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松杉灵芝多糖降脂机理的研究以及磁性荧光纳米探针的合成在分离膜蛋白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5-19 21:16
【摘要】:高血脂症是动脉粥状硬化的首要危险因素,目前临床上用于降脂的西药虽然疗效确切,但毒副作用较大,不宜长期服用。因此,寻找开发无毒而有效的降脂药品具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我们首先探究了松杉灵芝多糖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中胆固醇合成抑制的分子机制。在筛选多糖在细胞膜上受体过程,并未在目前熟知的的多糖结合膜蛋白中筛选到相应受体。基于多糖细胞膜上受体研究方法的局限,我们开展了第二部分的研究工作构建了Fe_3O_4@SiO_2/CdTe/CdS-SBT双功能的磁性荧光纳米探针,并成功地验证了其可操作性一、松杉灵芝多糖诱导人肝癌细胞中胆固醇合成抑制的分子机制研究1.前期研究我们发现,SBT能够诱导肝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表达的降低。为了进一步研究其药理机制,我们用不同浓度的SBT诱导HepG2细胞48h后,测定了胆固醇生理合成途径中的多种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随着SBT浓度的增高,SREBP2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升高,而S2P蛋白的表达量呈逐步减少。选用固定浓度诱导HepG2细胞(0,3,6,12,24小时)后,发现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SREBP2蛋白的表达量有微小的下降趋势;SCAP蛋白的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S2P蛋白的表达量先下降后上升;Insig-1蛋白的表达量呈下降的趋势。虽然各个蛋白的表达量都存在一定的变化,但由于其变化量较小。因此,我们推断出SBT对肝细胞内胆固醇调节的生理合成途径与SREBP-SCAP通路不相关。2.为了进一步探究多糖SBT抑制肝细胞内胆固醇合成的分子机制。进行了SBT多糖在细胞膜上结合蛋白的筛选。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法,以肝癌细胞HepG2和人正常肝细胞L02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肝细胞表面Dectin-1受体蛋白的表达量极低,而Dectin-2蛋白虽有表达,但并不是SBT在肝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二.双功能磁性荧光纳米探针的构建及在分离膜蛋白中的应用1.首先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并在其外修饰了一层SiO_2,得到了Fe_3O_4@SiO_2磁性纳米粒子。借助丁二酸酐的开环反应,对其表面进行硅羟基修饰,得到了Fe_3O_4@SiO_2-SA磁性纳米粒子。表征结果表明:其具有很好的磁分离能力。其次利用一锅法合成了水溶性的CdTeQDs,并用硫脲在CdTeQDs表面包裹了一层CdS,合成核壳型CdTe/CdS荧光量子点,并使其表面带有大量的氨基。经表征显示:其荧光强度高,且稳定性好。通过酰胺化反应,进一步合成了磁性荧光复合物Fe_3O_4@SiO_2/CdTe/CdS。表征结果显示,Fe_3O_4@SiO_2/CdTe/CdS复合物具有较好的磁性和较强的荧光强度,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2.SBT溶于水后,其还原末端暴露,能够与氨基进行缩合反应。通过缩合反应,将CdTe/CdS、Fe_3O_4@SiO_2-SA与SBT偶联,构建了Fe_3O_4@SiO_2/CdTe/CdS-SBT磁性荧光纳米探针。并用于HepG2细胞表面的SBT的膜蛋白受体的检测,在细胞表面清晰地看到了磁性荧光纳米探针的分布,识别了HepG2细胞表面的SBT受体蛋白的存在。通过超声裂解提取细胞膜蛋白的方法,用磁分离的方法快速富集了磁性荧光纳米探针特异性结合的SBT受体蛋白。本研究为今后膜蛋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85;O65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玲;史吉平;王晨光;刘莉;李保国;周靖;;灵芝多糖的提取方法及其功能特性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7年01期

2 叶素丹;;灵芝多糖相对分子量检测及其单糖组分分析[J];浙江化工;2015年12期

3 陈乃东;陈琼;何健;;正交试验优选灵芝多糖的提取工艺[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19期

4 石凤敏;佟曦然;丁自勉;;灵芝多糖制备及药理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5 宋莉;师俊玲;;灵芝多糖结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6 禹建春;罗向华;吴昌枝;徐冠;;灵芝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J];海峡药学;2012年08期

