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子仁学思想
本文选题:朱子 + 仁说 ; 参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摘要】:在宋代道学史上,有相当一批学者发出"仁至难言"的感叹,甚至建构了庞大经典诠释系统的朱子也不免叹息"仁字最难形容",因为在他们看来,孔孟言仁多属"指示"语而非定义语。故自宋初始,儒家仁学就面临着如何诠释及重构的问题,这一任务经由二程至朱子而得以完成。朱子在对二程前后的各种仁说进行理论清算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了二程仁说中的一体义、感通义、生生义以及仁性爱情说、以公体仁说、天地之心说、心如谷种说、仁道仁理说等思想观点,建构起一套新仁学,全面揭示了仁的要义,即以下四点: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也、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仁者人之所以尽性至命之枢要也。朱子仁学意味着传统的仁学论述实现了伦理学与宇宙论、本体论多重视野的交融,使得仁的诠释不再仅限于爱人、爱亲等伦理层面而发生了明显的心性化、宇宙化、本体化的转向,极大地丰富了儒家仁学的思想内涵,在儒家文化发展史上乃至当今重振儒学的时代背景中都显示了重要的理论价值。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Taoism in the Song Dynasty, quite a number of scholars lamented "benevolence to unspeakable," and even Zhu Zi, who has constructed a huge system of classical interpretation, could not help sighing that "the word of benevolence is the most difficult to describe," because in their view, Confucius and Mencius Yan mostly belong to "deixis" rather than definition. Therefor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Song Dynasty, Confucian benevolence has been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f interpre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which was accomplished by two stages to Zhu Zi.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etical liquidation of the various benevolence theor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second stage, Zhu Zi inherited and carried forward the theory of unity, sense, life, and benevolence of the two Cheng Ren's theories. He said tha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public benevolence, the theory of the heart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theory of the heart of the earth and the earth, and the theory of the heart as a valley, By constructing a set of new benevolence theories, such as benevolence, benevolence and reason, it fully reveals the essentials of benevolence, that is, the following four points: the heart of the benevolent person, the reason why the benevolent person is a human being, and the reason for the moral love of the benevolent heart. A benevolent man is so full of nature that he wants to die. Zhu Zi's benevolence theory means that the traditional benevolence argumentation realizes the blending of ethics and cosmology, and the ontological multi-visual field of vision, which mak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benevolence no longer confined to the ethical level of love and affection, but has taken place obviously psychologically and cosmically. The turn of Noumenon greatly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Confucian benevolence and show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in the history of Confucian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even in the background of reviving Confucianism today.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AZD024)
【分类号】:B244.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先文,詹向红;安徽省朱子研究会2005年年会纪要[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王宇,陈安金;论南宋后期科场中的朱子学和永嘉学[J];哲学研究;2005年02期
3 张品端;;朱子学与构建和谐社会——朱子学与和谐社会论坛综述[J];哲学动态;2006年02期
4 徐公喜;;《朱子学提纲》之朱子学精神[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韩东育;;“道统”的自立愿望与朱子学在日本的际遇[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6 方眉;;“东亚朱子学的现在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04期
7 陈名实;;清治以后台湾朱子学的兴起[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禾子;;2009年皖、闽、赣联办朱子学术研讨会将在上饶市召开[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麻玉霞;张海峰;;“朱子学”略思——读钱穆《朱子学提纲》有感[J];焦作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10 ;“朱子学及其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学术研讨会会讯[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穆;;朱子矗立中道[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2 陆华珍;;朱子学东渐及其朝鲜化的过程[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品端;;朱子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朱荣元;;借鉴朱子治家智慧 构建和谐社会基础[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二)——积极老龄化研究之四——老年人与发展[C];2008年
5 黎昕;赵妍妍;;当代海外的朱子学研究及其方法[A];朱子学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方彦寿;;朱子学与两岸文化的互动——以“朱子学与两岸论坛”为中心的历史回顾[A];朱子学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张品端;;朱子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一卷][C];2011年
8 胡道静;;朱子对沈括科学学说的钻研与发展[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9 孙明章;;朱子学的历史命运[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10 赖功欧;黎康;;论钱穆的朱子学[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小草;朱子学在海外的传播及影响[N];福建日报;2000年
2 记者 周琳;两岸共同打造朱子文化品牌[N];福建日报;2010年
3 记者 胡劲松;扎实推动朱子学研究[N];安徽日报;2010年
4 李文超 谢源泽;“朱子文化与现代文明”论坛举行[N];闽北日报;2013年
5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朱子学的承传与创新研究”首席专家、厦门大学教授 朱人求;朱子学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陈来;打开经典的门[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伊品寿;朱子学术研讨会召开[N];闽北日报;2008年
8 沈碧峰 杨谓;朱子为“媒”扬廉政[N];西部时报;2009年
9 北京大学 陈来;格物致知对通识教育的启发[N];人民政协报;2010年
10 通讯员 熊慎端 朱燕涛;追寻“朱子之路” 体验朱子文化[N];华东旅游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玉强;近世日本朱子学的确立[D];吉林大学;2009年
2 赵文源;朱子《易》注考源[D];浙江大学;2009年
3 尉利工;朱子经典诠释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刚;朱子学传入朝鲜半岛研究(1290-1409)[D];暨南大学;2012年
5 郭锋航;明初朱子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陈良中;朱子《尚书》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秋;朱子学与中国现代哲学的思想空间[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吴冬梅;“心与理一”与“超凡入圣”之学[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代湘;现代新儒学与朱子学[D];南开大学;2002年
10 黄晓荣;新朱子学还是阳明后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根东;朱子“礼”论[D];复旦大学;2009年
2 刘星;论朱子学官学化的原因[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傅锡洪;朱子鬼神观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李宏涛;元初朱子学流衍考[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徐国明;朱子“格物说”别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姜婧;儒家朱子学と中日近世家族制度の形成にっぃて[D];内蒙古大学;2015年
7 孔清清;再论燕岩的朱子学认识[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8 韩金燕;朱子沧州精舍祭祀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9 秦月;南宋蔡模《近思续录》研究[D];温州大学;2015年
10 张逢涛;度正及其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05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905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