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靶向载金纳米棒高分子液态氟碳双模态造影剂制备及体外寻靶与显影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1 22:49

  本文关键词:靶向载金纳米棒高分子液态氟碳双模态造影剂制备及体外寻靶与显影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金纳米棒 液气相变 VCAM-1抗体 光声成像 分子成像 光声成像 金纳米棒 液气相变


【摘要】:第一部分VCAM-1靶向光声/超声双模态纳米级分子探针的制备及其体外寻靶实验目的制备一种炎症靶向光声/超声双模态的纳米级分子探针,检测该分子探针一般物理特性,并对其进行体外寻靶能力研究。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分别制备包裹金纳米棒(Gold nanorods)与液态氟碳(全氟己烷,PFH)的高分子聚合物(羧基端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GNPs)、单纯包裹PFH的纳米粒(NPs)和单纯包裹金纳米棒的纳米粒(Au-NPs);采用碳二亚胺法制备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因子(VCAM-1)单抗相连的靶向纳米粒(VCAM-1-GNPs);光镜、电镜分别观察检测各三种纳米粒的形态、粒径和电位;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GNPs与VCAM-1单抗连接情况;用激光辐照仪对VCAM-1-GNPs、NPs及Au-NPs进行辐照,并观察三种纳米粒的光致相变情况;用不同浓度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测量HUVECs膜上VCAM-1的表达情况;选择VCAM-1最佳表达量的TNF-α浓度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是为靶向组,未做任何处理作为非靶向组,分别观察靶向组和非靶向两组细胞分别与VCAM-1-GNPs的结合情况。结果VCAM-1-GNPs平均粒径和电位分别为615.86±8.6nm,-17.90±3.04m V,各纳米粒形态大小无差异;流式细胞仪检测GNPs和VCAM-1单抗的连接率为99.87%;近红外激光辐照后VCAM-1-GNPs发生相变,而NPs与Au-NPs未见相变;TNF-α各浓度组作用于细胞后表面均可见VCAM-1表达,其中10 ng/ml组与低浓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00 ng/m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靶向组VCAM-1-GNPs与HUVECs特异性结合,非靶向组则未见结合。结论成功制备VCAM-1靶向载金纳米棒高分子液态氟碳光声/超声双模态靶向纳米级分子探针,大小一致,形态规则。VCAM-1-GNPs光致相变效果明显,具有良好的靶向能力,为下一步体内外光声/超声双模态显像打下了实验基础。第二部分靶向载金纳米棒高分子液态氟碳光声/超声双模态造影剂体外显影实验研究目的观察VCAM-1-GNPs体外双模态(光声/超声)显影效果。方法三种纳米粒(VCA-1-MGNPs、NPs、Au-NPs)的制备方法同前;观察VCAM-1-GNPs不同浓度体外光声/超声双模态显影效果;观察GNPs、Au-NPs、NPs在激光辐照前后二维超声和光声显像。结果VCAM-1-GNPs随着载金纳米棒高分子液态氟碳双模态纳米级造影剂浓度的增加,光声信号也随之增强;近红外激光辐照前,VCAM-1-GNPs、Au-NPs、NPs二维超声均为低回声;辐照后,VCAM-1-GNPs超声和光声增强显影,Au-NPs光声增强显影,超声未见增强显影未见变化,NPs二维超声及光声均未见增强显影。结论VCAM-1-GNPs二维超声和光声显影效果明显,且随着靶向载金纳米棒高分子液态氟碳光声/超声双模态造影剂随着浓度的增加,超声增强显影效果越明显,光声信号越强。该靶向光声/超声双模态纳米级造影剂实现了体外光声/超声双模态增强显影,有潜力成为一种优良靶向纳米级分子探针,实现体内靶向显像与治疗。
【关键词】:金纳米棒 液气相变 VCAM-1抗体 光声成像 分子成像 光声成像 金纳米棒 液气相变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43;R96
【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4-6
  • 摘要6-9
  • ABSTRACT9-14
  • 前言14-18
  • 参考文献16-18
  • 第一部分 VCAM-1 靶向光声/超声双模态纳米级分子探针的制备及其体外寻靶实验18-30
  • 1 材料与方法18-21
  • 2 结果21-22
  • 3 讨论22-25
  • 参考文献25-27
  • 附图27-30
  • 第二部分 靶向载金纳米棒和液态氟碳纳米造影剂体外显影30-36
  • 1 材料与方法30-32
  • 2 结果32
  • 3 讨论32-33
  • 参考文献33-34
  • 附图34-36
  • 全文总结36-38
  • 文献综述38-43
  • 参考文献41-43
  • 致谢43-4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参研项目及学术交流情况44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辉;王化祥;何永勃;;电阻与电容双模态过程层析成像系统的设计[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王保良;冀海峰;黄志尧;李海青;;双模态电学层析成像系统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3 王超;张强;吴东月;王化祥;;ECT/ERT双模态系统检测电路参数互补优化方法[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曹明红;齐丕骞;葛森;;涉及双模态应力响应谱的振动疲劳寿命估算方法[A];中国航空结构动力学专业组第十六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5 周忠敏;夏文超;蒋建春;张倩男;吴伯岳;;稀土掺杂磁/光双模态纳米药物载体:合成、表征及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5分会:纳米生物医学中的化学问题[C];2014年

6 李飞;李智;顾洪斌;余西龙;陈立红;张新宇;;双模态发动机的低马赫数燃烧振荡现象[A];第四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11年

7 宋歌;程英升;;靶向RGD-Gd荧光纳米双模态探针的制备[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朱林利;吕坚;;双模态晶粒尺寸分布纳米结构金属铜的力学性能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先进能源开发装置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陈潜;刘辉;付繁繁;温诗辉;王悍;张贵祥;史向阳;;RGD多肽修饰的多功能树状大分子包裹的纳米金颗粒用于肿瘤的CT/MRI双模态成像诊断[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H:医用高分子[C];2013年

10 吕文嘉;胡毓清;张佑诚;;缺陷接地结构应用于双模态环型带通滤波器的设计研究[A];2005年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科技学术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苏榕;视/嗅双模态具有“协同共赢”和“相互传递”功效[N];中国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玉琪;核磁/荧光双模态分子探针的构建及其在肺癌细胞诊疗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祖莅惠;多功能Au纳米星的CT/光声双模态成像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何永勃;电阻抗(ECT/ERT)双模态层析成像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4 许聪;电阻与超声双模态油气水多相流测量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沉非;新型MRI荧光双模态探针实现CD133~+胶质瘤干细胞靶向成像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段谊海;基于发育网络的语音图像双模态共发育系统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石阳;基于双模态系统的荧光断层成像激发模式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薄少伟;氟-19磁共振/荧光双模态显影剂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5 刘鸿;红外/磁共振双模态分子探针的构建及其在细胞标记中的应用[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6 固宇e,

本文编号:8335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8335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c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