7 刘高强;赵艳;王晓玲;朱朝阳;;灵芝多糖的生物合成和发酵调控[J];菌物学报;2011年02期

8 王周;敖宏;胡丽萍;黄生权;宁正祥;;一步法制备羧甲基灵芝多糖[J];现代食品科技;2011年03期

9 毛健;马海乐;;灵芝多糖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0年01期

10 杨静文;郑洁虹;马乃良;;灵芝多糖检测鉴定方法[J];现代食品科技;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红艳;赵鸣;薛超;隋洁;;灵芝多糖诱导棉花抗枯萎病的效应[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2 谢韶琼;廖万清;;灵芝多糖抗角质形成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A];第二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罗玺;唐庆九;周帅;张劲松;刘艳芳;杨焱;贾薇;吴迪;赵明文;;利用大孔树脂对灵芝多糖脱色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4 龚战胜;李宏;黄瑞明;林建贤;;灵芝多糖耐缺氧生物效应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五次营养资源与保健食品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5 祝晓玲;林志彬;;灵芝多糖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A];2004灵芝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赵玺归;;人类健康长寿的奇葩——灵芝多糖[A];第四届全国鲜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7 廖万清;谢韶琼;;灵芝多糖抗角质形成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孙立新;陆洁;段昕所;葛志华;贾靖;李学军;李卫东;林志彬;;灵芝多糖拮抗黑素瘤细胞培养上清对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A];第十届全国抗炎免疫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陈孝;傅庭治;;灵芝多糖锗的研究[A];2004灵芝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史亚丽;蔡华;孙闽君;;灵芝多糖抗疲劳及对力竭小鼠抗氧化、抗损伤作用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 华;抗肿瘤产品市场能否再现辉煌[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2 记者 崔昕;我国引领灵芝现代研究前沿[N];中国医药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朱尧利;科技营销才是最高营销[N];广东科技报;2004年

4 上海中医药大学 何裕民 (教授);选用灵芝要慎重[N];家庭医生报;2009年

5 崔昕;诱凋亡抗突变阻止血管新生[N];中国医药报;2002年

6 葭芯;灵芝[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7 徐铮奎;科技进步促灵芝保健品繁荣发展[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8 许建军;绿谷打造顶级中医药研发平台[N];人民政协报;2007年

9 陈建旭;赤灵芝浆的研制[N];中国食品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王京韬;中医抗癌市场有多大[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萍;赤灵芝多糖抗病毒活性和增强免疫作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2 马玉涵;等离子体诱变灵芝及其药用成分的红外光谱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刘静;灵芝多糖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何朝勇;灵芝多糖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小鼠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5 谢韶琼;灵芝多糖抗皮肤衰老及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6 刘爱东;松杉灵芝多糖调节高脂血症及其机制的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张莘莘;黑灵芝多糖的抗肿瘤活性及其分子机制初探[D];南昌大学;2014年

8 沈洁;发酵灵芝多糖对肝癌细胞的抑制及其与血清蛋白的分子对接模拟[D];江南大学;2014年

9 张汇;黑灵芝多糖的结构鉴定与溶液构象[D];南昌大学;2015年

10 余强;黑灵芝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及其作用机制[D];南昌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琪;松杉灵芝多糖降脂机理的研究以及磁性荧光纳米探针的合成在分离膜蛋白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9年

2 刘雨欣;培养基组分对灵芝多糖单糖组成的影响以及生物活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赵红侠;灵芝多糖拮抗黑素瘤细胞上清对同型小鼠淋巴细胞CD71及FasL抑制作用的研究[D];承德医学院;2012年

4 张宗源;组蛋白乙酰化调控灵芝酸与灵芝多糖生物合成代谢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5 张中霄;灵芝多糖拌种诱导小麦对纹枯病的抗性及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8年

6 王辉;黑灵芝多糖对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初探[D];南昌大学;2018年

7 赵明明;黑灵芝多糖对小鼠肠道黏膜免疫及黏膜损伤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8年

8 向全丹;用RNA测序技术研究黑灵芝多糖对T淋巴细胞免疫调节活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南昌大学;2018年

9 冯胜平;不同栽培品种灵芝抗氧化作用及灵芝多糖分离纯化、免疫活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乔双逵;液态发酵过程发酵条件对灵芝形态及灵芝多糖合成影响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714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6714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2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