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的“理”与“教”——从朱熹晚年两封论学书信谈起
本文选题:朱熹 + 祭祀 ; 参考:《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摘要】:在晚年与弟子讨论祭祀鬼神问题时,朱熹针对《中庸》"鬼神之为德"章的观点,特别反对以"设教"的态度对待祭祀。通过梳理早期儒家经典文献有关祭祀的说法可以发现,强调"如在"和"设教"的维度,构成了儒家政教秩序对待祭祀的基本主张,这也极大影响了儒者看待祭礼的主要态度。不过,通过重新诠释经典中"如在"的含义,并从"理"的超越维度和"诚"的真实维度去阐释祭祀背后的道理和依据,朱熹论证了鬼神在祭祀中"真实无妄"的存在,以此赋予儒家祭祀天理的自然正当性,而不是单纯从功能和效果的角度去宣扬"礼"的政治和社会价值。借由这样的努力,朱熹在"理"与"礼"之间确立起了一种内在关联,从而为儒家政教秩序奠定了更为牢固的根基。
[Abstract]:In his later years, when discussing the issue of offering sacrifices to ghosts and gods with his disciples, Zhu Xi especially opposed the attitude of "establishing religion" to deal with sacrifice in view of the view that "the spirit of ghosts and gods is virtue" in the mean of "the Golden mean". By combing the early Confucian classical literature about sacrifice, it can be found that emphasizing the dimensions of "such as in" and "setting up religion" constitutes the basic proposition of Confucian state and religion order to treat sacrifice, which greatly affects the main attitude of Confucian people to regard sacrifice. However, by reinterpreting the meaning of "such as in" in the classic, and explaining the truth and basis behind the sacrifice from the transcendental dimension of "reason" and the true dimension of "sincerity", Zhu Xi demonstrates the existence of "truth and no falsehood" in the sacrifice of ghosts and gods. In this way, it gives the Confucian natural legitimacy of offering sacrifices to heaven, rather than propagating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value of "rite" from the angle of function and effect. Through such efforts, Zhu Xi established an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son" and "propriety", thus laid a more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nfucian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order.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哲学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5ZDB005)
【分类号】:B244.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春,吕泽华;儒家人文精神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驱动力——评《儒家传统与现代市场经济》[J];管子学刊;2001年01期
2 张丽华;;关于儒家传统的思考——读彭国翔的《儒家传统——宗教与人文主义之间》[J];孔子研究;2008年01期
3 杜维明;;文化多元、文化间对话与和谐:一种儒家视角[J];中外法学;2010年03期
4 赵阳;朱丽霞;;法治视野下儒家和谐思想的价值反思[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贾丽民;;论儒家传统个人伦理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6 叶飞;;儒家的三种传统及其现代命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干春松;;儒家如何参与制度重构?[J];南风窗;2012年19期
8 胡治洪;;儒家传统的源流、内涵及其真精神[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9 邓新文;;儒家富强观试析[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张千帆;;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儒家传统?[J];新产经;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旭东;;身体伦理:一个隐而不显的儒家传统[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白龙飞;蒋利平;;试论儒家民本思想在晚明的嬗变[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李锐;;论儒家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4 马德邻;;也论儒家的修身之道[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郭齐勇;;儒家人文精神及其宗教意涵[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6 马祥林;;儒家和谐思想辨析[A];孔学研究(第十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杜维明;;面对全球化的儒家人文主义[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4年
8 张言亮;;从“儒学与宗教的讨论”看儒家与基督教的对话[A];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三辑)——第三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蔡辉振;;儒家人性观之析论[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关凯;;族群政治的东方神话——儒家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认同[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 田辰山博士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葛剑雄 中央民族大学 牟钟鉴 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 杜维明 计海庆译;再看儒家世界观[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秋风;儒家复兴与社会整合[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3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彭国翔;儒家认同的抉择[N];中华读书报;2009年
4 早报记者 田波澜;儒家精英政治在现代社会是否可行[N];东方早报;2011年
5 信孚研究院研究员 秋风;请经济学家放弃对儒家的偏见[N];中国经营报;2011年
6 ;中国道路与儒家的未来[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7 本报记者 褚国飞;探讨西方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平等对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李纯一;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致远讲席教授贝淡宁: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担当责任才是首要的[N];文汇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陶继新;对儒家人文精神的多元观照[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牟坚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祝瑞开谈儒家的核心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D];西南民族大学;2008年
2 方世忠;儒家传统与现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孔宪峰;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儒家“和”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康宇;儒家美德与当代社会[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毛文凤;近代儒家终极关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吴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现代探寻[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孝青;儒家仁学思想的演进与超越[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8 徐加胜;韩愈的道统及其宗教性诠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9 章益国;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冷天吉;知识与道德[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佩云;姚中秋“儒家宪政”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季林;儒家“朋友”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探析[D];南京大学;2013年
3 王东;儒家“仁爱伦理”与女性主义“关怀伦理”的对话[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孙国娟;论儒家天道德性生态观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涵养作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5 王冠;儒家礼乐文化对当下儿童教育的影响与价值[D];南京艺术学院;2016年
6 邱晶;儒家慈善思想的历史考察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鉴益[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7 许楚燕;初中生儒家传统价值观和焦虑相关研究[D];广州大学;2016年
8 王欢欢;儒家忠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西北大学;2016年
9 郑茜;儒家忧乐观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研究[D];西华大学;2016年
10 汪敏燕;“贪”的语义分析和儒家反贪思想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47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047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