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丹参酮Ⅰ的抗炎作用及安全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0-10-20 13:35
   【目的】炎症是机体对内外界有害刺激做出的防御性反应,有助于机体清除病原体和修复组织损伤。但是,过度的炎症反应反而会使组织损伤加重,导致炎症长期存在不能痊愈,从而引起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如动脉粥样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些炎症相关疾病具有患病率高、病程长、患病人数多的特点,造成了较大的医疗负担和经济损失。目前研究表明,抗炎治疗在炎症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以炎症为靶向的抗炎治疗成为了炎症相关疾病预防及治疗的新策略。因此,本论文选取中药丹参的活性提取物丹参酮Ⅰ,利用转基因斑马鱼Tg(coro1a:eGFP)研究其抗炎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并用斑马鱼评价丹参酮Ⅰ的安全性,为丹参酮Ⅰ将来应用于临床抗炎治疗提供实验参考,期望能够辅助预防和治疗炎症相关疾病。【方法】(1)选取受精后0-2 h(hpf)的斑马鱼胚胎进行丹参酮Ⅰ的急性毒性和发育毒性实验,连续观察4天,统计斑马鱼胚胎死亡率、孵化率、畸形率。(2)选取3 dpf转基因斑马鱼Tg(coro1a:eGFP)切断尾鳍构建炎症模型,评价丹参酮Ⅰ对斑马鱼切尾6小时和切尾12小时尾部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3)选取7-9 hpf的斑马鱼胚胎,加入LPS诱导斑马鱼产生炎症,评价丹参酮Ⅰ对斑马鱼体内氧化应激和一氧化氮(NO)的抑制作用。【结果】(1)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在24 hpf、48 hpf、72 hpf、96 hpf时,丹参酮Ⅰ对斑马鱼胚胎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均大于50μM,且实验浓度下(≤50μM)的丹参酮Ⅰ对各个时间段的斑马鱼胚胎致死率均小于5%。在96 hpf时,与对照组相比,各个浓度的丹参酮Ⅰ不影响斑马鱼胚胎的孵化率(P0.05),表明丹参酮Ⅰ对斑马鱼孵化酶的活性和运动系统功能无影响。与文献报导的阿司匹林对斑马鱼胚胎的半数致死浓度(11.1μM)相比,丹参酮Ⅰ的急性毒性相对较小。但是发育毒性结果显示,高浓度丹参酮Ⅰ(50μM)对48 hpf、72 hpf、96 hpf的斑马鱼胚胎均有致畸作用,畸形主要有心包水肿和脊柱弯曲。(2)抗炎活性评价结果显示,丹参酮Ⅰ既可以抑制切尾6小时斑马鱼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向尾部伤口处聚集,又可以促进切尾12小时斑马鱼尾部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吸收,说明丹参酮Ⅰ在炎症早期和中后期均能发挥抗炎作用。(3)抗炎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发现,丹参酮Ⅰ能够有效抑制斑马鱼体内活性氧(ROS)和NO的产生,表明丹参酮Ⅰ可以通过抑制ROS和NO的含量减轻炎症反应。【结论】综上所述,丹参酮Ⅰ既可以通过减少炎症部位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来抑制炎症反应,也可以通过抑制ROS和NO的产生发挥抗炎作用。同时,丹参酮Ⅰ的急性毒性相对较小,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学位单位】:广东药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285.5
【部分图文】:

分子结构图,分子结构,药理作用,隐丹参酮


例失衡在 IBD 发病起到重要作用[94, 95]。在固有免 病情发展的重要细胞,通过释放多种促炎因子致 IBD 加重[96]。 I 的药理作用传统中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肿瘤、护、免疫调节等,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心血管从丹参中提取出来的活性成分,属于二萜醌类提物有丹参酮IIA、隐丹参酮等。丹参酮I的分子量为脂溶性好,微溶于水。目前多数研究以丹参酮 I酮 IIA 磺酸钠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 的临床应用导致丹参酮 I 和隐丹参酮等其他丹参 I 也有较好的药理作用,其主要药理作用如下。

