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肝脏体积测量在肝癌切除术及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中的应用价值
本文关键词:CT肝脏体积测量在肝癌切除术及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中的应用价值
更多相关文章: CT肝脏体积测量 肝功能 Child-Pugh分级 原发性肝癌 肝癌切除术
【摘要】:研究目的:以分组的方式,分别对健康受检者以及肝硬化患者进行CT检查,应用CT肝脏体积测量技术来观察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形态改变,以此对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功能C-P分级进行评估,并和临床结果相比对,探讨CT肝脏体积测量技术在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C-P分级中的应用;同时应用CT肝脏重建技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进行术前、术后的肝脏体积与肿瘤体积的测量,与其他方法的结果比对,同时分析剩余肝脏体积与术后肝脏功能受损程度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为手术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和更有效的帮助。 研究对象:收集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之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行腹部CT增强检查的经临床实验室检查确诊且无其他肝内病变的肝硬化患者,共95例,男64例,女31例,另选取同时期的无肝脏本身疾病或引起肝脏形态改变的其他疾病但因其他原因进行腹部CT增强检查的受检者作为对照组,共95例,上述患者均使用西门子Dual Source CT (DSCT)进行检查,扫描程序选择平扫加三期增强;另收集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间经病理证实的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进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共39例,男21例,女18例,以上患者所采用的检查器械及扫描程序与前述肝硬化患者相同。 材料与方法:所有患者检查前均须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并进行憋气训练以减少检查中所产生的伪影。经肘正中静脉给予对比剂(碘普罗胺370或欧乃派克350)90ml,随后另给予生理盐水10ml,注射速率为3.0ml/s,扫描开始30s后为动脉期,60s为平衡期,120s为延迟期。 将肝硬化患者按肝功能C-P分级分3组,A级31例(男20例,女11例),B级43例(男30例,女13例),C级21例(14例,女8例),将对照组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20-35岁(A组,共27例,男14例,女13例),35-50岁(B组,共46例,男21例,女25例),50-65岁(C组,共22例,男9例,女13例),将所得图像经工作站Volume软件进行肝脏体积重建,并经软件自动测算数据,对比不同组别患者间的差异。 扫描前测量患者的身高及体重,计算患者体表面积BSA(BSA(m2)=0.0071×身高(cm)+0.0133×体重(kg)-0.1971)[1],进而计算该患者的标准肝体积SLV(SLV=613×BSA(m2)+162.8)[2]。将术前进行腹部CT增强检查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所得图像经工作站Volume软件进行肝脏体积重建,测量总肝体积、手术预测切除的肝脏体积及剩余肝体积,将软件测算所得数据加以记录,计算剩余肝体积率,随后将术中切除的肝组织及肿瘤应用水置换法测量,将所得结果与术前预测切除的肝脏体积相比对。另一方面收集患者术前3天及术后两周的肝脏功能实验室检查指标,如白蛋白、总胆红素、胆碱酯酶及凝血酶原等,并分别进行C-P分级,将术前、术后两者进行比对,以此将患者分为术后肝脏功能损害加深组与肝脏功能损害未加深组。 研究结果:肝硬化组各组间比较,总肝体积随肝硬化病程逐渐加剧呈缩小趋势,肝硬化总肝体积与C-P分级呈负相关。肝硬化组与对照组相比对,肝脏左外叶与尾叶的体积增大明显,并且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肝体积、左内叶以及右叶体积显著缩小,两组之间的差异相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中,,总肝体积和年龄呈负相关,和身高、体重及体表面积呈正相关。所选3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于术前算得标准肝脏体积为753cm3-2085cm3,平均1590±290cm3,CT肝脏体积重建测得总肝体积为796cm3-1688cm3,平均1420±226cm3,标准肝体积与CT重建所得肝体积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前述患者中,共17例患者于术后采用水置换法测量了术中实际切除的肝脏体积,将所得结果与术前CT肝脏体积重建测得的预测切除肝脏体积相比,计算准确性,两者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周患者进行复查肝功能C-P分级,较术前C-P分级相比,共12例术后肝脏功能受损加深,剩余肝体积率平均54%±22%;术后肝脏功能受损未加深者共27例,其剩余肝体积率平均70%±11%,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生理状态下肝脏总体积伴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随BSA或体重增大而增大。