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人血白蛋白生产过程关键环节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5 13:26

  本文关键词: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人血白蛋白生产过程关键环节控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人血白蛋白 化学计量学 醇沉淀 酸沉淀


【摘要】:人血白蛋白(Human Albumin, HA)在临床上是一种重要且常用的血液制品,国内厂家基本通过低温乙醇法从原料血浆中分离得到HA产品,由于受原料血浆的限制,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目前HA产品的生产过程采用固定的关键过程参数进行控制,而由于个体差异等因素,来自不同捐献者的血浆中HA的含量会有一些差别。因此将过程分析技术(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 PAT)引入生产过程中,借助过程监测和控制技术,实现关键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从而提高产品的收率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作为目前较为常用的PAT工具,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可实现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和质量分析,且具有快速、无损、绿色等优势,在制药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本研究将NIRS应用于HA的生产过程中,对HA关键生产环节—乙醇沉淀(醇沉)和醋酸缓冲液沉淀(酸沉)步骤进行过程监测和关键质量指标的定量测定,并对近红外模型的建立过程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以提高模型的有效性。本文具体内容如下:(1)FⅠ+Ⅱ+Ⅲ上清液醇沉过程的NIRS监测研究本研究以FⅠ+Ⅱ+Ⅲ上清液醇沉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室条件下模拟8批正常过程和3批异常过程。在定性过程监测的模型中,以6个正常批次作为校正集建立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模型,2个正常批次和3个异常批次作为验证集考察模型过程监测和错误诊断能力,研究结果表明PCA模型可实现醇沉过程的监测和错误判断。在定量模型的建立中,以醇沉过程中HA含量和总蛋白含量作为建模指标,6个正常批次样品作为校正集,2个正常批次样品作为验证集,建立了可用于HA和总蛋白含量快速准确测定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模型,最终得到用于测定HA和总蛋白含量模型的Rp2、RMSECV、RMSEP、RPD值分别为0.969、0.530 g/L、0.341 g/L、5.47和0.975、0.501 g/L、0.465 g/L、5.57。(2) NIRS用于FIV上清液酸沉过程HA含量测定的研究本研究利用NIRS对FIV上清液酸沉过程中HA的含量进行测定,实现酸沉过程HA含量的过程监测。首先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8批酸沉过程,以溴甲酚绿(Bromocresol Green, BCG)匕色法测定HA的含量;然后以5批作为校正集,3批作为验证集,建立HA含量的PLSR定量测定模型,在模型的建立中对变量选择方法进行了详细考察,最终选择35个有效变量建立模型,得到的模型Rc2、RP2、 RMSECV和RMSEP分别为0.977、0.978、0.7038g/L和0.5893g/L。评价结果显示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用于酸沉过程中HA的含量测定。(3) NIRS用于FIV上清液酸沉过程pH值的测定研究本研究通过NIRS对FIV上清液酸沉过程pH值进行测定,以实现酸沉终点的准确有效判断。首先实验室条件下模拟6批酸沉过程,气相色谱法测定乙醇含量,pH计测定pH值;然后74个样品建立pH值测定的PLSR定量分析模型,在模型的建立中对样品集划分方法、光谱预处理方法以及样品的光谱进行了考察以优化模型,得到的模型的Rc2=0.968, Rp2=0.956, RMSEC=0.0512, RMSECV=0.0875, RMSEP=0.0594。评价结果显示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重复性,可实现酸沉过程pH值的有效测定和终点的准确判断。本论文的创新点包括:(1)本研究首次将NIRS引入HA生产过程,并对关键环节—醇沉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监测。(2)首次将NIRS用于HA酸沉生产过程中,实现了生产过程中HA含量和pH值的定量测定和过程监测。(3)模型的建立中对多种模型优化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为复杂体系下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人血白蛋白 化学计量学 醇沉淀 酸沉淀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57.33;R977.8
【目录】:
  • 中文摘要12-14
  • ABSTRACT14-17
  • 符号说明17-18
  • 第一章 前言18-30
  • 1 人血白蛋白简介18-21
  • 1.1 人血白蛋白的结构18-19
