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叶参水提物对运动性疲劳大鼠骨骼肌AMPK/PGC-1α通路表达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2-10 18:50
目的:通过观察四叶参水提物对运动性疲劳大鼠骨骼肌AMPK/PGC-1α通路的影响,探讨四叶参水提物抗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运动性疲劳提供理论支撑和实验依据。方法:将6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四叶参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16只。正常组和模型组每日给予相同剂量的蒸馏水灌胃,阳性对照组选用红景天胶囊灌胃作为疗效对比。除正常组外,大鼠在每日灌胃后1小时进行负重游泳训练,以建立运动性疲劳模型。负重游泳训练4周后,末次采取一次性力竭运动,并记录各组大鼠力竭时间。力竭即刻选取各组大鼠8只,麻醉后分别制备血清、肝脏和腓肠肌样本待检;力竭后12小时再将各组另一半大鼠麻醉,并制备腓肠肌组织样本。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腓肠肌的病理学改变,通过试剂盒测定血清CK、BLA、BUN以及肝脏LG、SOD、MDA的含量,探讨能量代谢和氧化机制。最后,通过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力竭即刻和力竭12小时后腓肠肌AMPK、PGC-1α蛋白的表达水平。由浅入深,逐层分析运动性疲劳的生物学机制和四叶参水提物的分子作用靶点。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四叶参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均显著延长了力竭游泳...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1.1 中医病名概述
1.2 运动性疲劳中医病因研究
1.3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病机探讨
1.4 运动性疲劳与五脏的相关性
1.5 运动性疲劳的辨证与分型
1.6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2.现代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2.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2.2 运动性疲劳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2.3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2.4 运动性疲劳与AMPK/PGC-1α通路
2.5 现代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治疗
3.益气生津法抗运动性疲劳的理论基础
3.1 气津健运是人体抗运动性疲劳的基础
3.2 气机条畅是人体抗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条件
3.3 气旺津充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4.四叶参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实验方法
2.1 中药制备
2.2 动物给药和分组
2.3 运动训练造模方案
2.4 模型的评定
2.5 大鼠血清和组织的采集
2.6 腓肠肌HE染色
2.7 大鼠各个生化指标含量测定
2.8 WesternBlot实验步骤
2.9 数据统计
3.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骨骼肌病理形态观察
3.3 负重力竭游泳时间变化
3.4 大鼠血清生化指标
3.5 肝组织各指标分析
3.6 骨骼肌AMPK、PGC-lα蛋白表达变化
第三部分 讨论
1.运动性疲劳与气血津液理论
2.运动性疲劳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
3.四叶参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机理探讨
4.运动性疲劳与线粒体生物合成
结论
创新之处与研究展望
1.创新之处
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39722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1.1 中医病名概述
1.2 运动性疲劳中医病因研究
1.3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病机探讨
1.4 运动性疲劳与五脏的相关性
1.5 运动性疲劳的辨证与分型
1.6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2.现代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2.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2.2 运动性疲劳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2.3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2.4 运动性疲劳与AMPK/PGC-1α通路
2.5 现代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治疗
3.益气生津法抗运动性疲劳的理论基础
3.1 气津健运是人体抗运动性疲劳的基础
3.2 气机条畅是人体抗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条件
3.3 气旺津充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4.四叶参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实验方法
2.1 中药制备
2.2 动物给药和分组
2.3 运动训练造模方案
2.4 模型的评定
2.5 大鼠血清和组织的采集
2.6 腓肠肌HE染色
2.7 大鼠各个生化指标含量测定
2.8 WesternBlot实验步骤
2.9 数据统计
3.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骨骼肌病理形态观察
3.3 负重力竭游泳时间变化
3.4 大鼠血清生化指标
3.5 肝组织各指标分析
3.6 骨骼肌AMPK、PGC-lα蛋白表达变化
第三部分 讨论
1.运动性疲劳与气血津液理论
2.运动性疲劳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
3.四叶参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机理探讨
4.运动性疲劳与线粒体生物合成
结论
创新之处与研究展望
1.创新之处
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39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373972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