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异甘草素与二苯并呫吨类化合物体外抗肿瘤及其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0 03:59
  恶性肿瘤,对人们的生理与心理都会造成极大创伤,每年有大量的患者死于癌症,且患癌人数逐年增加。因此寻找新型化疗药物与探索新的癌症治疗方法成为了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异甘草素,甘草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被证实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但是其体外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呫吨类化合物作为一种潜在的光敏剂,将在抗肿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论文首先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呫吨化合物与CT-DNA、BSA的结合能力,然后在细胞水平上对所合成的新型呫吨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机制的研究。本文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如下:1.综述了异甘草素与呫吨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体外抗肿瘤的研究进展,简述本文的研究对象、意义以及主要内容。2.以异甘草素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对其体外细胞毒性进行初步探究,然后通过凋亡、侵袭、自噬三个方面阐述异甘草素抗肿瘤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异甘草素可以有效诱导PC-12细胞发生凋亡,并且减弱其侵袭能力,研究还发现,异甘草素作用于PC-12细胞后使细胞发生自噬现象,并且通过实验验证自噬与凋亡成协同作用。3.以联萘酚为原料合成了两个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新型二苯并呫吨化合物,首... 

【文章来源】:广东药科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异甘草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2.1 抗氧化作用
        1.2.2 抗炎作用
        1.2.3 镇静催眠作用
        1.2.4 保护肝脏作用
        1.2.5 雌激素样作用
        1.2.6 抗肿瘤作用
    1.3 呫吨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3.1 抑菌作用
        1.3.2 抗炎作用
        1.3.3 镇痛作用
        1.3.4 抗病毒作用
        1.3.5 抗肿瘤作用
    1.4 药物抗肿瘤活性研究
        1.4.1 细胞凋亡概念
        1.4.2 细胞凋亡特征
        1.4.3 细胞凋亡主要信号通路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异甘草素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溶液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2.3.3 细胞划痕实验
        2.3.4 Transwell侵袭实验
        2.3.5 AO/EB双染实验
        2.3.6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2.3.7 单细胞凝胶电泳
        2.3.8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2.3.9 细胞活性氧水平检测
        2.3.10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
        2.3.11 蛋白质印迹法 (Western Blot)
        2.3.12 细胞自噬检测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MTT检测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2.4.2 细胞划痕实验
        2.4.3 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分析
        2.4.4 AO/EB检测细胞凋亡
        2.4.5 流式检测细胞凋亡
        2.4.6 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
        2.4.7 流式测细胞周期
        2.4.8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检测
        2.4.9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2.4.10 Western Blot实验
        2.4.11 细胞自噬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酰胺二苯并呫吨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3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3.1 化合物合成路线图
        3.3.2 化合物2的合成与表征
        3.3.3 化合物 3、4 的合成与表征
        3.3.4 化合物单晶结构的确定与细化
    3.4 化合物与DNA、蛋白质结合实验
        3.4.1 缓冲溶液的配制
        3.4.2 CT-DNA浓度的确定
        3.4.3 化合物与DNA结合研究
        3.4.4 化合物与蛋白质结合研究
        3.4.5 DNA裂解研究
    3.5 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3.5.1 细胞内吞实验
    3.6 实验结果与讨论
        3.6.1 紫外吸收光谱滴定实验
        3.6.2 粘度测定实验
        3.6.3 荧光光谱测量实验
        3.6.4 化合物与蛋白质结合实验
        3.6.5 DNA裂解实验
        3.6.6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3.6.7 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
        3.6.8 AO/EB双荧光染色法
        3.6.9 细胞内吞实验
        3.6.10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检测
        3.6.11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3.6.12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二苯并呫吨化合物的光动力治疗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3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3.1 化合物合成路线
        4.3.2 化合物 5、6 的合成与表征
        4.3.3 化合物 5、6 单晶结构的测定
    4.4 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
        4.4.1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4.4.2 DPBF检测单线态氧的产生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1 电子吸收光谱测定实验
        4.5.2 粘度测定实验
        4.5.3 荧光光谱测定实验
        4.5.4 化合物与蛋白质结合实验
        4.5.5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4.5.6 DPBF检测单线态氧
        4.5.7 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
        4.5.8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4.5.9 细胞凋亡检测
        4.5.10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检测
        4.5.11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4.5.12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13c取代的二苯并呫吨类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3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5.3.1 化合物合成路线图
        5.3.2 化合物7的合成与表征
        5.3.3 化合物8的合成与表征
        5.3.4 化合物9的合成与表征
        5.3.5 化合物10的合成与表征
    5.4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5.4.1 Hoechst 33258 染色实验
    5.5 实验结果及讨论
        5.5.1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5.5.2 细胞内吞实验
        5.5.3 AO/EB双染实验
        5.5.4 Hoechst 33258 染色实验
        5.5.5 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
        5.5.6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检测实验
        5.5.7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检测实验
        5.5.8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缩略语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178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3178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a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