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范畴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松峰;对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思考[J];理论学习;2001年10期
2 陈德顺;马克思的美学观探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3 周皖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标志——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4 柴毅龙;关于马克思对世界史研究的史料问题[J];世界历史;1992年02期
5 朱宝信;;自由与真理——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研究[J];学术月刊;1992年10期
6 庞卓恒;从多样性探寻规律——马克思《历史学笔记》的启示[J];历史研究;1994年02期
7 秦 佳;找寻马克思宗教思想的演进轨迹[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8 邓会君;;浅谈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汪曙光;;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3期
10 吕洪刚;;经济现象的道德逻辑——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J];法制与社会;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远朋;;当代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2 时晓丽;;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黄裳裳;;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舒远招;;马克思的创造概念[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黄丽华;;机器——马克思技术哲学研究的起点 读马克思的《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书[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6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叶志坚;;马克思文化思想论析[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8 黄裳裳;;人文关怀:马克思文化批评的反思性[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赵准;;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一种新阐释——理想和现实的结合[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胡世祯;;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的马克思——纪念马克思诞辰190周年[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克思关于道德的一个论断[N];学习时报;2004年
2 ;国内高校“马克思研究热”及其提出的问题[N];亚太经济时报;2002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余斌;新危机时代的一炷“佛香”[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4 朱立元;不应制造“两个马克思”对立的新神话[N];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张小儒;再说“羡慕马克思”[N];光明日报;2004年
6 徐觉哉;马克思之墓[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宋希仁;政治伦理研究的新作[N];光明日报;2010年
8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梁晓华;踏寻马克思的足迹[N];光明日报;2002年
9 记者 晓华;第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在巴黎召开[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肖德安;做终身“学习型”的人[N];中国人事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飞;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D];苏州大学;2010年
2 曹瑞明;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当代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华;“新哲学”大众化运动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4 王文晶;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困境及出路[D];吉林大学;2010年
5 朱大鹏;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袁媛淑;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发展探讨[D];中南大学;2012年
7 张琳;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与信仰塑造[D];复旦大学;2012年
8 俞志;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日明;近代法哲学与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张有奎;马克思生存论视域中的现代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亦一;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范畴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2 陶生明;马克思信用理论与我国现代信用体系建设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3 蔡正孙;马克思和老子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赵维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学说与中国的对外开放[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5 贾兴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6 霍君辉;马克思和谐思想初探[D];吉林大学;2011年
7 姚志国;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超越[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王志军;从马克思早期对宗教的批判看哲学的根本变革[D];黑龙江大学;2001年
9 罗伯中;论马克思早年政治哲学[D];湘潭大学;2003年
10 秦怡红;论马克思的社会理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939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93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