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时期重大疫灾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气候变化关系
本文选题:重大疫灾 切入点:气候变化 出处:《自然灾害学报》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对历史时期重大疫灾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M-K检验等方法,对灾害发生频次、时空分布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历史上重大疫灾频发,在770BC-1911AD年间,共发生355次,平均每7.6a发生一次,且1580年以后显著增多。重大疫灾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阶段性特征明显,经历了频次较少—波动增加—频次平缓—快速增加四个阶段。第1个活跃期在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元朝以来,其发生的频次越来越高,明清小冰期时期形成第2个活跃期。重大疫灾演化过程中存在3a,12a和24a共3个明显的周期,主周期为24a。重大疫灾空间差异明显,以浙江、湖北、河南、江苏为高频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多。
[Abstract]:Through collecting, sorting and analyzing the data of major epidemic disasters in historical period, using the methods of least square method, wavelet analysis and M-K test, the frequency of disasters is analyz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e chang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there were 355 major epidemics, which occurred once every 7.6 years in the period of 770BC-1911AD. After 1580, the major epidemic disaster showed an upward trend of fluctuation, with obvious stage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less frequency, increasing frequency, increasing frequency and increasing rapidly. The first active period was from the end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first active period was from the end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Since the Yuan Dynasty, the frequency of its occurrence has been higher and higher. The second active period was formed during the Little Ice Ag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re were three distinct periods (3a12a and 24a) and the main period was 24a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major epidemic disaster.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the major epidemic disaster was obvious, especially in Zhejiang Province. Hubei, Henan, Jiangsu are the high-frequency center of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071,41371029,41271108)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优先发展领域项目(2011020213000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团队项目(GK201301003)~~
【分类号】:R122;P4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葛全胜;郑景云;郝志新;刘浩龙;;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重要特征[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亚辰;王焕炯;戴君虎;李同f;王红丽;陶泽兴;;物候学方法在历史气候变化重建中的应用[J];地理研究;2014年04期
2 吴鹏飞;刘征宇;程军;孙照渤;;中全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降水时空演变不一致性的模拟研究[J];第四纪研究;2013年06期
3 吴绍洪;赵艳;汤秋鸿;郑景云;高江波;梁涛;葛全胜;;面向“未来地球”计划的陆地表层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01期
4 严蜜;王志远;刘健;;中国过去1500年典型暖期气候的模拟研究[J];第四纪研究;2014年06期
5 侯志伟;诸云强;高星;潘鹏;罗侃;王东旭;;时间本体及其在地学数据检索中的应用[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5年04期
6 马悦婷;岳升阳;徐海鹏;张鹏飞;;汉代至元代北京什刹海成湖的地层证据——以小石碑胡同工地西壁南剖面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7 胡贵明;黄春长;周亚利;庞奖励;查小春;郭永强;张玉柱;赵雪如;;伊河龙门峡段全新世古洪水和历史洪水水文学重建[J];地理学报;2015年07期
8 钱维宏;林祥;朱亚芬;;东亚夏季风年代际进退与中国和全球温度变化的联系[J];科学通报;2012年26期
9 李小强;;中国全新世气候和农业活动研究新进展[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12期
10 李金建;邵雪梅;李媛媛;秦宁生;;树轮宽度记录的松潘地区年平均气温变化[J];科学通报;2014年1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邓少福;祁连山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研究(2000-2011)[D];兰州大学;2013年
2 殷建军;湖南湘西龙山莲花洞近2000年来气候变化石笋记录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党淑青;沙岭沙山风蚀地貌特征与成因分析[D];南京大学;2013年
2 曾佳;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红柳沙包有机质C、N和C/N记录的环境信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张存桂;青藏高原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对水平衡的影响[D];青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刘亚辰;基于历史文献中物候信息重建唐朝时期关中地区温度变化[D];西北大学;2014年
