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萨特意识的虚无化活动和行动自由理论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11-08 19:05
【摘要】:本论文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萨特创作《存在与虚无》目的的概括,他对自由问题的关注是为了给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人的存在方式是自由,自由正是道德的基础;第二部分从意识出发描述人如何经验世界,自为以个体和自由的方式经验世界,因此萨特所描述的意识是个体意识,意识内部没有寓居者,这样就确保了意识内部绝对的“无”,这个绝对的意识就是自由,自由是自为的存在方式;第三部分详细论述了虚无化活动和意识如何发挥作用,虚无化活动就是意识的结构,因此虚无化活动和意识是一回事,意识怎样在时间性中展开自身,不受因果决定论的制约;第四部分从现象学角度阐述萨特的行动自由理论,行动自由理论和意识的关系,人的存在离不开时间性和超越性;第五部分是全文的结论。
[Abstract]: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summary of the purpose of Sartre's creation "existence and nothingness". His concern for freedom i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moral metaphysics. The way of human existence is freedom, and freedom is the basis of morality.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how human beings experience the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ciousness, and experiences the world in an individual and free way, so the consciousness described by Sartre is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and there is no occupant within consciousness. In this way, it ensures the absolute "nil" within consciousness, which is freedom, and freedom is the way of existence.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in detail how the nihilization activity and consciousness play a role, nihilization activity is the structure of consciousness, so nihilization activity and consciousness are one thing, consciousness how to develop itself in time, not restricted by causality determinism; The fourth part expounds Sartre's theory of freedom of a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edom of action and consciousness from the phenomen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ime and transcendence; the fif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full tex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565.5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军明;;《凤阳士人》情爱模式的叙事伦理学诠释[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2 伏爱华;自由享受与自由选择——试析庄子自由与萨特自由的异同[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伍晓莉;;向死而生——浅论《野草》的死亡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4 冯立娜;;孤独·虚无·存在——解读丁玲早期作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5 孙艳侠;;试论存在的“恶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6 欧阳长铖;;无止尽的寻求到无法避免的生存“焦虑”——解读卡夫卡作品里的生存情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7 罗玉红;;存在式的哲学观与艺术观——芥川小说简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孙强;;庄子与萨特的美学比较[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9 王强;;何谓“认同行动”?——规范伦理学的一种拓展性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周波澜;;论《看不见的人》在黑人文学中的独特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姚凯;;存在主义对现代社会个案工作的启示[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晓;;论法哲学视野中的证明对象[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陶林;张益宁;;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及其宗教解决[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章雪富;;论奥古斯丁的“为恶而恶”的观念[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八辑)[C];2014年

5 李源;;博物馆文化痕迹记忆与城市公共文化浅谈[A];城市记忆的变奏——中国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论文集(2013-2014)[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东;从“思想之流”到“纯粹经验”[D];吉林大学;2011年

8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冯旭洋;论教育“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桂晓;舒克申小说创作与其电影创作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余亚鹏;论白先勇的同性恋书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尚伟伟;马克思自由观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明;荒诞极处见真实[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蒲琳;托马斯·沃尔夫长篇小说主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李娜娜;萨特诗学选择观念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7 何元娇;萨特文学中的人学意蕴[D];江南大学;2010年

8 宣颖;论我国遗产管理人制度之构建[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刁红梅;尤金·奥尼尔剧作中的“逃遁者”形象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冯璐;择同表现[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319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319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f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