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克沃尔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发布时间:2017-10-17 10:41

  本文关键词:论克沃尔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克沃尔 生态社会主义 原则 方法


【摘要】:在当代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中,美国学者乔尔·克沃尔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面对生态危机的不断恶化,面对人类与自然矛盾的不断加剧,面对人类社会自身所处的窘境,克沃尔在汲取大量事实材料,充分反思目前种种问题的基础上,不走寻常路,另辟蹊径,提出了一条革命性的生态社会主义道路。克沃尔的著作《自然之敌》一书就充分体现了其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克沃尔认为,资本在本质上具有反生态性,资本主义的生产是癌症式的增长,因此,资本及资本主义不仅是自然最大的敌人,也是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克沃尔在批判地吸收绿色经济学、绿色哲学和“第一代”社会主义合理因素的提前下,提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宏伟构想。克沃尔希望用生态社会主义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此,克沃尔具体描绘了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法。首先,克沃尔阐述了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原则,即坚持共有权的原则、坚持用益权的原则、坚持民主的原则、坚持使用价值至上的原则、坚持生态中心生产的原则、坚持社会公正和环境正义的原则。之后,克沃尔又论述了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方法,如坚持“红绿联盟”、坚持阶级斗争、坚持生态社会主义政党的领导、坚持在不同地域内采取差异化的斗争、坚持基层民主。克沃尔的构建原则和方法使其生态社会主义思想更加具体和充实。尽管克沃尔的生态社会主义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其中有大量的乌托邦成分,各种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对克沃尔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克沃尔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分析、看待当今人类与自然之间失衡的问题,而且从生态的维度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此外,克沃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克沃尔 生态社会主义 原则 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712.59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3
  • 第一章 导论13-19
  • 1.1 研究的缘由以及意义13-14
  • 1.1.1 研究的缘由13
  • 1.1.2 研究的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14-16
  • 1.2.1 国内研究概况14-15
  • 1.2.2 国外研究概况15-16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6-17
  • 1.3.1 研究的思路16-17
  • 1.3.2 研究的方法17
  • 1.4 不足之处及创新之处17-19
  • 1.4.1 不足之处17-18
  • 1.4.2 创新之处18-19
  • 第二章 克沃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背景19-29
  • 2.1 生态社会主义的概念及发展历程19-22
  • 2.1.1 生态社会主义的概念19
  • 2.1.2 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19-22
  • 2.2 克沃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22-26
  • 2.2.1 全球生态危机的爆发和绿色思潮的兴起22-23
  • 2.2.2 借鉴马克思的生态思想23-25
  • 2.2.3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25-26
  • 2.3 克沃尔的个人简介和学术思想26-29
  • 2.3.1 克沃尔的个人简介26-27
  • 2.3.2 克沃尔的学术思想27-29
  • 第三章 克沃尔的多重批判理论是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前提29-49
  • 3.1 批判资本、资本主义及其制度29-37
  • 3.1.1 资本在本质上是反生态的29-32
  • 3.1.2 资本使人类资本化32-33
  • 3.1.3 资本主义的生产是癌症式增长33-34
  • 3.1.4 资本主义的绿色发展只是一场梦34-35
  • 3.1.5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虚伪35-37
  • 3.2 批判绿色经济学37-40
  • 3.2.1 批判生态经济学37-38
  • 3.2.2 批判新斯密主义38-39
  • 3.2.3 批判社区经济学39
  • 3.2.4 批判合作社39-40
  • 3.3 批判生态哲学40-45
  • 3.3.1 批判深生态学40-41
  • 3.3.2 批判生物区域主义41-43
  • 3.3.3 批判生态女性主义43-44
  • 3.3.4 批判社会生态学44-45
  • 3.4 批判“第一代”社会主义45-49
  • 3.4.1 “第一代”社会主义没有形成劳动者的自由联合体45-46
  • 3.4.2 “第一代”社会主义缺乏民主46-47
  • 3.4.3 “第一代”社会主义是反自然的47-49
  • 第四章 克沃尔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原则49-63
  • 4.1 坚持共有权的原则49-51
  • 4.1.1 共有权的遗失50
  • 4.1.2 共有权的回归50-51
  • 4.2 坚持用益权的原则51-54
  • 4.2.1 用益权的“陨落”51-52
  • 4.2.2 尊重用益权52-54
  • 4.3 坚持民主的原则54-55
  • 4.3.1 民主是生态社会主义的本质54-55
  • 4.3.2 民主是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石55
  • 4.4 坚持使用价值至上的原则55-57
  • 4.4.1 恢复使用价值应有的地位55-56
  • 4.4.2 坚持使用价值和自然内在价值的统一56-57
  • 4.5 坚持生态中心生产的原则57-61
  • 4.5.1 坚持生态意识导向57-58
  • 4.5.2 坚持生产过程与生产结果相一致58
  • 4.5.3 坚持生态化需要58-59
  • 4.5.4 坚持“适当技术”的运用59
  • 4.5.5 生态中心生产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59-60
  • 4.5.6 坚持自由劳动60-61
  • 4.6 坚持社会公正和环境正义的原则61-63
  • 4.6.1 坚持社会公正和环境正义的必要性61
  • 4.6.2 坚持社会公正和环境正义相统一61-63
  • 第五章 克沃尔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方法63-78
  • 5.1 坚持“红绿联盟”63-64
  • 5.1.1 “红绿联盟”具有内在统一性63-64
  • 5.1.2 重视“红绿联盟”中的红色分支64
  • 5.2 坚持阶级斗争64-66
  • 5.2.1 阶级斗争的必然性64-65
  • 5.2.2 划分参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四个阶级65-66
  • 5.3 坚持生态社会主义政党的领导66-68
  • 5.3.1 批判两种建党观66
  • 5.3.2 批判绿党66-67
  • 5.3.3 生态社会主义政党的领导67-68
  • 5.4 坚持在不同地域内采取差异化的斗争68-76
  • 5.4.1 在北方国家中的斗争68-69
  • 5.4.2 在南方国家中的斗争69-71
  • 5.4.3 当前生态社会主义实践的四个范例71-76
  • 5.5 坚持基层民主76-78
  • 5.5.1 组建临时代表大会76
  • 5.5.2 组建合作社76-77
  • 5.5.3 组建中心代表大会77-78
  • 第六章 克沃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局限和启示78-91
  • 6.1 克沃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78-81
  • 6.1.1 彻底批判了资本主义及其制度78-79
  • 6.1.2 从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79-80
  • 6.1.3 全面构建了生态社会主义80-81
  • 6.2 克沃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局限性81-85
  • 6.2.1 抽象的民主观81-82
  • 6.2.2 软弱的政党观82
  • 6.2.3 错误的革命主体82-83
  • 6.2.4 革命的妥协性83-84
  • 6.2.5 实践的缺失84-85
  • 6.3 克沃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启示85-91
  • 6.3.1 经济方面把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培育低碳技术85-86
  • 6.3.2 政治方面坚持基层民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86-88
  • 6.3.3 文化方面坚持生态意识导向88
  • 6.3.4 社会建设方面上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公平与正义88-90
  • 6.3.5 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构建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90-91
  • 小结91-92
  • 参考文献92-9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晓云;;评生态社会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郭晨星;;环境与社会主义:“环境政治学国际研讨会”综述[J];文史哲;2008年06期