  • 1.2 人血白蛋白的生理学作用和临床应用19
  • 1.3 人血白蛋白的生产现状19-21
  • 1.3.1 人血浆中分离19-20
  • 1.3.2 基因重组技术生产20-21
  • 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21-24
  • 2.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和特点21
  • 2.2 近红外光谱分析流程和评价指标21-23
  • 2.3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生物制品中的应用23-24
  • 3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中的化学计量学方法24-29
  • 3.1 光谱预处理方法24-25
  • 3.1.1 数据增强算法24
  • 3.1.2 噪声的滤除24-25
  • 3.1.3 基线校正25
  • 3.1.4 物理信息的消除25
  • 3.1.5 基于浓度阵的信号校正25
  • 3.2 谱图信息的优化和建模变量的选择25-28
  • 3.2.1 相关系数法26
  • 3.2.2 间隔偏最小二乘法26-27
  • 3.2.3 连续投影算法27
  • 3.2.4 无信息变量消除算法27
  • 3.2.5 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法27
  • 3.2.6 特征投影图27-28
  • 3.3 定性、定量建模方法28-29
  • 3.3.1 定性建模方法28
  • 3.3.2 定量建模方法28-29
  • 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29
  • 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29-30
  • 第二章 组分Ⅰ+Ⅱ+Ⅲ上清液乙醇沉淀过程近红外监测研究30-45
  • 1 材料30-31
  • 1.1 试剂30
  • 1.2 仪器和软件30-31
  • 2 方法31-33
  • 2.1 醇沉过程31-32
  • 2.2 样品光谱的采集32
  • 2.3 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的测定32
  • 2.4 光谱数据的处理和模型的建立32-33
  • 2.4.1 主成分分析32-33
  • 2.4.2 偏最小二乘回归33
  • 3 实验结果33-43
  • 3.1 样品的原始光谱33-34
  • 3.2 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测定结果34-35
  • 3.3 光谱的预处理35
  • 3.4 PCA模型的建立35-38
  • 3.4.1 主成分贡献率36
  • 3.4.2 主成分得分控制图36-38
  • 3.5 PLSR模型的建立38-42
  • 3.5.1 Loading值分析39
  • 3.5.2 手动波段选择及模型的建立39-41
  • 3.5.3 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的相关性分析41
  • 3.5.4 参考值与预测值比较41-42
  • 3.6 重复性考察42-43
  • 4 讨论和结论43-45
  • 第三章 组分Ⅳ上清液醋酸缓冲液沉淀过程白蛋白含量近红外定量分析研究45-67
  • 1 材料45-46
  • 1.1 试剂45
  • 1.2 仪器和软件45-46
  • 2 方法46-47
  • 2.1 酸沉过程46
  • 2.2 样品光谱的采集46
  • 2.3 白蛋白含量的测定46-47
  • 2.4 数据的处理和模型的建立47
  • 3 实验结果47-65
  • 3.1 样品原始光谱47-48
  • 3.2 白蛋白含量测定结果48-49
  • 3.3 近红外模型的建立49-65
  • 3.3.1 样品集的划分49
  • 3.3.2 缩小建模区间思想的应用49-50
  • 3.3.3 光谱的预处理50-52
  • 3.3.4 建模变量的选择52-65
  • 3.4 模型的评价65
  • 4 讨论和结论65-67
  • 第四章 组分Ⅳ上清液醋酸缓冲液沉淀过程pH测定的近红外定量分析研究67-82
  • 1 材料67-68
  • 1.1 试剂67
  • 1.2 仪器和软件67-68
  • 2 方法68-70
  • 2.1 酸沉过程68
  • 2.2 样品乙醇含量和pH值的测定68
  • 2.3 样品光谱的采集68
  • 2.4 样品集的划分68-69
  • 2.5 预处理方法的选择69
  • 2.6 样品光谱的考察69-70
  • 2.7 模型的建立与评价70
  • 3 实验结果70-80
  • 3.1 pH值测定结果70-71
  • 3.2 样品原始光谱71-72
  • 3.3 样品集的划分结果72-73
  • 3.4 光谱预处理结果73-75
  • 3.5 样品光谱的考察结果75-78
  • 3.5.1 样品光谱和背景光谱的考察75-76
  • 3.5.2 样品吸光度的考察76-78
  • 3.6 最佳模型的确定和评价78-80
  • 3.6.1 最佳模型的确定78-79
  • 3.6.2 模型的评价79-80
  • 4 讨论和结论80-82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82-84
  • 1 总结82-83
  • 2 展望83-84
  • 参考文献84-90
  • 致谢90-91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91-9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奉媛;生产过程中保证质量的文件[J];管理科学文摘;1994年07期

