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核壳结构金纳米材料用于肿瘤的近红外光热治疗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型核壳结构金纳米材料用于肿瘤的近红外光热治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空金纳米颗粒 阿霉素 等离子共振吸收 光热治疗 化学治疗
【摘要】:光热治疗(Photothermal Therapy, PTT)是一种利用光热转化材料在近红外(Near infrared,NIR)激光照射下产热来杀伤肿瘤细胞的技术,该技术在肿瘤治疗上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热量分布的不均匀导致部分区域的热量不足以杀伤全部肿瘤细胞,仅仅通过光热治疗很难完全根治肿瘤。在NIR激光照射下,理想的光热转化材料应该具备高效的光热转化效率。在本研究中,我们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核壳金纳米材料,即以阿霉素为内核,金为外壳(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OX-Au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DAuNS).这种新型的纳米粒载药方式,是在中空金纳米粒(hollow gold nanoparticles, HAuNS)合成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调整,主要包括稳定剂由柠檬酸钠换成PVPK12和在金纳米粒形成过程中加入盐酸阿霉素(doxorubicin hydrochloride, DOX-HCl),实现金纳米粒的形成和药物的装载一步完成。所合成的纳米粒尺寸可控、粒径分布均匀,并且具备双重的抗肿瘤功效——近红外光介导下的热疗和化疗功效。该新型核壳金纳米粒,又称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OX-Au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DAuNS),其粒径为58.6±1.6 nm,多分散系数PI为0.0412,电位为14.6±0.5 mV。和传统的中空金纳米粒或者阿霉素@中空金纳米复合物(DOX@HAuNS)相比,在相同的金浓度和NIR光照条件下,DAuNS显示显著增强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absorption)特性,可以产生更多的热量,从而发挥更强的光热抗肿瘤功效。在相同的金浓度和NIR条件下,体外光热转化实验中,DAuNS和HAuNS分别可以达到70和55℃;体内光热转化实验中,分别可以达到60和50℃。再者,由于阿霉素的装载,DAuNS呈现更加稳定的光热偶联特性(photothermal coupling property).体外稳定性实验数据显示,在多次NIR激光照射后,DAuNS在NIR区域(-800 nm)的光谱特性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证实其形态保持完整。此外,在NIR光介导下产生的热量将触发阿霉素快速且持续地释放出来而发挥化学治疗的功效,并且释放含量与环境的pH条件相关。在体外释放实验研究中,NIR光介导下,在肿瘤微环境(pH=5.5)能实现阿霉素最大限度的释放,9h内阿霉素的累积释放含量超过90%;而在没有NIR光照射下的正常环境(pH=7.4),阿霉素的释放百分含量不足35%。光热治疗联合化学药物治疗,有助于更加彻底地杀灭肿瘤细胞。抗肿瘤药效学研究结果也表明,在NIR激光介导下,DAuNS显示出最为优良的抗肿瘤功效,这主要归因于它增强的光热作用和热疗联合化疗的双重抗肿瘤功效。本研究的新型纳米材料DAuNS,结合NIR激光可以实现联合的增强抗肿瘤功效,这将对抗肿瘤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空金纳米颗粒 阿霉素 等离子共振吸收 光热治疗 化学治疗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43
【目录】:
- 致谢4-5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4
- 引言14-18
- 第一章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18-40
- 1.1 试剂与仪器18-19
- 1.1.1 试剂18
- 1.1.2 仪器18-19
- 1.2 实验方法19-25
- 1.2.1 中空金纳米粒(HAuNS)的合成(以柠檬酸钠作为稳定剂)19-20
- 1.2.2 中空金纳米粒(HAuNS)的合成(以聚维酮作为稳定剂)20
- 1.2.3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合成20-21
- 1.2.4 阿霉素@中空金纳米复合物(DOX@HAuNS)的合成21
- 1.2.5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粒径与表面电位测定21
- 1.2.6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21-22
- 1.2.7 中空金纳米粒(HAuNS),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和阿霉素@中空金纳米复合物(DOX@HAuNS)的紫外光谱扫描22
- 1.2.8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中DOX的提取和包封率的计算22
- 1.2.9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和中空金纳米粒(HAuNS)的元素含量分析22-23
- 1.2.10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和中空金纳米粒(HAuNS)的稳定性比较23
- 1.2.11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光热转化能力23
- 1.2.12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在近红外光照射下的体外释放研究23-24
- 1.2.13 活体成像仪考察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在近红外光照射下的体外释放24
- 1.2.14 同稳定剂对HAuNS光热作用的影响24
- 1.2.15 DOX的热稳定性研究24-25
- 1.3 结果与讨论25-37
- 1.3.1 不同稳定剂对HAuNS的影响25-27
- 1.3.2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粒径与表面电位27-28
- 1.3.3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28-29
- 1.3.4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紫外光谱扫描29-30
- 1.3.5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提取30-31
- 1.3.6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包封率的计算31
