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亚儒学的经典意识及其诠释学效应
本文关键词: 东亚儒学 经典性 同时性 视域与对话 诠释学效应 出处:《孔子研究》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东亚儒学与东亚儒者的经典意识密切相关且互为因果,它既立基于经典文本之上,又因对经典文本的诠释而存在与发展。从文本视域看,儒家经典作为儒家思想的意义源发地,有着向着现在言说的"同时性",它能够被带入现时代并在当下视域中开放自身意义的多样性诠释。从诠释者视域看,东亚儒者对儒家经典进行阐释的诠释学处境,建立起儒家经典与东亚儒者之间具有主体间性特征的对话关系,在一问一答的逻辑中,让潜藏在经典中的真理进入诠释者不断更新的前理解结构,进入现代意识,并与现代意识一起构成新的意义统一体,走向未来。东亚儒学的经典意识具有这样的诠释学效应:东亚儒学经典诠释的任务不是去追溯儒家经典的原意和阐论解经者在经典诠释上表现出来的主体性,而是要在一种开放的诠释学处境中建立诠释者与经典之间视域融合的意义联系方式,追求相互理解、达成共识性意义诠释之主体间性效果。就此而言,东亚儒学倾向于把理解变成自我理解,满足解经者生命意义的自我确认以及经典与解经主体相互承认双重目标,从而将自身解释为一种基于经典与诠释对话关系而动态演进的思想传统。
[Abstract]:East Asian Confucianism and East Asian Confucian classical consciousness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cause and effect, it is based on the classic text,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 text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text perspective. As the source of the meaning of Confucian thought, Confucian Classics has the "synchronism" to the present. It can be brought into the present era and open up its own meaning in the current perspec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ermeneutics. East Asian Confucianism interprets the Confucian classics in hermeneutics and establishes a dialogu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ucian classics and East Asian Confucian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the logic of asking questions and answering questions. Let the truth hidden in the classic enter into the constantly updated pre-understanding structure of the interpreter, enter into the modern consciousness, and form a new unity of meaning together with the modern consciousness. Towards the future. The classical consciousness of East Asian Confucianism has such a hermeneutical effect: the task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East Asian Confucianism is not to trace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nd to expla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in bod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s. In an open hermeneutics situation, we should establish a meaningfu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hermeneutics and the classic, pursu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reach the intersubjective effect of consensus meaning interpretation. East Asian Confucianism tends to turn understanding into self-understanding to satisfy the self-confirmation of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the dual goal of mutual recognition between the classics and the subjects. Therefore, it interprets itself as a tradition of dynamic evolution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assic and the explanatory dialogue.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暨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比较视阈下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现代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4AZD092)之阶段成果
【分类号】:B222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东亚儒学”作为东亚不同区域的儒者从东亚文化共同体出发思考中国儒学经典,揭示儒家经典中业已形成且在中日韩各具特色的文化中锲入极深的一种超越国界疆域、认同于儒家价值的“儒学意识”,外显为一种儒学发展的新形态。这种新形态秉承传统儒学重视经典与经典注疏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水伟;诠释学,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视角[J];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2 ;理解与解释 诠释学经典文选[J];博览群书;2001年09期
3 彭启福;文本的诠释与意义的创生——“诠释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J];哲学动态;2002年11期
4 洪汉鼎;诠释学与中国[J];文史哲;2003年01期
5 李红,赵跃红;当代西方分析哲学与诠释学的融合:方法论维度[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03期
6 潘德荣;诠释的困境与出路——《理解之思——诠释学初论》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叶美芳,牛文君;诠释学研究中的拓展与泛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李国娟;论“理解”在诠释学中的地位嬗变[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9 G.邵尔慈;薛华;;承认之为诠释学的要素[J];世界哲学;2006年03期
10 陈治国;洪汉鼎;;2005:诠释学与中国[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潘德荣;;诠释学:理解与误解[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傅伟勋;;创造的诠释学及其应用[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3 彭启福;;理解、解释的限制与批评的自由——对赫施新方法论诠释学的一种解读与批评[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4 王俊;;超越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哲学尝试——利科对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批判研究[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金辉;;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及其争论述评[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6 李河;;Repetition(重复):激进诠释学的一个基本语词[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潘德荣;;易与不易——对“易”道的诠释学解读[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沈尚武;;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的诠释学普遍性探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潘德荣;诠释学的“濒死”与新生[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潘德荣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精神诠释学的“教化”目的:回归古典的精神整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姚满林;重新发掘弗洛伊德的诠释学遗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记者 孙龙;“儒学经籍与诠释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潘德荣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诠释学是一种方法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北京社会科学院 洪汉鼎;“诠释学是一种幻想力或想象力”[N];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薛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诠释学的伦理学维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成中英 本报记者 田永胜;成中英谈“本体”与“诠释”[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著名意大利哲学家 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哲学教授 圣地亚戈·扎巴拉;存在与事件[N];光明日报;2013年
10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 成中英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陈菁霞;对现象学发展过程的新思考[N];中华读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义文;从方法到方法论意识的觉醒:十七世纪神学中的诠释学问题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守永;保卫作者[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润峰;语言作为诠释学经验之媒介[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麻相漫;诠释学语境中的马克思思想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3 曹燕;诠释学的社会科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4 陈锦宣;生存论诠释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子廓;埃米里奥·贝蒂方法论诠释学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王硕鹏;伽达默尔诠释学视野下的自然科学[D];山东大学;2005年
7 李静辉;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D];兰州大学;2011年
8 徐加利;诠释与创造[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翟鹏;理解的限度[D];山西大学;2008年
10 翟鹏;理解的条件[D];山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84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484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