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济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20-06-23 01:00
【摘要】:梁济生活在清末民初,晚清时曾在内阁供职,后调任巡警部、民政部。民国初年因不满世道浇漓,自杀殉清。后世多以“清遗老”视之。作为一名普通京官,他在戊戌之前就主张改革。义和团时期,他曾冒死劝巡城御史逮捕拳民,恢复京城秩序。八国联军入京后,官吏们争相逃窜,他却选择留在京城。清民易鼎之际,梁济即退出官场。辛亥后,他虽然更青睐于帝制,却又期待共和新政能改变国运。为开启民智,化喻风俗,他不惜典当家产与夫人首饰妆奁竭力支持挚友创办报刊与蒙养学堂。作为自幼深受儒教传统濡染的士人,在科举废除之前,他就将儿女送进新学堂学习科学和英文,并且不将四书五经作为儿辈的开蒙必读。他自言忠于清,却又对民国议会充满期待,并在开民智,启民德,提倡新教育,改良新戏剧等维新方面卓有贡献。作为以儒教伦理为自己精神信仰的旧式读书人,梁济还提倡兴女权,并颇多新式教育家风范。面对社会与时代的剧烈变革及文化与秩序的断裂,他将儒家的道德规范,化约为人类世界的普遍法则,以此来弥补自己的精神信仰。作为道德主义者[1],眼见传统伦理秩序的崩塌和民国政治秩序的离乱,以及由此而来的现实世界道德不振、政治腐败、黎民水深火热,使得梁济内心非常痛苦,他以传统士大夫的修身以经世的方法屡次试图对现实带来改变或影响,但却事与愿违。其幼年所学而深印于脑中的主义,依旧在召唤他有所行动,理想与主义的不可辜负常常唤起他的救世心,现实世界的每况愈下却让他内心痛苦不堪,然而自己以内修道德来恢复外界秩序的传统方法屡屡得不到回应,使得他内心充满无奈,理想主义与现实世界的背离,以及二者不断拉扯与撕扭,最终使得身处其中的梁济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自杀实现了主义,回应了现实。深入且全面梳理梁济的思想,将时代变革的宏观镜头推近至个体生命及其内心世界的微观面孔,重新审视“转型时期”[2],普通知识人(这样的中低层知识人不在少数)面临信仰的崩塌,历经冲突而又难以完成蝉蜕,其面相、过程与心态的复杂性。梁济思想的内在困境与复杂面相提醒我们,近代中国思想转型时期知识人的“新”与“旧”,是不可一概而论的。而面对时代的轮替与社会秩序的迭变,旧道德的崩塌与新道德的缺位,使得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秩序的向心力不断减弱。面临如此困境,知识人未能完成蝉蜕或者蝉蜕失败并不意味着可以被忽视,相反,近代中国的思想转型本身就很难用成功来标识。甚至历经世变,直至今日,道德保守主义的内在困境仍然没能瓜熟蒂落般地完成蝉蜕。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259.9
本文编号:2726532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259.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程巍;;“遗老”眼中的辛亥革命[J];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08期
2 孙明;;由禅让而共和——梁济与民初政治思想史一页[J];史林;2011年02期
3 程巍;;“廿五史中最末一臣”——梁济与简纯泽的殉死[J];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08期
4 杨早;;《京话日报》的启蒙困境——以梁济等人自杀为中心[J];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08期
5 罗志田;;对共和体制的失望:梁济之死[J];近代史研究;2006年05期
6 韩华;;梁济自沉与民初信仰危机[J];清史研究;2006年01期
7 邵盈午;从梁济“自沉”看中国近代遗老的文化心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罗厚立;;有计划的死:梁济对民初共和体制的失望[N];南方周末;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新国;清末民初京津地区中下层士绅的心路历程(1860—1920)[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本文编号:27265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26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