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从多余性到无思性:论根本恶的平庸

发布时间:2018-03-12 06:24

  本文选题:根本恶 切入点:多余性 出处:《学术交流》2017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恶的问题是贯穿阿伦特一生运思的主题,她关于根本恶和恶之平庸的观念并非如人们所以为的那样前后矛盾,而是对同一种恶的不同层面的关切。根本恶指的是极权主义尤其是集中营的暴行,突显的是"多余性";恶之平庸所描述的是艾希曼这个作恶者的形象,突出的是"无思性"。此外,在理论层面上,阿伦特对恶的理解是在与康德争辩,她先是对"根本恶"作出了不同于康德的理解,然后又以"恶之平庸"取代了康德在探究恶的产生上的理解。然而,在走出恶之平庸的路径选择上,阿伦特回到了康德的启蒙精神,强调思考是人的责任。
[Abstract]:The question of evil was the subject of Arendt's whole life, and her ideas of fundamental evil and mediocrity of evil were not as inconsistent as one might think. It is a concern for the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the same evil. The fundamental evil refers to the atrocities of totalitarianism, especially the concentration camps, highlighting the "superfluity"; the mediocre of evil describes the image of Eichmann, the villain, In addition, on the theoretical level, Arendt's understanding of evil is arguing with Kant, who first made a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fundamental evil" than Kant. Then he replaced Ka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emergence of evil with "mediocrity of evil". However, in the path of getting out of the mediocre of evil, Arendt returned to Kant's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and emphasized that thinking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man.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
【基金】: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5MZD011) 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阿伦特思想视域下的马克思研究”(13CKS031) 2016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经典阅读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DUT16RW101)
【分类号】:B712.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纪茂;阿伦特论人的境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07期

2 周凯建;阿伦特论马克思[J];兰州学刊;2004年04期

3 王宝霞;;阿伦特的“公共领域”概念及其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4 汪海;;站在“行动”的立场上——读阿伦特《人的条件》[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03期

5 陈高华;;意义追寻与理性思考——阿伦特的哲学之思[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6期

6 舒红跃;;对阿伦特技术观的解读与追问[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8期

7 龙佳解;;思考人的本质性活动的两种范式:劳动与行动——评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批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李志军;;现代历史意识与唯物史观——兼论阿伦特的历史观[J];理论月刊;2013年04期

9 陈胜云;;马克思与阿伦特劳动哲学观比较[J];兰州学刊;2013年08期

10 赵萍丽;;“行动”与积极生活——解读阿伦特的《人的条件》[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洪兆惠;走进那片秋天的林[N];辽宁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傅小平;汉娜·阿伦特成阅读热点[N];文学报;2006年

3 郑维伟 复旦大学政治学系;汉娜·阿伦特眼中的苏格拉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浙江大学哲学系 应奇;哲学、政治与文化三重奏(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马吉芬;阿伦特公共领域的世界性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朱亚男;汉娜·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3 李娟;同情与政治:阿伦特的政治存在论[D];吉林大学;2014年

4 刘颖;公共领域的三重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5 李志军;回到前哲学的政治[D];吉林大学;2010年

6 陈高华;思考与判断:汉娜·阿伦特的哲学—政治之思[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晓薇;马克思劳动观与汉娜·阿伦特劳动观之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栾志锋;汉娜·阿伦特行动范畴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张力元;马克思与阿伦特“劳动”概念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刘如霞;回到“行动”本身—阿伦特行动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刘丽虹;无思的恶与行动的思[D];兰州大学;2016年

6 李倩;思何以可能—汉娜·阿伦特的“精神生活”[D];兰州大学;2016年

7 冯方依;阿伦特视野中马克思的劳动观[D];兰州大学;2016年

8 安美霖;马克思与阿伦特的幸福观比较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9 许婷;现代性反思:解读阿伦特《人的境况》思想[D];安徽大学;2016年

10 刘雪洁;论马克思自由观与汉娜·阿伦特自由观的差异[D];内蒙古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003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6003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5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