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庄子的人生观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2020-10-20 08:57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姓庄,名周,字子休,是战国中期宋国蒙(位 于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县附近)地的一位学者。宋国地处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汇地 带,当时在暴君偃的统治之下,这种时代背景对庄子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庄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庄子》一书之中。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由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及其后学 所著。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庄子》全书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 共33篇。 庄子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法自然” 的观点,把“道”作为世界的本源,认为“道”是自足的和永恒的,事物之间的差 别只是相对的。与这种宇宙观相适应,庄子提倡“自然无为”的人生观,主张保持 个人身心自由,追求一种无拘无束、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庄子虽然生活拮据,有时候甚至不得不靠借贷度日,但是他潇洒自如、从容应 对的处世态度使他达到了至圣的境界。庄子形骸入世而随俗,精神出世而逍遥,以 其孤傲的性格和渊博的学问向弟子传授自己的思想,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给后人留 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庄子的思想体系是博大精深的,概括起来可以包括“以道为本”、“万物齐一”、 “自然无为”、“逍遥而游”四个方面。 以道为本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 把“道”作为世界的本源。在庄子的思想中,“道”又是宇宙发展变化的法则和规 律,是人的最高认识,是超越是非和真伪的绝对真理。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思 想,使有关“道”的概念更趋完善,是世界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万物齐一 庄子认为只有以万物齐一的自然法则来看待事物,才能达到是非不 争、天人合一的真人境界。庄子的“万物齐一”思想具有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意识。 自然无为 在庄子的笔下,“天”是在人类出现以前或未受人类文明干预的自 然状态。庄子认为天命已经安排好了一切,人的努力都是无效的。安时处顺其实就 是安命无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安命才能怡然自得,也就可以无所追求、 无所作为而轻松自如,做到绝对的无为。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摆脱 世俗的束缚,精神充实地尽情享受自然世界的美。 逍遥而游 庄子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希望达到逍遥而游的境界。他所主张的 “逍遥”不仅具有“无拘无束、放浪形骸”的意思,而且具有“寻求解脱,获得精 神自由”的意思。在庄子看来,体道的过程是心灵净化的过程。首先是“心斋”, 然后是“坐忘”。也就是忘却天地万物的存在和自我的存在,从而与天道混同为一, 达到不朽的永存。 在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蕴含了庄子的丰富的人生观教育思想。本文从庄 子人生观教育思想产生的条件、理论基础、主要内容、目标、方法和途径、地位和 作用等六个方面探讨了庄子人生观教育思想。
【学位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1
【中图分类】:B223.5
【文章目录】:
引论
一、 庄子和《庄子》
    (一) 庄子
        1、 庄子的生卒年代
        2、 庄子的国别归属
        3、 庄子的生平
    (二) 《庄子》
        1、 《庄子》的写作背景
        2、 《庄子》的结构
        3、 《庄子》的文学价值
二、 庄子人生观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 《周易》
        1、 《易经》的“何天之衢”是老子本体“道”的最初原型
        2、 庄子的辩证思维源于《周易》古经
    (二) 《老子》
    (三) 当时社会的科技水平
        1、 走出巫术的丛林
        2、 高超的工艺技巧及其经验
    (四) 当时的社会环境
        1、 政治环境
        2、 经济环境
        3、 社会环境
三、 庄子人生观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 构成万物的基始——“气”
    (二) 万物生成和存在的形式——“化”
        1、 “化”的普遍性与多样性——“万物皆化”与“万化”
        2、 “化”的共同历程——“始卒若环”
        3、 “化”的动因——“自化”
    (三) 宇宙的最后根源——“道”
        1、 含有具体内容的“道”
        2、 作为抽象的思想形式的“道”
        3、 具有总体内容的“道”
四、 庄子人生观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人生困境
        1、 自然之限:死与生
        2、 社会之限:时与命
        3、 自我之限:情与欲
    (二) 庄子的社会批判思想
        1、 无君论
        2、 无为论
        3、 返朴论
    (三) 庄子的理想社会
        1、 理想社会:“至德之世”和“建德之国”
        2、 理想社会的独特性:超世俗和超人类
五、 庄子人生观教育思想的目标
    (一) 《庄子》理想人格的不同名号及其精神境界的描述
    (二) 《庄子》理想人格精神境界的本质特征
六、 庄子人生观教育思想的方法和途径
    (一) 修养方法
        1、 恬淡无欲
        2、 去知与故
        3、 体“道”
    (二) 处世态度
        1、 超世——不随物迁,游乎尘外
        2、 遁世——不与物撄,陆沉世寰
        3、 顺世——虚而待物,与世沉浮
七、 庄子人生观教育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一) 庄子人生观教育思想的独特性
    (二) 庄子人生观教育思想的影响
        1、 对历代文人的影响
        2、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主要参考书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谷鸣;论庄子文学的喜剧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2 史鸿文;论庄子的审美观照理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3 左东岭,杨雷;内在超越与庄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庄子养生理论探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4 曹智频;文化潜流:庄子“道”论的后世遗响[J];宗教学研究;2000年02期

5 朱谦之;《庄子》书之考证[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6 杨黎源;庄子处世哲学新探[J];探索;2002年06期

7 魏秀艳,高云斌;庄子——中国文学的奠基者[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时晓丽;混沌之美——庄子生存美学思想探微[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吕锡琛,邓小峰;试论庄子理想人格在科学探索中的积极意义[J];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03期

10 杨林成;;“相见恨晚”?[J];咬文嚼字;200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秀峰;“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及其引导[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孙雪霞;文学庄子探微[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4 周群华;《庄子》散文评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赵凤远;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7 窦可阳;接受美学与象思维:接受美学的“中国化”[D];吉林大学;2009年

8 胡真;先秦思想与中医养生理论相关性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9 林光华;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的诗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石了英;台港及海外华人学者美学视野下的庄子阐释[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永强;论庄子的人生观教育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吕强;生命的困境和超越的自由——试论庄子的“逍遥游”[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黄大鹏;多恩与道家美学比较[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会芳;庄子与济慈:“物化”论与“客体感受力”[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高深;论庄子对语言局限性的认识与超越[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6 彭昊;庄子思想对儒家思想的融通[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张晨霞;竹林七贤庄学接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永杰;庄子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秦晓慧;试论《庄子》言与道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岳贤雷;《庄子·齐物论》“因是”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484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484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9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