2 陈捚 ,陈梅新;固体口服制剂生产过程中可利用物的再利用[J];中国药业;2002年12期

3 ;再生革及其生产过程(47)[J];中国皮革;2003年13期

4 夏东向,朱洪;企业的安全管理[J];化工管理;1994年09期

5 陈根禧;注重生产过程的转变所带来的效益[J];粮食流通技术;1997年02期

6 舒开义;企业开展安全检查切忌走过场[J];化工劳动保护;1998年04期

7 张亚苏;计算机在煤气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前景[J];有色金属设计;2000年04期

8 金晓庆;梁毅;;药品生产过程中污染进入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年09期

9 任向荣,王毅,刘建发;安全论(待续)[J];化工劳动保护;2000年09期

10 ;再生革及其生产过程(续)[J];中国皮革;2003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Guenter K(?)erblein;李树国;;生产过程中烈性药物的处理——新的挑战[A];第六届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展览暨会议参展商新产品和服务报告[C];2004年

2 陈静波;;生产过程“三检三按三一致”现场控制法[A];2013年全国玻璃窑炉技术研讨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3年

3 任爱国;刘学军;李卫;张松龄;卢娟;;优化MES系统应用提高生产过程整体运行质量[A];山东金属学会2005炼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4 黄国有;;电子玻纤布生产过程中的开纤[A];中国硅酸盐学会玻纤分会会议暨全国玻璃纤维专业情报信息网第三十四次年会会议资料[C];2013年

5 陈建立;;无菌米饭生产过程中关键控制点的应用及探索[A];上海市粮油科技学术报告会、上海市粮油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吴晶;李红蕊;;生产过程中的跨棒距测量[A];第十五届全国汽车检测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周明;;造船业生产过程成本控制与信息化建设[A];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船舶及海洋工程分会论文集[C];2008年

8 兀旭辉;许文耀;;试论控制生产污染,保证食品安全的措施[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食品安全与农民增收”分会场暨福建省农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学军;郭旭斌;马玉春;张金霞;贺静;;彩色胶版纸的生产实践[A];华东七省市造纸学会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暨山东造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侍洪波;黄道;;化肥厂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分析与设计[A];199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伟阳;推进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N];阿勒泰日报(汉);2013年

2 浙江大学教授 王树青;自动化在化学工业大有作为[N];中国化工报;2006年

3 刘曙甲邋刘志伟;创新工艺使企业生产过程不产生污染[N];科技日报;2007年

4 ;基于模糊控制的生产过程在线管理系统[N];科技日报;2003年

5 聂忠莉;应加强质量标准检验和生产过程验证[N];中国医药报;2006年

6 魏爱苗;德国 严控垃圾源头 厂商担当责任[N];经济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胡增民;“透明工厂”走一走 “这下我可放心了”[N];粮油市场报;2014年

8 ;班组长工作十步法(下)[N];中国煤炭报;2008年

9 孙旭;蒙牛采用网络视频直播生产过程[N];中国企业报;2008年

10 周滨 刘振雷;环保优先不放松[N];中国环境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成;基于递归图的工业过程异常监测和故障诊断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2 江志刚;制造企业生产过程资源环境属性及其多目标集成决策方法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3 唐苏州;机械制造企业面向生产过程的成本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4 李歧强;生产过程的智能决策与调度[D];浙江大学;1998年

5 李忠凯;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光新;啤酒生产过程的全自动化控制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7 郑松;啤酒生产过程优化和综合自动化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甜;参枝苓口服液生产过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过程控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王斐;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人血白蛋白生产过程关键环节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狄俊亮;啤酒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技术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邓煜;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优化控制策略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季长春;印铁生产过程的工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6 张学金;汽车生产过程中的车体跟踪及调度系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7 牛莉洁;基于生产过程的产品质量监测管理系统[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8 何耀坚;空调电机生产过程质量检验与控制系统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3年

9 黄德晟;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设计[D];江西理工大学;2013年

10 程利剑;解放公司MES系统研发与实践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770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9770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2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