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的稳定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1 11:22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不同载体制备的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的性质差异,探讨载体对固体分散体各理化性质和药剂学性质的影响,为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的载体选择提供依据,同时研究了温湿度对穿心莲固体分散体稳定性的性质,探讨固体分散体老化过程中主要的影响因素,以期为确定固体分散体的合理贮存环境提供依据。本文采用喷雾干燥法,分别以半晶体聚合物(聚乙二醇8000,泊洛沙姆188)和无定形聚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丙烯酸树脂,Soluplus~?)作为载体材料,制备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通过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吸湿性、粒径、比表面积、孔体积和溶出曲线表征其理化性质和药剂学性质,比较不同载体制备的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的性质差异。分析结果表明,AG-半晶体载体-SD和AG-无定形载体-SD的分子间作用力、表面形貌、粒径、比表面积、孔体积均存在显著差异;AG-半晶体载体-SD的热稳定性优于AG-无定形载体-SD;AG-无定形载体-SD中AG的结晶度低于AG-半晶体载体-SD中AG的结晶度。溶出实验结果表明AG-半晶体载体-SD和AG-无定形载体-SD,特别是AG-PEG8000-SD、AG-Eudragit II-SD和AG-Soluplus~?-SD,最能有效改善穿心莲内酯的溶出速率。考察温湿度对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稳定性的影响。将制备好的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置于温度40和60℃,相对湿度(RH)分别为(55±5)%、(75±5)%和(95±5)%的环境下,于5、15、30d定期取样,通过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X-射线衍射、含水量和溶出曲线表征,比较不同湿度和温度对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稳定性的影响,探讨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的老化过程中,各影响因素是如何变化的,为确定固体分散体的适宜贮存环境提供依据。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等统计方法,分析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影响SD稳定性的各个因素的响应值,确定不同湿度、温度时,影响SD稳定性的因素及其作用大小的顺序,找出影响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稳定性的最大诱因,对其老化机制进行一定的解析,为固体分散体的贮存环境提供一些指导性建议。
【图文】:

固体分散体,穿心莲内酯,载体材料,容量瓶


密称取固体分散体粉末 0.10 g 置于 10 mL 容量瓶中,加适量甲再加甲醇至刻度,摇匀,0.22 μm 微孔滤膜过滤,取续滤液 0.25容量瓶中,加甲醇定容至刻度,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精密吸取溶液 10 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记录峰面积,计算固体分散的百分含量。体分散体的性质研究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适量样品,与 KBr 混合后,进行压片,,在波长范围为 400~400外扫描。

载体材料,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固体分散体


. 穿心莲内酯(AG)、载体材料、物理混合物(PM)和固体分散的TG图re 1-2. TG curves of pure andrographolide (AG), carrier materials, phmixtures (PM) and solid dispersions (SD). 穿心莲内酯(AG)、载体材料、物理混合物(PM)和固体分散的Ti值le 1-2. Tiand Tmof pure andrographolide (AG), carrier material, phymixture (PM) and solid dispersion (SD)品Ti( ℃ )样品Ti( ℃ )Tm( ℃ )样品AG 299.6 243.78000 363.0 AG-PEG8000-SD 341.8 209.0 AG-PEG80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8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冰;黄晓斌;赵姗;张建斌;吕岩;吕国军;马小军;;联合载体用于改善白藜芦醇固体分散体性能[J];应用化学;2016年12期

2 徐桂芬;布洛芬-聚乙二醇20000固体分散体的相平衡、结晶和溶解速度[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8年03期

3 徐桂芬;;在不同的聚乙二醇中布洛芬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溶解特性[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8年02期

4 王桂和;;具肠包衣剂药物的固体分散体及其在制剂中的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1989年04期

5 潘卫东;薛迎迎;王雷;胡旭;;伏立诺他平固体分散体老化识别和预测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8年02期

