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莱布尼茨的复杂性思想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8-01-23 12:47

  本文关键词: 莱布尼兹 下行因果 突现性 控制论 出处:《北方论丛》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莱布尼茨具有比较丰富的复杂性思想和实践,但这一贡献长期以来被人忽略。莱布尼茨的科学观是理论性科学与经验性科学相结合的"一般科学",他奠定了德语学界的科学范式。莱布尼茨是动力学这门学科的创立者,他还根据活力原理制造了一种重力平衡绳。莱布尼茨在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技术实践经验,肯定了灵魂相对于形体的突现性和下向因果力,提出了包含着许多子系统的前定和谐系统;并且他还在系统性思想的指导下设计了一种风车—水利循环系统。莱布尼茨的论述中蕴含着丰富的控制论思想,并且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设计了一种可以自动转向的风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莱布尼茨的科学研究纲领,这一纲领也是人类认识存在本身的必然途径,也是近代科学之所以兴起的原因,同时也是复杂性科学得以兴起和发展的内在根基。
[Abstract]:Leibniz has rich complexity of thought and practice, but this contribution has long been ignored. Leibniz's view of science is the theory of science and empirical science combined with the "scientific", he laid the foundation of German academic science paradigm. Leibniz is the founder of the discipline of science, he also according to the energy principle make a gravity balance rope. Based on Leibniz Cartesian dualism,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technology experience, certainly relative to the body and soul to the emergence of causal power, proposed contains many subsystems of the harmony system; and he 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ystematic design a windmill - water circulation system. Leibniz's discussion is abundant in control theory, 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idea he designed an automatic steer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s Leibniz'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 This program is also an inevitable way for human understanding itself. It is also the reason for the rise of modern science. It is also the internal foundation for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complexity scienc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基金】: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莱布尼茨科学与文化著作编译及研究”(14AZD1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莱布尼茨科学符号理论及其价值研究”(16YJC720008)
【分类号】:B516.22
【正文快照】: 伴随着复杂性科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壮大,对复杂性科学的理论根基、思想资源和科学先驱的追溯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对于复杂性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工作已经在进行,卡斯特兰尼(Brian Castellani)在他制定的复杂性科学演化地图中(1),将复杂性科学划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潮,余慧贤;第七届莱布尼茨国际学术会议在柏林召开[J];哲学动态;2002年03期

2 段德智,李文潮;试论莱布尼茨的现象主义与单子主义的内在关联——对国际莱布尼茨研究中一个重大问题的回应[J];哲学研究;2002年09期

3 H.波塞尔,燕宏远;莱布尼茨的和谐(杂多之统一)概念[J];世界哲学;2002年04期

4 段德智;中国当代莱布尼茨研究述介[J];哲学动态;2003年07期

5 陈乐民;从一滴水窥万象——莱布尼茨[J];博览群书;2004年11期

6 蔡天新;;莱布尼茨:一个千古绝伦的大智者[J];自然杂志;2007年01期

7 刘纲;;莱布尼茨:西方文化史中的“另类”[J];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8 张西平;;简论莱布尼茨《中国近事》的文化意义[J];世界哲学;2008年01期

9 ;莱布尼茨[J];德语学习;2008年05期

10 杨静;;论莱布尼茨的科学院思想[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钢;;莱布尼茨与德国的现代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杨关玲子;;物理或神恩:自然的两种面孔——莱布尼茨自然观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朱新春;;批判性思维与科学发现——以莱布尼茨为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齐敬;;莱布尼茨对笛卡尔唯意志论的批判[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渝生;“万能大师”莱布尼茨[N];大众科技报;2004年

2 王渝生;“万能大师”莱布尼茨[N];大众科技报;2004年

3 王渝生;“万能大师”莱布尼茨[N];大众科技报;2004年

4 王渝生;“万能大师”莱布尼茨[N];大众科技报;2004年

5 本版辑文 晓慧;莱布尼茨及其哲学思想[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6 刘钢;莱布尼茨的思想与中国[N];学习时报;2007年

7 王渝生;“万能大师”莱布尼茨[N];大众科技报;2004年

8 李文潮 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莱布尼茨档案中的“中国文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任思蕴;莱布尼茨甚至可能超前于我们这个时代[N];文汇报;2013年

10 孙小礼;莱布尼茨挑起的一场争论[N];学习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志勇;莱布尼茨的最好世界理论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吴童立;莱布尼茨论统一性:观念、实体、现象[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杨静;论莱布尼茨的科学观[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俊;莱布尼茨物理学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2 李秀芳;莱布尼茨《中国近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一;发现真理与构建真理—莱布尼茨与休谟真理分类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4 张菁如;莱布尼茨的“通用字符”思想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5 熊思呐;莱布尼茨实体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东升;论莱布尼茨的语言哲学思想[D];苏州大学;2009年

7 彭华;莱布尼茨对儒学与基督教神学的会通[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勇刚;现代思维方式的发端—莱布尼茨哲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6年

9 孙怡;莱布尼茨真理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10 王露阳;论莱布尼茨史学[D];淮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575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4575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9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