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止泉论朱熹“以主敬涵养为先”及其与陆王的异同——基于现代朱子学研究的视角
本文选题:朱止泉 + 《朱子圣学考略》 ; 参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朱熹继承程颐讲“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强调涵养与穷理相互贯通,并且认为涵养为穷理之本。然而,朱熹之后,宗朱派把涵养与穷理分别开来,只讲朱熹以穷理为主而讳言涵养,并以此区别于陆学;王阳明以为朱熹早年、中年主于穷理、晚年主于涵养而同于陆学,撰《朱子晚年定论》,同时又斥朱熹格物穷理是“析心与理而为二”。对此,清代朱子学家朱止泉著《朱子圣学考略》,通过对朱熹一生为学以居敬涵养为主的分析,建构朱熹的涵养论,强调朱熹“以主敬涵养为先”,“始之以涵养始,终之以涵养终”,并且认为朱熹的涵养由于与穷理相互贯通,而不同于陆王,高于陆王,为孔孟正脉。这一观点,对于今天研究朱子学及其与陆王的异同,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Abstract]:Zhu Xi inherited Cheng Yi's statement that "conservation must be respected, while learning is brought to light", emphasizing that conservation and poverty are interlinked, and that conserv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poverty. However, after Zhu Xi, the Zongzhu school separated conservation from poor theory, saying only that Zhu Xi was mainly concerned with poor theory, and that it was different from terrestrial science. Wang Yangming thought that in the early years of Zhu Xi, the middle age was dominated by poor reason, and in later years he was the same as terrestrial science. Writing the conclusion of Zhu Zi's later years and denouncing Zhu Xi's poverty is "analyzing the mind and reason as two". In this regard, Zhu Zhiquan, a scholar of Zhu Ziquan in the Qing Dynasty, wrote an examination of Zhu Zisheng's stud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Zhu Xi's lifetime study, he constructed Zhu Xi's theory of conserving, emphasizing that Zhu Xi "takes the main respect for self-cultivation as the first" and "begins with self-cultivation". In the end,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conservation of Zhu Xi is different from King Lu and higher than that of King Lu, because of the mutu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Zhu Xi and the poor reason, it is the positive vein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This view still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study of Zhu Zi and it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ith Lu Wang today.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249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穆;;朱子矗立中道[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2 陆华珍;;朱子学东渐及其朝鲜化的过程[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品端;;朱子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朱荣元;;借鉴朱子治家智慧 构建和谐社会基础[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二)——积极老龄化研究之四——老年人与发展[C];2008年
5 黎昕;赵妍妍;;当代海外的朱子学研究及其方法[A];朱子学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方彦寿;;朱子学与两岸文化的互动——以“朱子学与两岸论坛”为中心的历史回顾[A];朱子学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张品端;;朱子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一卷][C];2011年
8 胡道静;;朱子对沈括科学学说的钻研与发展[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9 孙明章;;朱子学的历史命运[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10 赖功欧;黎康;;论钱穆的朱子学[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小草;朱子学在海外的传播及影响[N];福建日报;2000年
2 记者 周琳;两岸共同打造朱子文化品牌[N];福建日报;2010年
3 记者 胡劲松;扎实推动朱子学研究[N];安徽日报;2010年
4 李文超 谢源泽;“朱子文化与现代文明”论坛举行[N];闽北日报;2013年
5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朱子学的承传与创新研究”首席专家、厦门大学教授 朱人求;朱子学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陈来;打开经典的门[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伊品寿;朱子学术研讨会召开[N];闽北日报;2008年
8 沈碧峰 杨谓;朱子为“媒”扬廉政[N];西部时报;2009年
9 北京大学 陈来;格物致知对通识教育的启发[N];人民政协报;2010年
10 通讯员 熊慎端 朱燕涛;追寻“朱子之路” 体验朱子文化[N];华东旅游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玉强;近世日本朱子学的确立[D];吉林大学;2009年
2 赵文源;朱子《易》注考源[D];浙江大学;2009年
3 尉利工;朱子经典诠释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刚;朱子学传入朝鲜半岛研究(1290-1409)[D];暨南大学;2012年
5 郭锋航;明初朱子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陈良中;朱子《尚书》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秋;朱子学与中国现代哲学的思想空间[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吴冬梅;“心与理一”与“超凡入圣”之学[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代湘;现代新儒学与朱子学[D];南开大学;2002年
10 黄晓荣;新朱子学还是阳明后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根东;朱子“礼”论[D];复旦大学;2009年
2 刘星;论朱子学官学化的原因[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傅锡洪;朱子鬼神观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李宏涛;元初朱子学流衍考[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徐国明;朱子“格物说”别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姜婧;儒家朱子学と中日近世家族制度の形成にっぃて[D];内蒙古大学;2015年
7 孔清清;再论燕岩的朱子学认识[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8 韩金燕;朱子沧州精舍祭祀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9 秦月;南宋蔡模《近思续录》研究[D];温州大学;2015年
10 张逢涛;度正及其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07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107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