- 1.3.7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和中空金纳米粒(HAuNS)的元素含量分析31-32
- 1.3.8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和中空金纳米粒(HAuNS)的稳定性比较32-34
- 1.3.9 光热转化能力的比较34-35
- 1.3.10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在近红外光照射下的体外释放研究35-36
- 1.3.11 活体成像仪考察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在近红外光照射下的体外释放36-37
- 1.3.12 DOX的热稳定性研究37
- 1.4 小结37-40
- 第二章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的细胞水平药效学和光热作用机制研究40-60
- 2.1 试剂与仪器40-41
- 2.1.1 试剂40
- 2.1.2 仪器40-41
- 2.2 实验方法41-46
- 2.2.1 细胞培养41
- 2.2.2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化学疗效评价41-42
- 2.2.3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体外光热作用结合化学作用的双重疗效评价42
- 2.2.4 FITC对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标记42
- 2.2.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KOV3细胞对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摄取42-43
- 2.2.6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SKOV3细胞对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摄取43
- 2.2.7 SKOV3细胞对DAuNS和HAuNS摄取的定量比较43
- 2.2.8 近红外光功率强度对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光热作用的影响43-44
- 2.2.9 近红外光介导下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浓度对光热作用的影响44
- 2.2.10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和中空金纳米粒(HAuNS)的光热作用比较44
- 2.2.11 TUNEL法测定光热作用与凋亡的关系44-45
- 2.2.12 Western blot法比较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和中空金纳米粒(HAuNS)的热疗作用对凋亡蛋白p53水平的影响45
- 2.2.13 流式法定量比较测定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和中空金纳米粒(HAuNS)的热疗作用引起的凋亡水平45-46
- 2.3 结果与讨论46-58
- 2.3.1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化学疗效评价46-47
- 2.3.2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体外光热作用结合化学作用的双重疗效评价47-48
- 2.3.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KOV3细胞对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摄取48-49
-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比较SKOV3细胞DAuNS和HAuNS的摄取49-50
- 2.3.5 SKOV3细胞对DAuNS和HAuNS摄取的定量比较50-51
- 2.3.6 近红外光功率强度对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光热作用的影响51-52
- 2.3.7 近红外光介导下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浓度对光热作用的影响52-53
- 2.3.8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和中空金纳米粒(HAuNS)在SKOV3细胞上的光热作用的比较53-55
- 2.3.9 Western blot法比较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和中空金纳米粒(HAuNS)的热疗作用对凋亡蛋白水平的影响55-56
- 2.3.10 流式法定量比较测定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和中空金纳米粒(HAuNS)的热疗作用引起的凋亡水平差异56-58
- 2.4 小结58-60
- 第三章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的体内抗肿瘤药效学研究60-74
- 3.1 试剂与仪器60
- 3.1.1 试剂60
- 3.1.2 仪器60
- 3.2 实验方法60-63
- 3.2.1 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61
- 3.2.2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体内分布情况61
- 3.2.3 红外热像仪观察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在动物体内的光热疗效61
- 3.2.4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体内光热疗效61-62
- 3.2.5 荷瘤裸鼠模型的体内药效学研究62-63
- 3.3 结果与讨论63-72
- 3.3.1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体内分布情况63-64
- 3.3.2 红外热像仪比较不同金纳米材料在动物体内的光热疗效64
- 3.3.3 H&E染色比较DAuNS和HAuNS体内光热疗效64-66
- 3.3.4 荷瘤裸鼠模型的体内药效学研究66-72
- 3.4 小结72-74
- 结论74-76
- 参考文献76-80
- 综述80-94
- 参考文献90-94
- 作者简介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旺苗,陈旭炜;纳米材料及其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2 吴新建,林素英;纳米材料及技术的应用与展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我国纳米材料在化工领域的应用[J];湖北化工;2001年02期
4 张海霞,张喜昌;纳米材料及其在纺织上的应用[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5 王贵军;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化工方面的应用[J];化学工程师;2001年01期
