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中3种黄酮水热法提取工艺的优化
【部分图文】:
取对照品、供试品溶液适量,在“2.1”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结果见图1。由此可知,2种溶液中各成分在相同保留时间处均有吸收,分离度大于1.5,理论塔板数大于6 000,峰形对称,杂质峰对检测无干扰,表明该方法专属性良好。2.6 方法学考察
由响应面分析可知AB交互效应最显著,其次是AC,BC最弱,与表4结果吻合,同时随着各因素的增加,相应响应值先升后降。通过Design Expert 8.0.6.1软件进行分析,得到最优条件为液料比40.35∶1,提取时间14.68 min,提取温度112.79 ℃,总得率165 mg/g。为了方便操作,将优化工艺修正为提取温度113 ℃,提取时间15 min,液料比40∶1,同时与文献[18]报道的最优水煎煮工艺(提取时间50 min,液料比25∶1,提取次数2次)进行比较,结果见表5。由此可知,本实验所得工艺稳定可靠,而且水热法提取效果优于水煎煮法,可能是由于水热法是在较高温度、压力下进行的,可使植物细胞壁被充分破坏,减小了黄酮溶出阻力,从而使其得率增加。
固定提取温度110 ℃、提取时间15 min,考察液料比对3种黄酮总得率的影响,结果见图2。由此可知,总得率随液料比增加而逐渐升高,在40∶1时达到最大值,这是因为液料比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提取体系内的压力与固液之间的接触面积,并且压力升高有利于植物细胞壁破碎[12],而且接触面积增加可扩大固液间黄酮浓度差[13],两者协同作用使黄酮能够快速溶出,从而提高提取效率;超过40∶1时总得率趋于稳定,但提取液中黄酮含有量反而降低,导致后续纯化、浓缩成本增加。因此,选择液料比为40∶1。2.8.2 提取时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源,邓少伟,原文鹏,马双成;RP-HPLC法测定黄芩中3种黄酮[J];中草药;2005年08期
2 赵巍;;不同产地黄芩样品中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4年23期
3 赵铁华,高巍,杨鹤松,邓淑华,石艳华,苑敏,冯祥;黄芩茎叶总黄酮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1年03期
4 兰艳素;李长江;宋坤鹏;管超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百蕊草总黄酮提取工艺[J];中成药;2014年12期
5 ;黄芩茎叶总黄酮调血脂作用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杨鹤松;刘延华;刘艳华;邓淑华;;黄芩茎叶总黄酮对热刺激引起小鼠疼痛反应的抑制作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李玉山;;黄芩的化学成分及黄芩苷的提取方法[J];西北药学杂志;2008年06期
8 黄凯雁;秦民坚;周铜水;;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黄芩及其制剂中4种黄酮的含量[J];安徽医药;2008年09期
9 李杰;李瑞芳;张玉宾;王兵兵;冯标;闫德信;;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枳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水热法提取工艺[J];药物分析杂志;2018年08期
10 许继艳;李硕;;正交试验优选黄芩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吕春平;箭根草总黄酮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乔卫;委陵菜黄酮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3 李坤平;大孔树脂吸附黄芩黄酮和布渣叶黄酮的应用基础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森林;黄芩茎叶化学成分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云;水杉总黄酮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降血脂作用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3 赵宝颖;黄芩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4 邓亚宁;降压中药鬼针草中总黄酮的分离纯化及质量标准的建立[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5 杨俊腾;5,7,3',4',5'-五甲氧基黄酮的药动学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6年
6 耿嘉阳;木蝴蝶总黄酮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刘月涛;金樱子总黄酮的制备及生物活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8 马莉;冬枣黄酮的提取及其抗氧化作用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9 夏俊伟;龙须藤化学成分研究及龙须藤总黄酮抗凝血药效的初步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6年
10 朱玥;苦参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优化及抗菌作用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51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851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