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孔碳纳米球提高雷洛昔芬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介孔碳纳米球提高雷洛昔芬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介孔碳 雷洛昔芬 生物利用度 葡萄糖醛酸化代谢 淋巴转运 生物粘附性
【摘要】:目的:雷洛昔芬(Raloxifene,RXF)是一种两疏性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绝经期妇女的骨质疏松症。然而,首过代谢及溶出慢严重限制雷洛昔芬的口服吸收(口服生物利用度仅为2%)。本课题旨在设计和制备一种雷洛昔芬介孔碳纳米球,用于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1.以葡萄糖为碳源,采用水热-高温活化法制备介孔碳纳米球(MCNs)。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碳纳米球粒径,扫描电镜测定其形态,氮气吸附与解吸附技术测定其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以比表面积和孔径为指标对MCNs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2.以大豆磷脂为稳定剂,采用溶剂扩散-高压均质法制备载RXF的MCNs(RXF-MCNs)。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和分散系数,透射电镜仪观测其形态,离心超滤法测定包封率;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药物及辅料的物性进行分析;采用透析法评价药物的体外释放行为。3.灌胃给予大鼠RXF-MCNs和RXF混悬液(对照组),静脉注射给予RXF溶液。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采用UPLC-QTOF/MS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基于非房室模型,估算RXF-MCNs与RXF混悬液的相对生物利用度。4.分别将RXF-MCNs和RXF溶液与高表达UGT1A1的MDCK细胞孵育,测定RXF-MCNs和RXF溶液在细胞内外产生的代谢物量,评价MCNs对RXF肠道葡萄糖醛酸化代谢的影响。5.构建大鼠淋巴插管模型,评价MCNs在增强药物肠道淋巴转运方面的作用;采用HE染色-显微成像技术检测大鼠淋巴结中MCNs的蓄积程度;采用水热法制备荧光素钠标记的碳纳米球(FCNs),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观测FCNs的细胞内化行为;灌胃给予大鼠FCNs,通过CLSM测定各肠段荧光强度,评价FCNs的上皮细胞膜渗透性;灌胃给予大鼠RXF-MCNs,检测肠腔内壁MCNs附着情况,评价其肠上皮生物粘附性。结果:1.优化的MCNs粒径在150 nm左右,形态为类球形,表面疏松多孔。比表面积为2138m2/g,每克MCNs可吸附RXF 450 mg以上(最多可达到480 mg)。2.RXF-MCNs为球形结构,粒径在230 nm左右,PDI小于0.3,ζ电位为41.7 mV。包封率为95.35%,物理稳定性良好。此外,RXF-MCNs中药物以无定形状态存在,具有独特的双阶段体外药物释放行为。3.与RXF混悬液相比,RXF-MCNs的口服吸收得到改善。最大血药浓度(Cmax)和生物利用度分别提高了1.93倍和2.07倍。4.MCNs能降低药物在胃肠道的暴露率,减少药物的肠道葡萄糖醛酸化代谢量。5.RXF-MCNs的累积淋巴转运量是对照组的8.14倍,各时间段的淋巴液药物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最大药物浓度达到1656.36 ng/mg。MCNs蓄积于淋巴结,表明MCNs具有显著的淋巴趋向性。细胞内化结果显示,FCNs以完整纳米粒形式进入细胞。肠上皮荧光分析提示,FCNs具有良好的上皮细胞膜渗透性。此外,RXF-MCNs对肠腔内壁具有较强的生物粘附性,有助于延长药物的肠道滞留时间。结论:成功构建了一种新型的RXF-MCNs口服递送载体。该载体通过降低药物肠道代谢、增强淋巴转运、促进跨膜吸收、延长消化道滞留时间,显著提高了RXF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本研究为两疏性药物高效口服给药系统的研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介孔碳 雷洛昔芬 生物利用度 葡萄糖醛酸化代谢 淋巴转运 生物粘附性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4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7-12
- 第一章 综述12-20
- 1. 雷洛昔芬12-14
- 1.1 雷洛昔芬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12
- 1.2 雷洛昔芬理化性质及体内药动学特性12-14
- 1.3 雷洛昔芬生物利用度14
- 2. 介孔碳纳米材料简介及其在淋巴给药方面的作用14-16
- 2.1 碳纳米材料14-15
- 2.2 介孔材料15-16
- 2.3 亲水性介孔碳纳米材料16
- 3. 口服淋巴靶向制剂研究进展16-19
- 3.1 口服给药方式的优缺点16-17
- 3.2 淋巴系统17-18
- 3.3 药物肠淋巴转运途径18
- 3.4 淋巴靶向制剂18-19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19-20
- 第二章 MCNs的制备与表征20-27
- 1. 实验材料20-21
- 1.1 仪器20-21
- 1.2 试药21
- 2. 实验方法21-24
- 2.1 溶液配制21
- 2.2 MCNs的制备21-23
- 2.2.1 CNs的制备21-22
- 2.2.2 MCNs的制备22-23
- 2.3 MCNs的表征23-24
- 2.3.1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23
- 2.3.2 粒径与形态23-24
- 3. 结果与讨论24-26
- 3.1 MCNs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24-25
- 3.2 MCNs粒径与形态25-26
- 本章小结26-27
- 第三章 RXF-MCNs的制备与表征27-36
- 1. 实验材料27-28
- 1.1 仪器27-28
- 1.2 试药28
- 2. 实验方法28-31
- 2.1 溶液配制28
- 2.2 RXF含量测定28-29
- 2.3 MCNs对RXF的等温吸附实验29
- 2.4 RXF-MCNs的制备与表征29-30
- 2.4.1 RXF-MCNs的制备29-30
- 2.4.2 粒径、ζ 电位和形态30
- 2.4.3 包封率30
- 2.5 RXF-MCNs贮存稳定性考查30
- 2.6 差示扫描量热测定30-31
- 2.7 RXF-MCNs体外释放31
- 2.7.1 制剂制备31
- 2.7.2 体外释放31
- 3. 结果与讨论31-35
- 3.1 等温吸附实验31-32
- 3.2 RXF-MCNs的制备与表征32-33
- 3.3 DSC33-34
- 3.4 RXF-MCNs的体外释放34-35
- 本章小结35-36
- 第四章 RXF-MCNs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36-43
- 1. 实验材料36-37
- 1.1 仪器36-37
- 1.2 试药37
- 1.3 实验动物37
- 2. 实验方法37-39
- 2.1 溶液配制和制剂准备37-38
- 2.2 颈静脉插管手术38
- 2.3 大鼠体内药动学实验38-39
- 2.4 样品处理与分析39
- 3. RXF含量测定39-40