5 李文静;腾冲青海湖泊沉积记录的近2000年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黄海涛;科尔沁沙地不同沙地景观区NDVI变化对气象因子的响应[D];鲁东大学;2015年
7 刘笑;中国东部季风区近千年气候变化的长期趋势与突变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8 韩美琴;黄河源晚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演变[D];青海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全胜,张丕远;历史文献中气候信息的评价[J];地理学报;1990年01期
2 张德二,刘传志,江剑民;中国东部6区域近1000年干湿序列的重建和气候跃变分析[J];第四纪研究;1997年01期
3 施雅风,沈永平,李栋梁,张国威,丁永建,胡汝骥,康尔泗;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特征和趋势探讨[J];第四纪研究;2003年02期
4 张强;张存杰;白虎志;李林;孙兰东;刘德祥;王劲松;赵红岩;;西北地区气候变化新动态及对干旱环境的影响——总体暖干化,局部出现暖湿迹象[J];干旱气象;2010年01期
5 王绍武;;公元1380年以来我国华北气温序列的重建[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0年05期
6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年01期
7 郑斯中;广东小冰期的气候及其影响[J];科学通报;1982年05期
8 刘健,Hans von Storch,陈星,Eduardo Zorita,郑景云,王苏民;千年气候模拟与中国东部温度重建序列的比较研究[J];科学通报;2005年20期
9 王绍武;闻新宇;罗勇;董文杰;赵宗慈;杨保;;近千年中国温度序列的建立[J];科学通报;2007年08期
10 葛全胜;刘浩龙;郑景云;张学珍;;隋唐时期东中部地区温度变化的重建(601~920年)[J];科学通报;2010年3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德辉,陶于祥;土壤、农业与全球气候变化[J];火山地质与矿产;2000年04期
2 张可佳;气候变化不可逆转吗[J];劳动安全与健康;2001年10期
3 高广生;气候变化的本质与应对策略[J];今日国土;2002年Z2期
4 殷永元;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的评价方法和工具[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5 高云;毛留喜;程磊;;关于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3年12期
6 雷 Wen,查尔斯 A.Lin;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J];水科学进展;2003年05期
7 ;气候变化的影响以负面为主[J];安全与健康;2003年05期
8 石缎花,David A King;气候变化科学:适应,减缓,还是漠视?[J];生态学报;2004年07期
9 邹晶;一次关于气候变化的科普研讨会[J];世界环境;2004年06期
10 石莉;新计算机模型再现千年气候变化信息[J];海洋信息;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迎;;把握中国在气候变化上核心利益[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6:未来几年气候变化研究向何处去[C];2007年
2 沈永平;;加强与媒体的紧密合作扩大气候变化科学信息的普及与传播[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6:未来几年气候变化研究向何处去[C];2007年
3 车振学;杜学胜;周康军;;气候变化对黄河防洪抗旱带来的思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徐寅杰;林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体系建设[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5 彭黎明;;广州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的调查[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年
6 王海华;刘春兰;陈操操;李铮;;加州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7 许慧慧;施烨闻;钱海雷;金奇昂;张莉君;张江华;郭常义;;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A];2011年全国环境卫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高庆先;;注重培养建设一支稳定、专业、持续的外交谈判队伍[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6:未来几年气候变化研究向何处去[C];2007年
9 王长科;;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6:未来几年气候变化研究向何处去[C];2007年
10 赵艳霞;;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和资料、成果共享[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6:未来几年气候变化研究向何处去[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贤纬;气候变化与金融业(下)[N];中国气象报;2005年
2 赵艳红;我国将设最高气候应对指挥部[N];北京商报;2007年
3 张静;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战略与行动项目将启动[N];中国财经报;2007年
4 战雪雷;《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今起实施[N];中国财经报;2007年
5 中和;我国颁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N];中国改革报;2007年
6 记者 赵庆国;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N];中国改革报;2007年
7 黄勇;驱散气候变化梦魇[N];中国环境报;2007年
8 黄勇;中国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危机[N];中国环境报;2007年
9 柳艳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迈出坚实步伐[N];中国环境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黄勇;联大首次举行气候变化专题辩论[N];中国环境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t熺
本文编号:16350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635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