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氧电极技术监测组织氧合状态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2 19:03
机体的氧运输与氧利用是生命科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解决环境医学(如航空航天医学、高原医学)、运动医学以及临床医学中的重大实际问题(如肿瘤、创伤、败血症、ARDS、MSOF等)均有重要意义。其中,关于组织的氧运输过程,组织氧分压,组织氧分布场及其影响因素和在病理生理状态下的变化等,则由于近年来极谱式氧电极的日臻完善,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故尚有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阐明。本工作第一部分使用Weiss等提出的“强化”型极谱式针形氧电极技术,测量了猪内毒素休克模型的骨骼肌组织氧分压(Pmo2)及其分布宽度(Wp10-90)的变化;探讨了休克时骨骼肌氧分压及其分布的变化规律;骨骼肌氧分压与血液氧运输参数、组织氧耗量以及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关系。本工作第二部分运用此项技术测量了异种移植于裸鼠的人体肉瘤S117在局部加温和高血糖二者单独或联合作用下瘤组织氧分压(Pto2)及其分布宽度(Wp10-90)的变化,探讨了温热疗法和高血糖疗法在肿瘤辅疗中的作用机理。 ...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毛细血管网非均匀特性对血氧饱和度分布的影响rrso,
2、电流一电压曲线利用图2一1所示系统,可对含氧浓度(氧分压)不同的溶液求出其电流一电压特性曲线族(见图2一2,(幻)。可见在开始时,电流随负偏压值的增大迅速升高;随后,进入坪区(或称饱和压),电流基本与电压无关,但电流与氧分压呈正比(见图2一2(B));最后,当负电压值进一步增大时,电流又急速上升。在饱和区,电极表面的氧浓度为零,饱和电流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氧在介质中弥散到阴极表面的最大弥散速率
不能准确泌量氧弥散性质未知介质的氧分压。因电极表面与待泌介质直接接触,故易发生电极老化现象。(2)隐式电极如图2一4(c)、图2一5所示。电极表面隐藏于玻璃套管末端的圆筒状凹陷区以内。在凹陷区内可充以琼脂、盐水、硝棉胶或其他氧弥散性质已知的介质。故此类电极能对氧弥散性质未知介质进行准确测量。若氧的扩散场被限制在凹陷区以内,则加电动势以后t时刻的电极电流为I(t)-4F一几房弃(2一14)式中:ar与Dr分别为氧在凹陷区介质的溶解度和弥散系数。每次进行测量之前,凹陷区介质的氧张力必须与待测介质达到平衡;两次测量间需有充分的时间间隔以使平衡恢复。图2一4开式电极(a)、(b),与隐式电极()c的图解(3)涂膜电极在开式表面涂锁透氧的亲水性薄膜,可以防止或减缓电极的老化。若膜的厚度足以将扩散场完全限制在膜的厚度范一46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级医学统计软件包——SPLM研究初报[J]. 徐勇勇,郭祖超.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88(05)
[2]机体组织氧运输研究动态——记第十五届国际机体组织氧运输会议[J]. 张立藩.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1987(04)
本文编号:3564717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毛细血管网非均匀特性对血氧饱和度分布的影响rrso,
2、电流一电压曲线利用图2一1所示系统,可对含氧浓度(氧分压)不同的溶液求出其电流一电压特性曲线族(见图2一2,(幻)。可见在开始时,电流随负偏压值的增大迅速升高;随后,进入坪区(或称饱和压),电流基本与电压无关,但电流与氧分压呈正比(见图2一2(B));最后,当负电压值进一步增大时,电流又急速上升。在饱和区,电极表面的氧浓度为零,饱和电流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氧在介质中弥散到阴极表面的最大弥散速率
不能准确泌量氧弥散性质未知介质的氧分压。因电极表面与待泌介质直接接触,故易发生电极老化现象。(2)隐式电极如图2一4(c)、图2一5所示。电极表面隐藏于玻璃套管末端的圆筒状凹陷区以内。在凹陷区内可充以琼脂、盐水、硝棉胶或其他氧弥散性质已知的介质。故此类电极能对氧弥散性质未知介质进行准确测量。若氧的扩散场被限制在凹陷区以内,则加电动势以后t时刻的电极电流为I(t)-4F一几房弃(2一14)式中:ar与Dr分别为氧在凹陷区介质的溶解度和弥散系数。每次进行测量之前,凹陷区介质的氧张力必须与待测介质达到平衡;两次测量间需有充分的时间间隔以使平衡恢复。图2一4开式电极(a)、(b),与隐式电极()c的图解(3)涂膜电极在开式表面涂锁透氧的亲水性薄膜,可以防止或减缓电极的老化。若膜的厚度足以将扩散场完全限制在膜的厚度范一46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级医学统计软件包——SPLM研究初报[J]. 徐勇勇,郭祖超.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88(05)
[2]机体组织氧运输研究动态——记第十五届国际机体组织氧运输会议[J]. 张立藩.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1987(04)
本文编号:3564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356471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