果。紫外、同步荧光、三维荧光、圆二色谱和红外光谱分析以及蛋白质表面疏水性测定显示,二者与HSA的结合,导致HSA的部分二级结构发生改变,多肽链部分伸展,结构松散,使α-螺旋含量降低,HSA表面疏水性降低。SIZ和SCP与HSA结合后,使HSA构象型态转变符合“二态模型”,其中SIZ诱导HSA结构变化的程度强于SCP。4.在模拟人体生理酸度条件下(pH 7.4),运用荧光、紫外和分子模拟技术,研究了SMZ、LVFX的协同作用。实验结果表明,SMZ和LVFX均主要通过氢键和疏水作用与HSA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导致HSA的内源荧光发生静态猝灭。SMZ和LVFX在HSA上的主要结合位点均位于同一位点,site I位,LVFX与HSA的结合能力大于SMZ,二者共存分别小于二者单独与HSA的结合能力。同步荧光、圆二色谱及蛋白质表面疏水性测定显示,SMZ、LVFX与HSA结合均可诱导HSA的二级结构发生了部分改变,蛋白质多肽链部分伸展,结构松散,使α-螺旋含量降低,HSA表面疏水性升高。SMZ与LVFX同时使用产生协同作用。
【关键词】:磺胺类药物 左氧氟沙星 人血清白蛋白 相互作用 光谱学方法 分子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69.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缩写符号与代号11-12
- 第1章 绪论12-23
- 1.1 引言12-13
- 1.2 蛋白质概述13-16
- 1.2.1 蛋白质的结构13-14
- 1.2.2 蛋白质的功能14-15
- 1.2.3 人血清白蛋白的结构与功能15-16
- 1.3 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16-21
- 1.3.1 光谱学方法16-19
- 1.3.2 其他方法19-21
- 1.4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21-23
- 1.4.1 立题思路及选题意义21-22
- 1.4.2 研究内容22-23
- 第2章 磺胺甲噻二唑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性质及对蛋白质构象的影响23-36
- 2.1 引言23-24
- 2.2 实验部分24-26
- 2.2.1 实验仪器与材料24
- 2.2.2 实验方法24-26
- 2.3 结果与讨论26-35
- 2.3.1 STZ对HSA的荧光猝灭机制26-27
- 2.3.2 作用力类型的确定27-28
- 2.3.3 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的确定28-29
- 2.3.4 STZ对HSA二级结构影响分析29-35
- 2.4 本章小结35-36
- 第3章 磺胺氯哒嗪、磺胺二甲异恶唑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机理研究36-53
- 3.1 引言36-37
- 3.2 实验部分37-38
- 3.2.1 仪器与试剂37
- 3.2.2 实验方法37-38
- 3.3 结果与讨论38-52
- 3.3.1 SIZ/SCP对HSA的荧光猝灭38-40
- 3.3.2 热力学参数和作用力类型的确定40-41
- 3.3.3 结合位点的确定41-42
- 3.3.4 分子模拟研究42-45
- 3.3.5 SIZ/SCP对HSA构象的影响45-51
- 3.3.6 SIZ/SCP与HSA的结合反应对HSA构象型态变迁的影响51-52
- 3.4 本章小结52-53
- 第4章 光谱法结合分子模拟研究磺胺甲恶唑与左氧氟沙星的协同作用53-69
- 4.1 引言53-54
- 4.2 实验部分54-55
- 4.2.1 主要仪器与试剂54
- 4.2.2 实验方法54-55
- 4.3 结果与讨论55-67
- 4.3.1 药物对HSA的荧光猝灭机理55-58
- 4.3.2 作用力类型的确定58-59
- 4.3.3 结合位点的确定59
- 4.3.4 分子模拟59-62
- 4.3.5 药物对HSA构象的影响62-67
- 4.4 本章小结67-69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69-71
- 5.1 结论69
- 5.2 展望69-71
- 致谢71-72
- 参考文献72-79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文;周雪;刘钰红;;磺胺二甲异恶唑与HSA的结合性质及其对HSA结构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5年04期
2 Manjunath D.Meti;Sharanappa T.Nandibewoor;Shrinivas D.Joshi;Uttam A.More;Shivamurti A.Chimatadar;;Multi-spectroscopic investigation of the binding interaction of fosfomycin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J];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2015年04期
3 张国文;王亚萍;;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与胰蛋白酶的相互作用[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4 郭明;许建婷;范文翔;;松果菊苷的血清蛋白质结合机制研究[J];中草药;2014年09期
5 林苏芸;张国文;;食品着色剂赤藓红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模式及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4年01期
6 张国文;汪浪红;王亚萍;;光谱技术结合分子模拟探测糖精钠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3年04期
7 吴晓燕;周秋娟;瞿发林;;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与其他药物配伍禁忌的回顾性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年01期
8 丁琼;倪永年;;荧光光谱法研究丙烯酰胺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2年06期
9 王志强;胡卢丰;吴继禹;王学宝;黄学荪;张秀华;;荧光光谱法研究Ca~(2+)存在下左氧氟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J];中国药师;2011年07期
10 谢显传;王晓蓉;张幼宽;吴颖欣;薛银刚;;荧光光谱法研究全氟辛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11期
,本文编号:7067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706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