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董仲舒夷夏观探析

发布时间:2020-07-30 18:18
【摘要】:“夷夏之辨”亦称“华夷之辨”,其内涵一般认为包括两个方面:如何区分华夏与夷狄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夷夏关系,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民族文化认同的问题。“夷夏之辨”是公羊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汉代大一统的政治统治。《公羊传》是公羊学的奠基之作,注重对夷夏的分辨是公羊学地重要特点之一。西汉公羊先师董仲舒沿袭《公羊传》的思维路径,承续公羊学思想,一方面继承先秦儒家严夷夏之别的思想,同时又倡导以礼、信、仁、义为华夏标准的夷夏观。不再仅仅以种族、血缘、地域作为身份划分的依据,而是凸显礼仪文化这一区分夷夏的标准,而且强调夷夏可以互化,“从变从义”,提出了“王者爱及四夷”,注重修文德以来远的王道教化思想,这与孔、孟“安近人,来远人”的王道思想是一致的。此外,董仲舒还从王者一统的角度肯定德化四夷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为民族大融合扫除了种族上的障碍,也为后来何休提出“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的民族一统思想提供了启发。本文在的“大一统”的历史背景、“汉承秦制”儒法相争的社会背景,以及从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时代背景下,从公羊政治哲学的视角去探析董仲舒的夷夏之辨思想。文章从四个部分对董仲舒夷夏观进行了考察:第一部分首先对董仲舒夷夏之辨思想进行了溯源,从先秦儒家的孔子、孟子等对于夷夏之辨的相关阐述来探究这一问题的由来,基本概念及其历史演进。其次考察董仲舒所处的时代背景,即在由封建制到郡县制,权力从地方向中央集中,皇帝成为最高权力拥有者的背景下去探索董仲舒的“夷夏之辩”思想形成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论述董仲舒的夷夏观的基本内容。首先,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华尊夷卑”观念的基础之上,提出仁、义、礼、信等更为具体的划分夷夏的标准。其次,董仲舒强调“尊礼而重信”,主张“夷夏互变”。最后,董仲舒主张“夷夏一体”,认为王者应“爱及四夷”,修文德以来远。第三部分主要论述董仲舒的夷夏之辨思想与大一统的关系。通过董仲舒“性三品”说、“立元正始”的“大一统”学说以及“天的哲学”来阐述其“修德以来远”的天下一体以仁的主张。指出董仲舒通过反对武力征伐、体恤民力等政治见解,使其夷夏之辨思想成为服务于现实大一统政治格局的理论依据。第四部分主要论述其夷夏之辨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影响,时代意义及后人的评价。结语部分将论文的主要观点做出总结并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234.5;D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宝龙;;夷夏观视域下“服事”思想之流变[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2 庄华峰;朱争争;;从汉唐时期胡服变化看夷夏观的演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3 尹波涛;;略论先秦时期的夷夏观念[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4 张兆裕;;刘基的夷夏观[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李大龙;传统夷夏观与中国疆域的形成——中国疆域形成理论探讨之一[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01期

6 胡发贵;王夫之夷夏观新论[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汪高鑫;司马迁与董仲舒夷夏观之比较[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肖文杰;;论“夷夏”文化模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6期

9 郑敬高;“夷夏模式”论[J];江汉论坛;1989年09期

10 王孭先;;夷夏视域中的治统问题[J];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2011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贾小叶;;1840~1900年间国人“夷夏之辨”观念的演变[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2 罗以民;;归化、儒化与文化坚守——明末朱舜水亡命日本的文化心态剖析[A];明长陵营建6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罗家湘;;从铭文碑志看孝道的发展[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徐新建;;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09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张新朝;清代对传统“夷夏观”的重构[N];中国民族报;2017年

2 记者 汪永基;《夷夏先后说》丰富上古史认识[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3 尹传政;近代“夷夏观”传统思想变迁[N];学习时报;2016年

4 郭弘;中药“夷夏之战”[N];医药经济报;2001年

5 张京华;日本尊攘与清朝维新[N];中华读书报;2013年

6 熊坤新;中国古代主流民族观的呈现方式[N];中国民族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新华;夷夏之间:对1842—1856年清政府西方外交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韩春海;董仲舒夷夏观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2 单长城;宋代构建夷夏关系的理念与现实[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3 王成龙;唐代“夷夏之防”观念的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4 李伟;论《诗经》所反映的夷夏观念[D];内蒙古大学;2010年

5 莫秀珍;王夫之的民族文化观[D];湖南大学;2001年

6 牛余宁;顾炎武政治旅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7 马U

本文编号:27759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759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4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