3 余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社会主义关系研究述评——国内学者有关二者关系争论的综述[J];理论观察;2008年04期

4 李文姣;莫雪玲;;简析高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5 张春娟;;“绿色红化”和“红色绿化”——论当今世界的生态社会主义趋向[J];群文天地;2011年06期

6 胡建;;生态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J];哲学研究;2011年10期

7 J·施特拉塞尔;赵晓红;;生态社会主义[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89年03期

8 马淑珍;;生态社会主义的启示[J];青春岁月;2013年09期

9 刘保国;全球化背景下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周金华;;马尔库塞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源流[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8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柳;陈兴风;;我国现代化进程路径选择及伦理价值提升——对生态社会主义与我国现实问题的反思[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2 韩兆柱;;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评析[A];2013年区域经济与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黄福寿;;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及其中国意义[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4 曾文婷;;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生态社会主义——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愿景[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5 吕虹;;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嬗变的文化向度[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赵仕英;;论生态社会主义及其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A];科学学理论与科学计量学探索——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金瑶梅;;论西方的“生态社会主义”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理论的启示[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1)[C];2013年

8 周穗明;;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9 康瑞华;陈丽华;;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及其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启示[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徐杰;;生态社会主义、“天人合一”思想、科学发展观对发展问题的启示[A];2009-2010昆明市社会科学院成果选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放;绿党政治和生态社会主义值得重视和借鉴[N];学习时报;2005年

2 潘岳 (作者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论生态社会主义[N];经济观察报;2007年

3 万希平;生态社会主义——一种生态祈福的理想型社会[N];学习时报;2009年

4 晓颂;生态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大发现[N];中国企业报;2006年

5 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陈静;“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应该是生态社会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郇庆治;站在时代前沿的生态社会主义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8 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梦海;生态社会主义:从马克思到布洛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郄建荣;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将陷生存危机[N];法制日报;2006年

1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系 王雨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阈[N];浙江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鲁长安;乔尔·科威尔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张季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生态社会主义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3 蔡华杰;当代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4 关雁春;生态主义的“红色”批判[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华章琳;自然意义的本质道说[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园园;论生态社会主义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D];河南大学;2010年

2 姜葆田;生态社会主义评析[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3 孙达;生态社会主义评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罗纲;论生态社会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雒晓艳;生态社会主义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单小桐;论生态社会主义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彩莉;生态社会主义评析[D];延安大学;2011年

8 马传静;生态社会主义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D];南京财经大学;2013年

9 朱大鹏;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10 叶志峰;论德里克·沃尔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484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0484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e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