曲线图,斑马鱼,曲线图,丹参酮


16图 2-1 (a)各浓度丹参酮 I 对斑马鱼胚胎死亡率的曲线图;(b)各浓度丹参酮 I 对斑马鱼胚胎孵化率的曲线图。Figure 2-1 (a) Effects of tanshinone I on mortality of zebrafish embryos; (b) Effects oftanshinone I on hatchability of zebrafish embryos.2.4.2 丹参酮 I 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斑马鱼胚胎从受精到器官完全形成仅需 3~4 天,并且身体透明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晰观察到各个器官的形态,是评价药物致畸性的良好动物模型。各浓度丹

曲线图,斑马鱼,丹参酮,畸形率


-2 (a)各浓度丹参酮 I 暴露下斑马鱼的发育形态(放大倍数 5 倍);(b)各浓酮 I 对斑马鱼畸形率的曲线图。*:表示与 DMSO 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gure 2-2 (a) Morphology of zebrafish embryos exposed to tanshinone I (image of 5×)ects of tanshinone I on aberration rates of zebrafish embryos. *: P<0.01, compared to D 本章小结丹参酮 I 作为丹参的活性提取物之一,其安全性评价未见报导。本研究鱼胚胎评价丹参酮 I 的急性毒性和发育毒性,可为丹参酮 I 的临床应用,也可以为下章的抗炎实验提供浓度参考范围。本章的主要实验结果(1)丹参酮 I 在实验浓度范围内(≤50 μM)对 24 hpf、48 hpf、72 hp的斑马鱼胚胎的致死效应较小,斑马鱼胚胎死亡率均小于 5%。(2)在 24 hpf、48 hpf、72 hpf、96 hpf,丹参酮 I 对的斑马鱼胚胎的于 50 μM。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为钧,谈夫,罗厚蔚;丹参酮同系物的热力学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2 简洋辉,徐国钧,金蓉鸾,徐珞珊;中药丹参类的质量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3 李珅;林爱真;杨媛;沈亚芳;饶盈;羊健;刘云辉;王洋;周伟;;丹参酮生物合成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8年02期

4 张瑞;胡之璧;胡月红;黄炼楝;章国英;吴耀平;;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培养细胞中3种丹参酮的含量[J];中草药;1993年10期

5 孔德云,刘星堦;丹参中二氢异丹参酮Ⅰ的结构[J];药学学报;1984年10期

6 雷晓晴;李耿;王秀丽;付梅红;张秀荣;陈芳宁;;基于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丹参中5种成分模型的建立[J];中草药;2018年11期

7 林肖惠;徐为人;刘鹏;刘冰妮;张士俊;王玉丽;刘巍;汤立达;;二氢丹参酮Ⅰ的降血脂作用研究[J];中草药;2008年09期

8 金学军,姜英子,金成赞,金将杰,金红日,南极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中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3年03期

9 浦香东;徐志超;宋经元;;基于组学的丹参酮生物合成途径新基因CYP71D375克隆和功能研究[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8年04期

10 吴志远,罗少军,汤少明,江黎明;丹参酮ⅠA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丽;丹参酮Ⅰ对人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对PI3K/Akt/mT0R信号通路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2 李琰;肉桂酸、姜黄素、肉桂醛和丹参酮导向的癌预防试剂的设计、合成及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涛;丹参酮Ⅰ的抗炎作用及安全性评价[D];广东药科大学;2018年

2 黄东辉;丹参中丹参酮提取工艺优化及活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8年

3 赵亚宁;丹参酮Ⅰ、二甲双胍和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治疗小鼠肿瘤作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4 王艳;丹参酮Ⅰ抗血管生成作用和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5 李静;二氢丹参酮Ⅰ对肿瘤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6年

6 尹艳;丹参酮生物合成途径基因SmIPI干扰载体的构建及转化研究[D];贵州大学;2017年

7 李春霞;二氢丹参酮Ⅰ预防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初步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7年

8 孙耿;基于毛状根系统的丹参酮代谢调控相关基因功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9 王飞;二氢丹参酮Ⅰ对NF-κB信号通路作用机制及其抗肿瘤作用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10 马桂臣;基于细胞色素P450 2C9的基因多态性研究丹参组分对氟伐他汀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D];南昌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487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8487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f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