6 易楠;台湾纳米材料的研究与发展[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1年02期
7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在杭州召开[J];江苏陶瓷;2001年02期
8 张方;纳米材料发展之我见[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1年01期
9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年06期
10 谷雨;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发展现状[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延玲;冯萍;匡少平;;ZnO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袭著革;;纳米材料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A];中国营养学会特殊营养第七届学术会议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3 刘宏;;山东省纳米材料科技发展报告[A];山东省材料发展报告(2007-2008)[C];2008年
4 张秋禹;谢钢;罗正平;;纳米材料在化工方面的应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5 周海光;李秀女;田中群;;纳米材料的表面增强喇曼光谱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6 冯西桥;王刚锋;余寿文;;纳米材料有效性质中的界面效应[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7 金晓鸿;;纳米材料在船舶领域中的应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8 王建山;冯西桥;秦庆华;;纳米材料手性形貌形成的表面应力机制[A];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立;黄承志;;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光散射分析中的应用[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张玲;刘晓勤;姚虎卿;;纳米材料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及展望[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东方;纳米材料走近纺织[N];中国纺织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任丽梅;纳米材料生产有了“标准”可依[N];中国改革报;2005年
3 张晓枫;纳米材料测试体系在上海建成[N];中国化工报;2004年
4 驻浙江记者 董波;浙江省纳米材料开发应用协会成立[N];中国建材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刘纪生;纳米材料技术与钢铁工业结缘[N];中国冶金报;2004年
6 徐风;我国发布七项纳米材料国家标准[N];中国质量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孙明河;从房地产业到纳米材料[N];科技日报;2000年
8 通讯员 蒋宏 记者 何连弟;大面积纳米材料实现可操控排布[N];文汇报;2002年
9 沈学友;纳米材料安全吗[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10 岳阳;建立纳米材料安全评估体系迫在眉睫[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广茹;铬、钼、钨氧化物和含氧酸盐微/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D];山东大学;2009年
2 穆庆鑫;功能化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与分子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刘迪;低维纳米材料界面性质的理论和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徐树玲;铜基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与表征[D];山东大学;2010年
5 王淑芬;几种氧(硫)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许华胜;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7 郭江江;水相体系中软模板法制备片状聚苯乙烯纳米材料[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8 顾福博;乳液体系中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生成机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9 吕春艳;氧化锌微/纳米材料的调控制备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赵艳;铜系金属及其氧化物纳米材料的低温液相合成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秀平;纳米材料及铋膜修饰玻碳电极的研究和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沈冉;低维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质及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谢立娟;硫化镉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0年
4 程思;压力作用下几种纳米材料的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任德香;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谭琳;基于离子液体制备纳米材料及其在电化学和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燕妮;掺铕氟磷酸锶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桂义才;锰二元化合物微/纳米材料的合成及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杜伟杰;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生物传感和检测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雪原;纳米材料在靶向药物传输及生物分子检测上的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68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868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