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研究
本文选题:有机马克思主义 切入点:生态文明观 出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有机马克思主义将过程哲学、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智慧结合起来,旨在创造出一种超越现代性、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有机哲学。他们坚持批判现代性价值体系和资本主义制度,要求通过以共同体价值观为核心的有机教育、建立市场社会主义、发展有机农业来解决生态危机,是一种探索中的生态文明理论。比较它同以生态中心主义为基础的“深绿”思潮、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的“浅绿”思潮和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红绿”思潮的理论异同,揭示其理论特点和理论缺陷,对于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的构建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具体说来,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在生态危机全球化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它以新有机科学的发展为依据,试图实现马克思主义和过程哲学的相互补充。它对生态危机根源和解决途径的探讨形成了系统的生态文明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在生态危机论上,与西方“深绿”、“浅绿”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等西方绿色思潮对生态危机根源的探索不同,有机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价值体系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经济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和资本主义制度展开批判;在生态价值观上,有机马克思主义基于自然价值论和共同体价值观阐发了它独特的后现代生态价值观。其中,共同体概念是其生态文明观的核心,主要表现在建立有机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和立足于共同体利益的政治观两方面;就生态治理而言,它主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生命共同体,并将市场社会主义、有机农业和以共同体为基础的有机教育当作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通过与当代其他绿色思潮比较,可以发现,有机马克思主义把生态文明理解成一种人类文明史与人类自然史相疏离的后现代文明,它的一些生态主张存在着倒退回前工业时期的倾向,并不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超越。同时,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存在诸多缺陷:它误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相比其他西方绿色思潮,其生态文明观存在着反对现代技术、抽象的共同体概念和实践上的乌托邦等内在缺陷。可以说,它未能超越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尽管如此,正在生成发展中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坚持应当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并反对个人主义价值观,大力宣扬共同体价值观,属于一种“非西方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可以为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的构建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资源。
[Abstract]:Organic Marxism combines process philosophy, Marxism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wisdom in order to create a transcendent modernity. They insisted on criticizing the modern value system and capitalist system, and calle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ket socialism through organic education with community values as the core.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to solve the ecological crisis is a theo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ation, comparing it with the "deep green" trend of thought based on ecocentrism.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ight green" ideological trend based on anthropocentrism and the "red and green" ideological trend represented by ecological Marxism reveal its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oretical defects. It is of grea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or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Specifically, organic Marxism is bor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risis globalization.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organic science, it tries to realize the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Marxism and process philosophy. It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 on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crisis, it is different from western green thoughts such as "deep green", "light green" and ecological Marxism in exploring the root causes of ecological crisis. Organic Marxism is based on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to criticize the values of anthropocentrism, economicism, individualism and capitalist system in the value system of modernit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natural value and the values of community, organic Marxism expounds its unique post-modern ecological values, in which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is the core of its view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erms of ecological governance, it advocates that human society and nature are an interconnected organic life community. Market socialism,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organic education based on community are regarded as the fundamental ways to solve the ecological crisis. Organic Marxism interpre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a kind of post-modern civilization which is alienated from the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nature. Some of its ecological propositions have the tendency of retrogression to the pre-industrial period. It is not the transcendence of mod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many defects i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ew of organic Marxism: it misreads Marxist theory, compared with other green thoughts in the West, i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ew is against modern technology. The inherent defects of the abstract concept of community and its practical utopia... it can be said that it has failed to transcend Marxism and ecological Marxism. Organic Marxism, which is in the process of forming and developing, insists that the capitalist system and mode of production should be changed, and opposes the values of individualism, and vigorously propagates the values of community, which belongs to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ory of "non-western centrism". It can provide ideological resour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or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08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海军;;设计与“非物质性”:创造新的生态文明观[J];设计艺术;2002年04期
2 赵树利;生态文明蕴涵的价值融合[J];华夏文化;2005年01期
3 易小明;;论生态文明的限度[J];道德与文明;2006年05期
4 龙柏林;;生态文明:从理念到行动[J];现代哲学;2008年01期
5 邓翠华;;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性、艰巨性与实现路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包庆德;;生态文明:技术哲学维度的解读[J];湖南林业;2009年09期
7 舒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文史博览(理论);2012年12期
8 邹爱兵;生态文明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1998年11期
9 小约翰·柯布;柯进华;;历史性的一步——评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J];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3年00期
10 王佳佳;苟颖萍;;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3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建丽;于爱春;徐婷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刘芳;佟维;;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3 王虹;;生态文明视域中的政府职能转变[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周秀芸;;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贺庆棠;;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井文涌;;生态文明的理念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曾凤括;;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初探[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文桢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田富;;生态文明建设刍议[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10 邱成;;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浅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方才金;生态文明不可或缺[N];湖北日报;2003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罗国杰;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N];科技日报;2000年
3 常绍舜;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N];社会科学报;2000年
4 张国光;简评《生态文明论》[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种筱娜;生态文明村带旺生态旅游经济[N];珠海特区报;2006年
6 记者 乔宇 欧春坪;五年内生态文明村百分之百[N];珠海特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乔宇;一村一策建特色生态文明村[N];珠海特区报;2006年
8 潘广杰;生态文明重在建设[N];本溪日报;2007年
9 蔡永飞;建设生态文明的几个认识误区[N];中国工业报;2007年
10 黄慧诚;科学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N];中国环境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悦;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4 宁芳;露天煤矿污染源分布特征及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汪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吴巨培;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7 石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机理与绩效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8 王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9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10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s钤,
本文编号:1662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662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