肝硬化患者肝左外叶及尾叶增大,左内叶、右叶及总肝体积减小,且减小程度与肝硬化病程进展呈负相关系。 CT肝脏体积重建技术可以快捷、准确的测量原发性肝癌术前的总肝体积、预测切除肝体积及剩余肝体积,对术前临床根据切除范围制定手术方式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剩余肝体积率与术后肝脏功能损害呈负相关系,是预测术后肝脏功能恢复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CT肝脏体积测量 肝功能 Child-Pugh分级 原发性肝癌 肝癌切除术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75.2;R735.7;R730.44
【目录】:
- 前言4-5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4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14-15
- 第1章 绪论15-17
- 第2章 综述17-21
- 2.1 肝脏体积测量方法17-18
- 2.2 肝脏体积测量在临床中的应用18-20
- 2.2.1 肝脏体积测量在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18-19
- 2.2.2 肝脏体积测量在慢性肝病中的应用19
- 2.2.3 肝脏体积测量在肝移植术中的应用19-20
- 2.3 小结20-21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21-24
- 3.1 研究对象21-22
- 3.2 设备与扫描参数22
- 3.3 肝脏体积测量方法22
- 3.4 比较项目22-23
- 3.5 统计学方法23-24
- 第4章 结果24-30
- 4.1 肝硬化患者 A,B,C 三组之间总肝体积的比较24-25
- 4.2 对照组中不同年龄段分组的总肝体积比较25-26
- 4.3 肝硬化组与对照组的总肝体积及各叶体积的比较26-27
- 4.4 使用 CT 测量和公式计算所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总肝体积相比较27-28
- 4.5 术前使用 CT 肝脏体积测量方法得出的预测切除肝体积与术后使用水置换法得出的实际切除肝体积比较28-29
- 4.6 术后肝脏功能损害加深者与未加深者的残肝体积率相比较29-30
- 第5章 讨论30-34
- 5.1 使用 CT 测量肝脏体积的优势30
- 5.2 CT 肝脏体积测量的意义30-32
- 5.3 CT 肝脏体积测量的不足32
- 5.4 展望32-34
- 第6章 结论34-35
- 参考文献35-40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40-41
- 致谢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锦元;黄仲奎;龙莉玲;黎宁钦;;16层螺旋CT体积测量评估肝硬化肝叶大小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年05期
2 黎一鸣,吕凡,白芝兰,吉鸿,雷团结,杨全新;国人正常肝脏体积计算公式的研究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02年07期
3 李金平;姜慧杰;;多层螺旋CT肝体积测量及临床应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年17期
4 张海燕;刘立新;刘丽云;石永强;;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IGFBPrP1与TGF-β_1/Smad3信号通路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年01期
5 徐菲;沈文;祁吉;;多层螺旋CT在不同肝硬化分级评估中的应用[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年01期
6 杨广顺,杨宁;原发性肝癌近20年的诊治进展和发展趋势[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年01期
7 彭志毅,俞哲锋,黄东胜,邝平定,郑树森,肖圣祥,吴健;多层螺旋CT测量肝体积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及对肝移植的应用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年03期
8 涂蓉,罗建光,郑进方,王海东,夏立平,何冬雷,张阳德;CT测量保留肝容积率对肝癌切除术前肝储备功能的评估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年07期
9 吴孟超,陈汉,沈锋;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附5524例报告[J];中华外科杂志;2001年01期
10 张闽光;黄学菁;邢东炜;张安君;耿坚;;正常成人肝脏大小的CT测量[J];肝脏;2008年04期
本文编号:609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609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