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尼采对西方科学的文化批判

发布时间:2018-03-25 18:35

  本文选题:尼采 切入点:科学哲学 出处:《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摘要】:文章探讨尼采对科学的批判性反思,"科学"指的是德语Wissenschaft一词所包含的更为广泛的意义。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尼采的著作都被读作一种严厉的批判和各种激动人心的前瞻,这些前瞻关乎现状的改变和另外的可能。文章首先重构了批判在尼采著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批判包括解构、分析和前瞻,三者之间的平衡端赖不同的主题、需要和语境而定。这也适用于尼采的科学哲学,科学在此被看作西方文化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因此,尼采对科学的究诘总是位于一个更大的背景当中,此即他对文化、社会和智识价值与制度的分析和批判。其次,文章转向尼采后来为其早期著作《悲剧的诞生》所写的自我批判的前言,他声称,他在这本书中第一次发现了科学问题。这种原创性声称在文章最主要的第三部分得到了分析和辩护。尼采生活在一个"科学的时代",自然科学获得了文化霸权,而历史意识和批判性的自我反思瓦解了此前对绝对真理和确定性的渴念。
[Abstract]:The article discusses Nietzsche's critical reflection on science. "Science" refers to the broader meaning of the German word Wissenschaft. Whether in the East or the West, Nietzsche's works are read as a harsh critique and exciting foresight. These visions are about changes in the status quo and other possibilities. The article first reconstructs the role of criticism in Nietzsche's writings. Criticism includes deconstruction, analysis, and perspective, and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three depends on different themes. This also applies to Nietzsche's philosophy of science, where science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of Western culture. The analysis and criticism of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values and institutions. Secondly, the article turns to Nietzsche's preface to self-criticism later written for his early book, the birth of tragedy, which he claims,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book, he finds scientific problems. This originality claims to have been analyzed and defended in the third major part of the article. Nietzsche lived in a "scientific age," and the natural sciences gained cultural hegemony.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critical self-reflection disintegrated the previous thirst for absolute truth and certainty.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同济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516.4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炜;科学哲学与文化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01期

2 周礼文;科学哲学中研究科学与宗教关系的意义[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3 孟建伟;关于科学哲学的性质和定位问题——兼论中国科学哲学的发展方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李淑英;;中国科学哲学发展前景何在?[J];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01期

5 谭萍;;国内科学哲学研究路径的理论缺失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郭贵春;程瑞;;科学哲学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科学基金;2007年04期

7 C·W·丘奇曼;郭元林;;什么是科学哲学?[J];世界哲学;2008年02期

8 张之沧;张Sh;;后现代的科学哲学[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向修玉;;当代现象学—解释学科学哲学的基本观点[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张志平;;科学哲学在什么意义上可以借鉴现象学[J];探索与争鸣;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蜀晋;;科学哲学及其对科学教育理论研究的价值[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宋浩;;论民族性与科学哲学[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伍玉林;袁辛奋;;科学哲学研究的一个不容忽视层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融合[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朱凤青;;从科学哲学看科学的文化价值[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5 郑玮;;“实践转向”与科学哲学的当代重建[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6 张学义;;科学哲学史上的反常论[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毕晋锋;;试述波普的科学哲学观[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8 张家诚;;气象学与哲学的万年情结[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丁准泰;陈小月;陈震;张珂;;哲学标准下的科学理论体系——以地质学的“原地重熔理论”为例[A];山语清音——第二届地学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2年

10 韩芳;史玉民;;世界著名大学科学哲学专业述评[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裘杰;两种文化语境下的中俄科学哲学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田小飞;自然主义科学哲学及其规范性[D];清华大学;2008年

3 杨建飞;科学哲学与西方经济学思想发展演化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4年

4 何华青;新实验主义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贵玉;当代科学哲学的人文转向[D];新疆大学;2010年

2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牟婉祯;经验主义在科学哲学中的地位[D];新疆大学;2015年

4 刘晨;科学哲学与经济学发展及其方法论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5 常俊川;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D];新疆大学;2016年

6 于瀚;大数据对科学哲学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7 王倩;库恩科学哲学转向意义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8 向修玉;当代西方现象学—解释学科学哲学论纲[D];厦门大学;2007年

9 殷维;科学哲学自然化探析[D];重庆大学;2010年

10 周伶俐;科学哲学“价值中立”可能吗?[D];湘潭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64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664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6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