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现实的人”与“社会共同体”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7 14:05
【摘要】:纵观人类思想史,对于“人”和“共同体”的理解,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从总体上看,关于人与共同体的关系、特定共同体下的人的生存发展状况有待于深入的探究。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看法,特别是对“现实的人”和“社会共同体”的论述都相对分散和不够系统,当代学者更多地是对两者中的某个方面进行论述,很少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有的学者对两者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未能以实践为基础具体历史地理解“现实的人”与特定形式的共同体之间的关系。紧扣论题,本文主要探讨了四个问题:首先,对马克思“现实的人”以及人的属性和本质的观点展开了论述。“现实的人”是马克思有关人的理论的出发点,是历史现实的前提,也是其整个唯物史观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人的属性方面,重点探讨了人的需求性,认为人不仅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且有更高层次的人的解放、人的本质占有、自由发展的需要。在人的本质属性方面,主要对马克思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发,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需求驱动下的人的实践性。其次,对“共同体”以及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的基本内容进行了阐释,并从人的属性和本质出发来看待共同体的产生。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共同体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任何社会共同体及其形式的本质都只是工具、手段和条件,其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解放、自由发展以及本质的占有。再次,对“现实的人”与“社会共同体”的关系进行了探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出发,看待不同形式共同体下人的生存、解放、自由发展以及本质的占有状况,并认为两者是相互塑造和相互依赖的。社会共同体具有历史性,一定的历史条件形成一定形式的社会共同体,一定形式的社会共同体影响并塑造出一定性质的人。最后,对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展开了阐述,认为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是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对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与时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03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风书;;集体身份认同与跨国区域社会共同体的建构——关于东亚社会共同体建设的思考[J];国际观察;2017年01期

2 ф.菲利波夫 ,匡时;苏联工人阶级结构的变化:新的趋势[J];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05期

3 邓聿文;;寄望于社会共同体[J];当代工人;2012年21期

4 张立平;;社会共同体的道德维护: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5 刘景华;;论封建时代中西社会共同体的差异性[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6 秦群英;;建构幼教“社会共同体”新蓝天[J];名师在线;2017年22期

7 杨少星;陈景云;;霍布斯建构社会共同体理论的逻辑探析[J];世纪桥;2009年19期

8 胡琪龙;;重述哈佛电车难题: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J];法制与社会;2011年21期

9 胡琪龙;;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之反思——论哈佛电车难题[J];青春岁月;2011年08期

10 汪火根;;中国社会共同体的演变与重构:以民间组织为视角[J];学会;2009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 邓聿文;委屈的排解有赖社会共同体建设[N];深圳特区报;2012年

2 陆海峰;打造幸福生活社会共同体[N];黄山日报;2016年

3 民法硕士、资深社会工作者 李紫迪;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存续迫在眉睫[N];东莞日报;2012年

4 本报通讯员 岳俊 本报记者 潘朝晖 高坡;党建为基,,造就“社会共同体”[N];新华日报;2015年

5 上海社科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徐中振;创新公共文化与培育城市社会共同体[N];文汇报;2015年

6 本报记者 全冰;让社区成为文明和谐的社会共同体[N];芜湖日报;2011年

7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王春霞;建立完善少年和妇女权益保护社会共同体[N];中国妇女报;2018年

8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刘君博;社会共同体人格权益的司法保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9 吴情树;“重新做人”与规则的意义[N];法制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晓丹;哈贝马斯的社会共同体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翁晓财;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2 陈熠;马克思“现实的人”与“社会共同体”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8年

3 李政德;网络问政平台互动性影响因素分析[D];清华大学;2014年

4 经绎;民间治理与民间性ADR[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杨军;我国民间性ADR刍论[D];苏州大学;2010年

6 马静;公民社会的媒介建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015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015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7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