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李翱复性思想的道家和道教思想渊源

发布时间:2018-07-25 15:22
【摘要】:关于“复性”思想,李翱并不是孤明先发,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历代儒释道代表性思想家都有丰富深刻的思考。李翱诠解古代诸书的方法是以心测心,作为《复性书》主要内容的性情理论,和道家思想的某些因子以及唐代道教的灭情反性论最为相似,道教守静观念应当是《复性书》产生的一个重要背景。《复性书》主张心性寂静,与唐代道教守静的思想基本接近。 道家将人们对道的体验称为“体道”或“为道”,在道家的理论体系中,“道”代表宇宙最高实体,“性”指人的原初精神禀赋。道家认为,道在显现过程中,经历了生发、运行与衰微的永恒循环往复的生成运动。在道运动过程中,主体与道体自然、完美、通达、高度契合的精神禀赋,称之为“性”,道家以返性、复性来概括人的体道活动。 道教以“道性”为心性理论体系核心内容,将心性理论体系作为人修道的主要依据是道教进行教法传播惯用的方法。心性修炼与道性修炼一样,道与心的共融、共通是人追求的终极修道目标。道教的理论重心一直都没有偏离人、道合一,人、心合一,这种自然与人类的高度结合研究思想不仅升华了心性思想理论的价值,还突显了以性命双修为特色的内丹心性学的过渡意义和内涵。 8世纪末9世纪初,道教在整合唐朝社会中具有有显赫的地位,挖掘、整合包含道家和道教思想在内的各类优秀思想资源,重建属于自己时代的话语体系,是思想者无法回避的必然路径。李翱复性思想汲取了大量的道家及其相关学者的思想,对他们进行了继承,同时也进行了创新。李翱指出,复性是依靠人的本性,“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每个人的本性都是纯正的,这种纯正的本性是天赋予的,天然地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即所谓“性无不善”。人之所以会背离本性,是因为人性受到社会外界的影响,有了喜怒哀惧爱恶欲的感情,所以才被遮蔽,所以重要的在于“复性”。李翱认为,通过斋戒静心,感悟本无有思的纯粹境界,经由弗思弗虑,达到动静皆离的至诚状态,由此避开情欲纠缠,回复人本心性。正是在这种建立于自然本性的基石上,“道”具有了真理的普遍意义,从而关照人的心灵状态和社会的道德秩序。
[Abstract]:As for the thought of "renaturation", Li ao was not a pioneer of Ming Dynasty. From the pre-Qin, Ha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o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representative thinker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in successive dynasties all had rich and profound thoughts. Li ao's method of interpreting ancient books is to test the mind with his heart a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book, which is the most similar to some factors of Taoist thought and the antithesis of Taoism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concept of Taoism's keeping quiet should be an important background for the production of the book, which advocates the silence of mind, which is close to the thought of Taoism's keeping quiet in Tang Dynasty. Taoism calls people's experience of Tao "body Tao" or "Tao". In Taoist theory system, "Tao" represents the highest entity in the universe, and "sex" refers to man's original spiritual endowment. Taoists believe that the Tao in the process of manifestation, experienced the growth, operation and decline of the eternal cycle of gene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ao movement, the natural, perfect, accessible and highly compatible spiritual endowment of the subject and the Taoist body is called "nature", and Taoism generalizes the human body and Taoism activity by the way of return and renaturation. Taoism regards "Taoism" a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aoism", and takes the theory system of mind nature as the main basis of people's practice of Taoism. Mind practice is the same as Taoism practice. The integration of Tao and mind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human being. The theoretical focus of Taoism has never deviated from the theory of human beings, the unity of the Tao, the unity of man and the mind. This highly integrated study of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not only sublimates the value of the theory of mind. At the end of the 8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9th century, Taoism had a prominent position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society. It is an inevitable path for thinkers to integrate all kinds of excellent ideological resources including Taoism and Taoism, and to reconstruct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their own times. Li ao's renaturation thought absorbed a large number of Taoists and their related scholars, inherited them, and also carried on innovation. Li ao pointed out that renaturation depends on human nature. "the reason why man is a saint, the sex is also," every human nature is pure, this kind of pure nature is endowed by heaven, naturally has legitimacy and rationality, that is, "there is no bad sex." The reason why people deviate from nature is because human nature is influenced by society and has feelings of happiness, anger, fear of love and evil, so it is important to be "renatured". Li ao believes that through fasting meditation, realize the pure realm without thinking, through Fosford, to reach the state of sincerity, thus avoiding the entanglement of desire, restoring the original nature of the person. It is on this foundation of natural nature that Tao has the universal meaning of truth, which takes care of man's state of mind and the moral order of society.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241.6;B2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仲宇;神仙殿堂里的科学之花——道教中的科学思想[J];中国道教;1988年03期

