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哲学如何摆脱了康德与胡塞尔——读柏格森的《物质与记忆》
本文关键词:柏格森哲学如何摆脱了康德与胡塞尔——读柏格森的《物质与记忆》 出处:《哲学动态》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柏格森的绵延描述了瞬间与瞬间的关系,它是内于彼此又异于彼此的有机过程、悖谬过程,永远处于正在生成而非完成的状态,这与康德和胡塞尔的哲学根本冲突。康德预设了认识的先决条件,它们是已经完成的"先验",并排斥悖谬的"二律背反"。胡塞尔也重视"内时间意识"和自由想象,但其目的是本质还原。与康德和胡塞尔不同,柏格森试图消解"二元对立"传统,用影像的运动替换物质与精神,并以此来理解身心关系和记忆。
[Abstract]:Bergson's continuity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ment and the moment. It is an organic process inside each other and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The paradoxical process is always in the state of being generated rather than finished. This is in conflict with Kant and Husserl's philosophy. Kant presupposes a prerequisite for understanding, which is the "transcendental" that has been completed. Husserl also attaches importance to "internal time consciousness" and free imagination, but its purpose is essential reduction. Unlike Kant and Husserl, Bergson tries to dispel the tradition of "duality opposites". Replace matter and spirit with the motion of image, and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and memory of body and mind.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分类号】:B565.51
【正文快照】: 柏格森哲学代表了20世纪法国哲学的“法国性”。他在20世纪早期曾有短暂的世界性影响,但其发展势头很快就被胡塞尔现象学所压制。到了21世纪,柏格森哲学恢复了生机。本文试图通过对《物质与记忆》的研究凸显他的思想之独特价值,这种思想既不同于康德哲学,也不同于胡塞尔哲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宇国;国内外柏格森哲学的研究状况[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尚杰;;悖谬乃哲学的姿态——对柏格森的重新解读[J];哲学动态;2009年02期
3 蔡其胜;胡光;;柏格森哲学中生命的自由本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4 张峰;;柏格森研究现状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3年11期
5 摩罗特-西尔;周煦良;;柏格森在今天对我们的意义[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65年02期
6 贺麟;亨利·柏格森的哲学[J];学习与思考;1983年03期
7 戚文藻;;柏格森直觉主义今议[J];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8 姚全兴;柏格森创造观述评[J];社会科学;1985年09期
9 李海涛;;论柏格森时间[J];法国研究;1988年02期
10 B·罗素;强以华;;柏格森哲学[J];法国研究;198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朱鹏飞;;梁启超对柏格森“绵延——直觉”说的接受与发展[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高宣扬;;重新评价柏格森及其对当代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创造的进化》发表100周年纪念[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姚全兴;;梁启超与柏格森生命美学[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王礼平;;差异与表象的毁灭——略论德勒兹与柏格森之间的渊源关系[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王礼平 浙江大学哲学系;柏格森:寻回“差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叶秀山;做哲学的辛苦[N];人民政协报;2000年
3 北京大学哲学系 赵敦华;创造进化的动力来自生命自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法国哲学的中国视角[N];解放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礼平;存在的呐喊[D];复旦大学;2005年
2 赵伟;时间与创造[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晶晶;柏格森历史观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张琼;柏格森哲学中的“绵延”概念解析[D];吉林大学;2006年
3 陈淑静;柏格森的时间理论[D];河南大学;2003年
4 薛春梅;对柏格森直觉理论的探讨[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邢晓红;柏格森记忆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6 徐光明;从时间走向绵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梁艳;柏格森的时间哲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8 张爽;马克思实践视域下柏格森创造性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9 陈丹玉;柏格森“绵延”概念的审美时间性问题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10 田皓;“时间是什么”是个好问题吗?[D];浙江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85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385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