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善待儿童“爱智慧”的天性

发布时间:2016-11-29 17:51

  本文关键词:善待儿童“爱智慧”的天性——儿童哲学教育的意义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教育科学文摘

2 0 1 3年第 6期

教学与课程研究

善待儿童“爱智慧”的天性 ——

儿童哲学教育的意义初探 庞学光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天津 3 0 0 0 5 2

《教育研究} 2 0 1 3年第 l 0期,约1 5 5 0 0字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马修 李普曼 2 O世纪 6 0年代着手创立的儿童哲学,初创之时就颇为引人注目。

在成人周围,时常可见喜欢追本溯源、穷根究底的儿童,听到他们提出的种种“奇怪”的问题。例如,“人为什么不该打小鸟?”“所有的东西都是人造的吗?”“为什么他比我小,我就得让着他?”“人早晚 都要死去,为什么还要活着?”对这些问题的层层递

不过,对于我国大多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工作者 来说,“儿童哲学”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字眼,儿童

哲学教育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其实,儿童哲学教育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也是极其必要的。 逻辑前提:儿童与哲学的天然联系

进的盘问,都可以达到哲学的高度。易言之,,他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实质上都是哲学问题。 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儿童因对周围环境的好奇而引发的问题并非都是哲学问题。“地球是什 么形状的?”“小鸟为什么会飞?”“水为什么总是从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流?”“人为什么不吃东西会饿

众所周知,“哲学”一词是从古希腊文的“爱”与“智慧”这两个词演变而来的,它的本义是“爱智慧”。所谓“爱智慧”就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或者说是对智慧的持久的激情与思考。 把哲学的本义理解为“爱智慧”,并不意味着对 “哲学是一门学问”或“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否定。因为“哲学是一种思想或理论体系”与“哲学就是爱智慧”并不是两个彼此矛盾或截然对立的命题。哲学所探究的问题是人类永

死?”诸如此类的问题,是针对具体、有限、确定的对象的,而且是可以通过某种具体、有限、确定的方法 找到确定答案的问题,因而都属于科学问题。然而, 儿童的哲学追问绝非与其科学追问毫不相干。“儿

童尚不能获得近代科学所要求的客观经验之前”, 科学与哲学在儿童那里是}昆沌未分的,儿童的科学追问

包含于儿童哲学追问之中,甚至可以把二者看

恒追求却又无法获得最终答案的“难题”。正如雅 斯贝尔斯所言:“哲学的本质并不在于对真理的掌

握,而在于对真理的探究……哲学就意味着追求。 对于哲学来说,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并且每个答案本 身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因此,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作为思想或理论体系的哲学所体现的也正是

成一体化的。只有在儿童获得近代科学所要求的客观经验之后,他们的科学追问与哲学追问才会彼此 分离。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区别对待儿童的哲学教育和成人的哲学教育将会大有裨益。 必须承认,几乎所有心智正常的儿童都有自己的哲学问题和哲学思考。这是对儿童施与哲学教育

人类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因为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家就是爱智者,所以国外不少著名的思想 家断言: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

的必要前提和逻辑起点。 意义之一:保护儿童的哲学天性

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哲学家,都是拥有丰富的 哲学思想、独特的哲学观点、著作等身且影响广泛的 “理性思维的英雄”。指称儿童是哲学家,显然有别于专业的哲学家:并非是说儿童生来就是拥有丰硕

儿童哲学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便是保护儿童哲 学天性。儿童的哲学天性亦即“爱智慧”的天性,它

既是儿童个人的一种优良品质,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 首先,保护儿童哲学天性有助于儿童精神的健

的哲学思想成果的“饱学之士”,而是说儿童具有似 乎是与生俱来的“爱智慧”的天性。

5l

善待儿童“爱智慧”的天性——儿童哲学教育的意义初探


  本文关键词:善待儿童“爱智慧”的天性——儿童哲学教育的意义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84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984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6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