2 王春华;;道教的饮茶之道[J];华夏文化;2006年01期

3 孙芳芳;;道教对魏晋南北朝人鬼恋小说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冯平;;略论成玄英的重玄思想[J];华章;2011年11期

5 宋晶;杨铭硕;;《抱朴子外篇·嘉遁》的道教思想[J];中国道教;2011年03期

6 张继禹;在“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致辞[J];中国道教;2003年06期

7 史蓉,张凯;道教与环境保护[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8 刘红;;白族民间文学的道教色彩[J];大理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9 王飞;;论陆游诗中的道教思想[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10 刘丽;康春兰;陈俊衡;;论道家思想对中华武术的影响[J];农业考古;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樊光春;;道教思想在西北生态建设中的实践意义[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郭武;;神仙信仰的变革与元代净明道团的兴起[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郭尚珍;李娟;;从天罡地煞看《水浒传》的道教色彩[A];水浒争鸣(第九辑)——2006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宜峨;;“与时俱进”和“相适应”[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王俊;;浅论葛洪的“贵生”思想[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强昱;;李荣重玄学思想述评[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7 胡亮;;论道教对画像砖题材的影响[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鸿武;;试论城隍庙的道教文化内涵与历史成因[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四辑)[C];2004年

9 陈德安;;道家道教的宇宙生成论教育与现代科学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王健;;道家与徐州考论——兼论汉初黄老政治与刘邦楚沛集团之文化地缘背景的关系[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七辑)——中国古都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暨中华古都徐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曾春海 台北中国文化大学;道家、道教起源于上古齐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理事 宗亦文;“道”确有道 不无裨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3 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系教授 郑志明;高屋建瓴独具匠心[N];光明日报;2010年

4 刘祖永;论“无为而治”[N];中国电力报;2003年

5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燕国材;坐而忘我[N];中国医药报;2000年

6 蒋显福;含在“口”中的文明[N];中国文化报;2003年

7 徐滇庆;未成仙 先问道[N];中国经营报;2010年

8 道文;道教向海外的传播[N];中国民族报;2003年

9 记者 宋克顺 特约记者 马献伦 通讯员 李启东;刀光随剑影 天籁绕武当[N];湖北日报;2008年

10 撰文/聂建华;白居易庐山修道[N];九江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维加;道教的社会传播研究——以公元六世纪前巴蜀及中国北方为中心[D];四川大学;2004年

2 郭建洲;张伯端道教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金振杰;东方传统思想与朝鲜古时调的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陈昭吟;早期道经诸天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史婷婷;《太平经》哲学思想探微[D];山东大学;2009年

6 牛尚鹏;道法类经书疑难语词考释[D];南开大学;2012年

7 汪沛;徐渭文化心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玉辉;道教人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9 田晓膺;隋唐五代道教诗歌的审美管窥[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刘永霞;陶弘景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秀娟;南北朝以后道教的飞行设想[D];山东大学;2010年

2 周密;道教q萉\0考略[D];浙江大学;2013年

3 张彩拢;唐末五代道教思想的社会历史观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0年

4 马争朝;李翱复性思想的道家和道教思想渊源[D];兰州大学;2014年

5 陈超;元代神仙道化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罗虹;杜光庭及其著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云;生态女权主义与道教生态关怀[D];四川大学;2004年

8 符莉;黎元兴与吴筠的道教思想之比较[D];四川大学;2006年

9 王莉莎;论道教传入日本[D];湖南大学;2007年

10 李洁;谈《绿野仙踪》的儒道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442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1442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5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