6 严红梅;张振海;蒋艳荣;丁冬梅;孙娥;贾晓斌;;黄芩苷-Eudragit L100-55肠溶固体分散体制备及其体外释放度评价[J];中草药;2013年20期

7 潘西海,赵丽;固体分散体中常用的载体[J];西北药学杂志;1997年06期

8 李带田;罗捷然;唐莉;李青山;;4-邻甲基苯磺酰氧基苯并VA唑酮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年08期

9 孙明辉,斯陆勤,李高,何雪心,曹姗,张薇;环孢素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溶出研究[J];中国药师;2004年12期

10 游本刚;唐丽华;朱悦;;尼群地平固体分散体微丸稳定性的初步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国外固体分散体水溶性载体研究进展简介[A];第二届全国药用新辅料与中药制剂新技术应用研讨会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卢懿;戚建平;关佩佩;吴伟;;流化床丸芯上药/机械粉碎法制备速溶型熊去氧胆酸固体分散体的研究[A];生物颗粒与粉体制备、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孙耀贵;刘旭东;程佳;李宏全;;固体分散载体材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概况[A];2009全国中药创新与研究论坛学术论文集[C];2009年

4 王维;邱智东;;固体分散技术在药剂学中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制剂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沈连忠;刘丽;齐卫红;李欣;刘芳;杨艳伟;郎书惠;李珊珊;王秀文;李波;;大鼠灌胃AF-5/PVP固体分散体6个月和恢复期3周毒性研究[A];2007年全国药物毒理学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徐文杰;朱颖;孙冬梅;;布渣叶总黄酮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体外溶出度测定[A];2016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5年

7 林埴;王立琦;王子芳;何嘉欣;杨俊岚;刘宝生;鲍光明;;伊维菌素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体外酶浓度释放评价[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9年

8 沈连忠;曹丽梅;姜华;刘芳;杨艳伟;郎书惠;李珊珊;王秀文;李波;;Beagle犬经口给药AF-5/PVP固体分散体9个月和恢复期3周毒性研究[A];2007年全国药物毒理学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徐璐;砂田久一;李三鸣;;脉动燃烧干燥法制备布洛芬固体分散体及其口腔崩解片的研究[A];生物颗粒与粉体制备、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刘玉玲;李燕;陈丙跃;王春霞;夏学军;王洪亮;金笃嘉;鲁小笋;汪仁芸;陈晖;;难溶性抗肝炎新药双环醇促吸收技术及控释制剂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陈芳晓;尚飞;钱春梅;固体分散体水溶性载体研究新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昭杰;黄癸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对2型糖尿病治疗作用与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鲁蒙蒙;缓释型伊维菌素固体分散体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3 高华宏;复方姜黄素分散片的研制及其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恽菲;组分配伍与药剂学技术应用对蛇床子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何燕;落新妇苷固体分散体的制备、药物吸收及药物动力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徐璐;基于改善布洛芬溶出行为的固体分散体制备方法与性质评价[D];沈阳药科大学;2009年

7 王志宣;冷冻干燥新技术在新剂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6年

8 李见春;汉黄芩素吸收及代谢机制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9 王亮;关于尼群地平固体分散体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7年

10 柳晨;环孢素固体分散体胶囊的研制及载体促吸收机理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均鹏;高水溶性叶黄素固体分散体的制备[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2 刘莹莹;人参发酵产物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质量评价[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张守德;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的稳定性研究[D];江西中医药大学;2019年

4 毛颖颖;非诺贝特固体分散体的研制及其质量评价[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5 汤晶晶;非布索坦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评价[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6 胡佳;利伐沙班固体分散体及其胶囊的制备[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7 刘东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固体分散体的制备、表征、性能及其可湿性粉剂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8 顾彩虹;马来酸氟吡汀固体分散体制剂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9 邹杰;载药二氧化硅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D];西南大学;2018年

10 蒋川;硝苯地平固体分散体的红外光谱/化学计量学表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10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610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d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