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对谈——李泽厚、刘悦笛2017年对谈录
本文选题:形而上学 + 情本体 ; 参考:《社会科学家》2017年07期
【摘要】:这是李泽厚先生与刘悦笛在2017年7月14日的一次最新对谈实录,因涉及问题广泛被命名为《哲学对谈》。该对谈从如何理解"形而上学"谈起,否定了将"情"视为超验的理论倾向,反思了宋明理学走向"超验"的失败,从而将从康德到牟宗三所用的"实践理性"与李泽厚所用的"实践理性"严格区分开来。进而,强调了"情本体"将人与宇宙的和谐共振作为"假设",反驳了对——"物质本体"与"心理本体"——双本体论的指责,还探讨了"自由意志"、"因果律"与"决定论"及其关联问题,最后重申了"经验变先验"到底意在何处?通过这篇对谈,不仅可以看出李泽厚对康德哲学的"改造"在哪里,也可以看到牟总三的"道德的形上学"与李泽厚的"审美形而上学"的差异究竟何在。
[Abstract]:This is the latest interview between Mr. Li Zehou and Mr. Liu on July 14, 2017, and is widely known as "philosophical conversation" for issues involved. The discussion begins with how to understand "metaphysics", negates the theoretical tendency to regard "emotion" as transcendental, and reflects on the failure of "transcendence" in Song Ming. Thus, the "practical rationality" used by Kant and Mou Zongsan is strictly distinguished from the "practical reason" used by Li Zehou. Furthermore, it emphasizes that the "emotion ontology" regards the harmonious resonance between man and the universe as a "hypothesis", and refutes the criticism of "substance ontology" and "mental ontology" -double ontology. It also discusses "free will", "the law of causality" and "determinism" and its related problems, and finally reiterates what is the intention of "experience to be transcendental"? Through this conversation, we can not only see where Li Zehou's "transformation" of Kant's philosophy is, but also se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u's "moral metaphysics" and Li Zehou's "aesthetic metaphysic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分类号】:B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立田;谈分析与综合——与李泽厚同志商榷[J];文史哲;1978年04期
2 博凡;李泽厚教授谈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何以不深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年02期
3 卫毅;;李泽厚 寂寞思想者[J];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20期
4 黄克武;;论李泽厚思想的新动向 兼谈近年来对李泽厚思想的讨论[J];国学论衡;2002年00期
5 刘再复;;用理性的眼睛看中国——李泽厚和他对中国的思考[J];华文文学;2010年05期
6 刘再复;;李泽厚哲学体系的门外描述——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J];东吴学术;2010年01期
7 张清民;;三题议论李泽厚[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11期
8 刘再复;;李泽厚哲学体系的门外描述[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6期
9 杜维明;徐友渔;李公明;刘悦笛;干春松;杨煦生;谢遐龄;尤西林;李泽厚;钱理群;黄子平;;李泽厚与80年代中国思想界[J];开放时代;2011年11期
10 冯东;;李泽厚“人类学本体”与塞尔“社会的和制度性的实在”之比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黄克武;;论李泽厚思想的新动向 兼谈近年来对李泽厚思想的讨论[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2 罗绂文;;试论李泽厚“天人新义”的理论路径与现实指向[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杨春鼎;;形象思维的环节和过程[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早报记者 陈良飞;“为什么我们思想界没有李泽厚了”[N];东方早报;2011年
2 记者 陈菁霞;学界热议80年代中国思想的创造性[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刘绪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泽厚:能不能让哲学“走出语言”[N];文汇报;2011年
4 贾晋华;二十世纪哲学指南中的李泽厚[N];中华读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王耕;李泽厚历史本体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钱善刚;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明晓旭;李泽厚90年后学术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李龙;李泽厚自然人化说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3 杜彦辉;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李泽厚“新启蒙”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4 黄兴华;李泽厚“历史本体”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5 陈霞;李泽厚“情本体”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高益刚;论李泽厚“新感性”论的内涵及价值[D];山东大学;2007年
7 李成龙;李泽厚的传统文化观[D];湘潭大学;2012年
8 郑君山;建国以来的形象思维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86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986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