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法同时测定鼻炎康片中马来酸氯苯那敏和盐酸麻黄碱
本文关键词: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法同时测定鼻炎康片中马来酸氯苯那敏和盐酸麻黄碱
更多相关文章: 马来酸氯苯那敏 盐酸麻黄碱 毛细管电泳 电致化学发光 联钌吡啶
【摘要】:基于马来酸氯苯那敏(Ch)和盐酸麻黄碱(Ep)同时增强联钌吡啶的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特性,利用Ch和Ep在毛细管电泳分离时组分保留时间的差异,建立了毛细管电泳-时间分辨电致化学发光同时在线检测鼻炎康片中Ch和Ep含量的新方法。实验表明,在保持初始电位1.20V、运行高压为15kV、pH为10.5的NaH_2PO_4-Na2HPO_4缓冲液(添加10%乙腈和5%甲醇)的分离条件下,以及工作电极电位为1.2V、电动进样13kV和进样时间10s、pH=8的磷酸盐作为运行缓冲液的检测条件下,Ch和Ep在6min内可实现分离与检测,其线性范围分别为2.0×10~(-7)~2.0×10~(-4) mol/L和3.8×10~(-7)~6.0×10~(-4) mol/L,检出限分别为4.0×10~(-8) mol/L和1.5×10~(-8) mol/L(n=11),迁移时间的RSD分别为1.9%和2.2%,方法的RSD分别为3.9%和4.6%,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7.97%和95.23%。
【作者单位】: 陕西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马来酸氯苯那敏 盐酸麻黄碱 毛细管电泳 电致化学发光 联钌吡啶
【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JM7016)
【分类号】:R927.1;O657.3
【正文快照】: 鼻炎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药,主要有效成分有马来酸氯苯那敏(Chlorphemanie Maleate,Ch,商品名为扑尔敏)和盐酸麻黄碱(Ephedrine Hydrochloride,Ep)。对于鼻炎康中Ch和Ep的分别测定,报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色谱法、化学发光法、电分析法、毛细管电泳-方波极谱法、分光光度法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镜如;姚晴;;电致化学发光法测定痕量镍(Ⅱ)及机理研究[J];分析化学;1990年09期
2 陈曦,安镜如;某些酰肼类化合物电致化学发光的比较[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3 王伦;严凤霞;王筱敏;;电致化学发光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J];化学通报;1991年05期
4 游新奎;液相色谱的交流电致化学发光检测系统的研制[J];色谱;1995年03期
5 黄风华;陈国南;庄惠生;;10,10′-二甲基-3,3′二氨基-9,9′-双吖啶电致化学发光行为及机理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8年01期
6 安镜如,林建国;新试剂6-(2,4-二羟基苯基偶氮)-2,3-二氢-1,4酞嗪二酮的电致化学发光研究[J];分析化学;1992年06期
7 安镜如,林建国;电致化学发光抑制效应测定硫脲[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2年05期
8 陈曦,王小如,黄本立;电致化学发光研究的新进展[J];分析化学;1998年06期
9 何品刚,刘祥萍,余慧,方禹之;电致化学发光法测定药剂中盐酸表阿霉素的含量[J];分析化学;2000年09期
10 张慧慧;朱胜男;丁照云;丁玉强;宋启军;;一种新型铱配合物的固相电致化学发光性能[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欢;袁若;柴雅琴;毛俐;曹娅玲;刘慧静;;多重催化放大过硫酸根的电致化学发光用于超灵敏的免疫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洪渊;;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研究[A];第六届海峡两岸分析化学会议摘要论文集[C];2010年
3 陈国南;段建平;;生物活性物质的电致化学发光检测[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舒青青;陈丽婵;郑立炎;董永强;孔德贤;池毓务;陈国南;;电致化学发光检测技术革新及其在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中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徐静娟;;半导体纳晶电致化学发光传感新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6 陈艳华;DING Zhi-feng;Leah Coumont;Jonathan Veinot;张寒琦;;具有芴环化合物的电致化学发光性质研究[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赵慧春;刘昱;张铁莉;;妥舒沙星的电致化学发光法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史传国;单霞;潘忠芹;鲍宁;顾海鹰;;纸基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陈晓彤;董彬;崔孟超;王科志;金林培;;一系列Ru(Ⅱ)配合物电致化学发光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10 董永强;戴瑞平;董统清;池毓务;;肼修饰石墨烯量子点的荧光、化学发光和阳极电致化学发光[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静;基于纳米结构的钌联吡啶电致化学发光传感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2 郑立炎;电致化学发光新材料的研究[D];福州大学;2011年
3 吕家根;自发电池激发的电致化学发光的分析应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叶桦珍;某些植物激素和药物的检测方法及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D];福州大学;2010年
5 董永平;金纳米粒子与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上的电致化学发光[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陈红;基于联吡啶钌环糊精超分子化合物和主客体识别的电致化学发光和荧光生物传感技术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姜晓;D-π-A型有机化合物和冠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电致化学发光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淑惠;毛细管电动色谱—电致化学发光分析肌氨酸的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2 何瑞勤;微电极电致化学发光及其在单细胞分析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6年
3 王庆红;纳米材料增强电致化学发光手性氨基酸传感器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4 洪琳茹;基于Ru(bpy)_3~(2+)复合纳米材料构建信号增强型及信号减小型电致化学发光适体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5 麻梦南;基于纳米复合材料及多种信号放大策略构建的电致化学发光适体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6 程艳;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及其分析应用[D];南京大学;2014年
7 季旭波;基于卟啉的新型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及其核酸蛋白分析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8 卢齐依;基于新型电致化学发光材料构建酚类、多巴胺和三聚氰胺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9 罗丽荣;自发电池激发的电致化学发光的分析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袁荷芳;新型金属配合物的电致化学发光分析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59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959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