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穗柯无色花青素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与根皮苷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部分图文】:
各多穗柯样品按“2.5.2”项下制备供试品溶液,以“2.5.3”项色谱方法进行测定,记录峰面积,代入回归方程,计算各样品中根皮苷含量。根皮苷对照品及样品1的UPLC色谱图见图1。3 结果与分析
在线软件ProtParam分析的结果显示,多穗柯LAR蛋白质的理论等电点(pI)为5.32,为酸性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8 647.18;在体外红细胞中的半衰期为30 h,不稳定指数为35.30,属于稳定蛋白;亲水性的平均值为-0.085,属于亲水性蛋白;脂肪系数为93.89,富含异亮氨酸(Ile)、缬氨酸(Val)、天冬氨酸(Asp)。SOMPA软件对LA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分析显示,该蛋白含α螺旋(alpha helix)121个,占34.57%;延伸链(extended strand)70条,占20%;β转角(beta turn)20个,占5.71%;无规卷曲(random coil)139个,占39.71%。PROSITE程序预测该蛋白具有1个NAD(P)结合位点和1个赖氨酸活性位点。对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该蛋白属于PCBER_SDR_a家族。结合同源建模的方法,以3i52.1.A为模板蛋白,运用SWISS-MODEL在线软件对多穗柯LAR蛋白的三级结构进行预测,结果表明LAR蛋白以无规卷曲和α螺旋为主,兼有少量的延伸链和β转角,与二级结构的预测结果基本一致。TargetP 1.1 Server在线工具分析,多穗柯LAR定位于细胞质中,预测可靠性等级为5.14,而且SignalP 3.0 Server在线分析表明,多穗柯LA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不存在信号肽。经过对多穗柯LAR氨基酸序列的跨膜结构域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多穗柯LAR基因编码的多肽不存在跨膜区。
将多穗柯LAR与GenBank中登载的19种其他物种的LAR蛋白进行聚类分析,构建LAR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见图3。在双子叶植物内部,多穗柯LAR蛋白与同为壳斗科的栓皮栎Quercus suber L.亲缘关系最近,首先聚为一支,支持率达97%,随后与杨柳目的黑杨Populus nigra Linn.、鼠李目的枣Ziziphus jujube Mill.、蔷薇目的苹果Malus domestica Mill.、锦葵目的可可等聚为一个大分支,与桃金娘目的大桉Eucalyptus grandis Hill ex Maiden亲缘关系较远,与外类群人、原生生物格氏奈氏菌(Naegleria gruberi strain NEG-M)、假单胞菌病毒D3(Pseudomonas virus D3)和阴沟肠杆菌复合体SP.Enterobacter cloacae complex sp.分别聚为一个分支,这与传统的分类结果相符,也暗示了多穗柯LAR基因与其他植物的LAR基因具有共同的进化起源。3.4 多穗柯LAR基因的表达及其与根皮苷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兴刚;刘淑娟;李彦;;高花青素优质黑茶开发前景探讨[J];茶叶通讯;2011年04期
2 廖福琴;;高花青素甘薯新品种比较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3 阚能才;;减少花青素的积累 改善茶叶品质[J];四川农业科技;1985年04期
4 范瑞;翟广谦;董立红;陈永欣;李文和;;花青素玉米品种晋糯10号的开发利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8年10期
5 张会艳;;时尚鲜蔬——紫薯高产栽培技术[J];吉林蔬菜;2011年06期
6 杨家干;;高花青素茶研究进展[J];蚕桑茶叶通讯;2017年05期
7 骆洋;王弘雪;王云生;卢忠尉;刘亚军;单育;陈啸天;叶辉;高丽萍;夏涛;;茶树花青素还原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优化[J];茶叶科学;2011年04期
8 ;中国农科院生物所创制高花青素玉米种质[J];中国农村科技;2018年11期
9 孔令瑶;;干旱胁迫对黒稻产量及花青素-3-葡萄糖苷含量的影响[J];科技资讯;2012年34期
10 黄艳岚;刘仕芸;张树珍;蔡文伟;;马铃薯花青素转录激活基因(stmyc)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Diddugodage Chamila Jeewani;蓝粒小麦中花青素生物合成基因的基因定位及转录组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2 王仲伟;浙江红山茶花青素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3 朱敏;紫玉米高产栽培生理机制及其花青素特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4 邵雅芳;稻米酚类化合物的鉴定、分布、遗传与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少青;紫色甘薯块根花青素积累的分子生理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2 斯日格;基于转录组分析锁阳花序不同发育期花青素合成途径[D];内蒙古大学;2016年
3 黄荣峰;利用转基因技术调控水稻花青素代谢途径[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姚;水稻生育酚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花青素代谢途径遗传改良[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5 刘晶晶;翅碱蓬花青素类物质的提取分离及组成和含量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年
6 高可君;茶叶中二氢黄酮醇还原酶/无色花青素还原酶性质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7 张宪林;茶树中花青素还原酶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8 吴翠平;光照对紫马铃薯块茎花青素合成及品质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9 刘仕芸;马铃薯花青素候选转录激活基因的克隆与分析[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
10 姚攀锋;苦荞WD40转录因子的基因克隆及其对花青素合成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84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884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