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人生观教育思想
【学位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1
【中图分类】:B223.5
【文章目录】:
引论
一、 庄子和《庄子》
(一) 庄子
1、 庄子的生卒年代
2、 庄子的国别归属
3、 庄子的生平
(二) 《庄子》
1、 《庄子》的写作背景
2、 《庄子》的结构
3、 《庄子》的文学价值
二、 庄子人生观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 《周易》
1、 《易经》的“何天之衢”是老子本体“道”的最初原型
2、 庄子的辩证思维源于《周易》古经
(二) 《老子》
(三) 当时社会的科技水平
1、 走出巫术的丛林
2、 高超的工艺技巧及其经验
(四) 当时的社会环境
1、 政治环境
2、 经济环境
3、 社会环境
三、 庄子人生观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 构成万物的基始——“气”
(二) 万物生成和存在的形式——“化”
1、 “化”的普遍性与多样性——“万物皆化”与“万化”
2、 “化”的共同历程——“始卒若环”
3、 “化”的动因——“自化”
(三) 宇宙的最后根源——“道”
1、 含有具体内容的“道”
2、 作为抽象的思想形式的“道”
3、 具有总体内容的“道”
四、 庄子人生观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人生困境
1、 自然之限:死与生
2、 社会之限:时与命
3、 自我之限:情与欲
(二) 庄子的社会批判思想
1、 无君论
2、 无为论
3、 返朴论
(三) 庄子的理想社会
1、 理想社会:“至德之世”和“建德之国”
2、 理想社会的独特性:超世俗和超人类
五、 庄子人生观教育思想的目标
(一) 《庄子》理想人格的不同名号及其精神境界的描述
(二) 《庄子》理想人格精神境界的本质特征
六、 庄子人生观教育思想的方法和途径
(一) 修养方法
1、 恬淡无欲
2、 去知与故
3、 体“道”
(二) 处世态度
1、 超世——不随物迁,游乎尘外
2、 遁世——不与物撄,陆沉世寰
3、 顺世——虚而待物,与世沉浮
七、 庄子人生观教育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一) 庄子人生观教育思想的独特性
(二) 庄子人生观教育思想的影响
1、 对历代文人的影响
2、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主要参考书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谷鸣;论庄子文学的喜剧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2 史鸿文;论庄子的审美观照理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3 左东岭,杨雷;内在超越与庄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庄子养生理论探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4 曹智频;文化潜流:庄子“道”论的后世遗响[J];宗教学研究;2000年02期
5 朱谦之;《庄子》书之考证[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6 杨黎源;庄子处世哲学新探[J];探索;2002年06期
7 魏秀艳,高云斌;庄子——中国文学的奠基者[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时晓丽;混沌之美——庄子生存美学思想探微[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吕锡琛,邓小峰;试论庄子理想人格在科学探索中的积极意义[J];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03期
10 杨林成;;“相见恨晚”?[J];咬文嚼字;200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秀峰;“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及其引导[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孙雪霞;文学庄子探微[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4 周群华;《庄子》散文评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赵凤远;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7 窦可阳;接受美学与象思维:接受美学的“中国化”[D];吉林大学;2009年
8 胡真;先秦思想与中医养生理论相关性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9 林光华;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的诗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石了英;台港及海外华人学者美学视野下的庄子阐释[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永强;论庄子的人生观教育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吕强;生命的困境和超越的自由——试论庄子的“逍遥游”[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黄大鹏;多恩与道家美学比较[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会芳;庄子与济慈:“物化”论与“客体感受力”[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高深;论庄子对语言局限性的认识与超越[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6 彭昊;庄子思想对儒家思想的融通[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张晨霞;竹林七贤庄学接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永杰;庄子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秦晓慧;试论《庄子》言与道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岳贤雷;《庄子·齐物论》“因是”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48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48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