- 4. 结果与讨论40-42
- 本章小结42-43
- 第五章 MCNs对RXF葡萄糖醛酸化代谢的影响43-48
- 1. 实验材料43-45
- 1.1 仪器43-44
- 1.2 试药44
- 1.3 细胞44-45
- 2. 实验方法45-46
- 2.1 溶液配制45
- 2.2 细胞培养45
- 2.3 孵育反应45-46
- 2.4 样品处理46
- 3. 结果与讨论46-47
- 本章小结47-48
- 第六章 MCNs促进RXF口服吸收的机制研究48-59
- 1. 实验材料48-50
- 1.1 仪器48-49
- 1.2 试药49-50
- 1.3 实验细胞50
- 1.4 实验动物50
- 2. 实验方法50-53
- 2.1 溶液配制50
- 2.2 淋巴转运50-51
- 2.2.1 淋巴插管手术51
- 2.2.2 在体淋巴转运51
- 2.3 淋巴结黑染51-52
- 2.4 细胞内化52
- 2.4.1 荧光碳纳米球的制备52
- 2.4.2 细胞培养52
- 2.4.3 细胞内化52
- 2.5 跨上皮吸收52-53
- 2.6 肠上皮生物粘附性53
- 3. 结果与讨论53-58
- 3.1 在体淋巴转运53-54
- 3.2 淋巴结黑染54-55
- 3.3 细胞内化55-56
- 3.4 跨上皮吸收56-57
- 3.5 肠上皮生物粘附性57-58
- 本章小结58-59
- 全文总结59-61
- 参考文献61-69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69-70
- 致谢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范莉,刘绍璞,杨大成;测定新药雷洛昔芬的曲利本红共振瑞利散射法[J];分析测试学报;2003年01期
2 顾红;气相色谱法测定雷洛昔芬原料药中有机溶剂残留量[J];安徽医药;2004年04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小明;张廷星;王华军;许昌声;吴可贵;;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对雌激素受体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2 李瑞霞;金慰芳;李斌;;p38MAPK在17β-雌二醇和雷洛昔芬促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中的作用[A];第二次全国绝经相关问题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发林;;雌激素和雷洛昔芬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cyclinD1基因表达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4 冯力民;;联合应用雷洛昔芬和结合雌激素对去势大鼠血栓前状态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内分泌会场(妇科内分泌学组、绝经学组、计划生育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德明;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白毅;我国科学家发现新型雷洛昔芬衍生物[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冯友根;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N];中国医药报;2004年
4 孙华君;雷洛昔芬治疗对绝经后妇女心血管事件和乳腺癌发生的影响[N];医药经济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孙晨 中国金药网联合报道;“第一”——礼来追求的竞争高标[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6 知陶;雷洛昔芬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类药物吸收?[N];医药经济报;2003年
7 姜艳;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新药[N];健康报;2005年
8 陆志城;雷洛昔芬——有助改善女性AD患者记忆力[N];医药经济报;2001年
9 守瑶;治疗乳腺癌新化合物诞生[N];医药经济报;2007年
10 新华;中国科学家发现治疗乳腺癌新化合物[N];健康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奚水;联合应用雷洛昔芬和雌激素对去势大鼠骨组织和其他靶器官的效应[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2 杨发林;雷洛昔芬的心血管作用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高辉;联合应用雷洛昔芬和雌激素对去势大鼠血栓前状态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4 吴琴;雷洛昔芬对人乳腺和卵巢影响的体外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5 刘慧;蛋白酪氨酸激酶及雷洛昔芬对心肌离子通道调控作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周光居;[~(18)F]FDG microPET在大鼠急性肺损伤中的应用及雷洛昔芬对其保护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卢翔;壳聚糖修饰表面以及雷洛昔芬对细胞形态、增殖、分化、迁移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杨欢;介孔碳纳米球提高雷洛昔芬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2 陈小明;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对去卵巢大鼠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和雌激素受体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06年
3 毋亚男;雷洛昔芬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4 苏文华;雷洛昔芬对卵巢切除大鼠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5 唐婉容;流体剪切力和雷洛昔芬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6 孙维言;雷洛昔芬对镉染毒大鼠成骨细胞维生素D受体的影响[D];桂林医学院;2015年
7 李茜茜;雷洛昔芬的电化学与光谱电化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8 肖敏;雷洛昔芬对镉染毒去卵巢大鼠肾脏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影响[D];桂林医学院;2014年
9 陈建;黄酮类成分Apigenin影响肠吸收屏障网络及其提高雷洛昔芬生物利用度的研究[D];江苏大学;2008年
10 王锐;雷洛昔芬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TGF-β_1基因表达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784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878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