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的统一:马一浮礼乐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3 02:40
马一浮的礼乐思想是了解马一浮其人其学的重要窗口。在兵荒马乱的时代,马一浮仍然保持对实现和平与文明的乐观态度,并歌咏出“天下虽干戈,吾心仍礼乐”的诗句。可见礼乐是研究马一浮其人的重要窗口。在学问上,马一浮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丰富的知识世界,不仅有传统的四部之学,还有大量的西方学问。在这种情况下,马一浮构建了“六艺该摄一切学术”的理论体系。在纷繁的知识系统中构建出具有“统一”性的理论体系,这是他对礼乐思想的实践,可见礼乐又是理解马一浮其学的重要窗口。因此有必要对马一浮的礼乐思想做一个全面的梳理。我们发现,礼乐思想的本质是“多样的统一”,基本特征是和谐有序,根本依据是仁德。从现实角度言,实现礼乐的重要途径是孝悌,实现礼乐的社会是一种和谐有序、和平文明的社会。本文分为四个部分讨论马一浮的礼乐思想。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了马一浮其人其学以及分析了马一浮礼乐思想的研究现状、马一浮礼乐思想的价值以及本文展开讨论的逻辑。第一章介绍了马一浮礼乐思想提出的背景,包括思想史的背景与个人背景。在思想史部分,本章简要梳理了礼乐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的过程。在个人背景部分,讨论了马一浮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遭际,以及在这种遭际下对礼乐文明的信心。第二章重在阐发马一浮礼乐思想之体,即马一浮礼乐思想的内涵、特色等。首先讨论了礼乐在六艺体系中的地位,继而梳理了礼与乐的相互关系及其所依据的文本,进而分析礼乐思想的内涵,最后将马一浮的礼乐思想与汉宋儒家进行简要对比,突出马一浮礼乐思想超越汉宋儒家的特色。第三章重在阐发马一浮礼乐思想之用,即马一浮礼乐思想的外延与实践等。首先讨论了礼乐与功夫的关系,突出“孝悌”在礼乐中的重要作用。接着分析了作为“判教”依据的礼乐是如何鉴定先秦诸子流失的。继而讨论丧祭礼在马一浮礼乐实践中的重要地位。最后,对礼乐与“六艺”体系的建构作一个梳理。
【学位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2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马一浮其人其学简介
第二节 马一浮礼乐思想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马一浮礼乐思想的价值与意义
一、思想史的意义
二、理解马一浮其人其学的意义
三、对于当代礼乐建设的意义
第四节 本文的思路与结构
第一章 马一浮提出礼乐思想的背景
第一节 思想史背景
第二节 个人背景
第二章 马一浮礼乐思想之体
第一节 礼乐教总论
一、礼乐在六艺中的地位
二、礼乐的关系及其所依据的文本
第二节 礼乐教大义
一、礼教大义
二、乐教大义
三、“多样的统一”:礼乐教大义
第三节 马一浮礼乐思想的特色
一、超越汉学,直指本心
二、继理学而超理学
第三章 马一浮礼乐思想之用
第一节 礼乐与功夫论
一、“知尽性至命之道必本于孝弟”
二、“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
第二节 作为判教依据的礼乐
一、无当诗礼:名家流失
二、有礼无诗:法家流失
三、倍礼乖乐:墨家流失
四、有乐无礼:道家流失
第三节 礼乐与丧祭礼
第四节 礼乐与“六艺”的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2444
【学位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2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马一浮其人其学简介
第二节 马一浮礼乐思想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马一浮礼乐思想的价值与意义
一、思想史的意义
二、理解马一浮其人其学的意义
三、对于当代礼乐建设的意义
第四节 本文的思路与结构
第一章 马一浮提出礼乐思想的背景
第一节 思想史背景
第二节 个人背景
第二章 马一浮礼乐思想之体
第一节 礼乐教总论
一、礼乐在六艺中的地位
二、礼乐的关系及其所依据的文本
第二节 礼乐教大义
一、礼教大义
二、乐教大义
三、“多样的统一”:礼乐教大义
第三节 马一浮礼乐思想的特色
一、超越汉学,直指本心
二、继理学而超理学
第三章 马一浮礼乐思想之用
第一节 礼乐与功夫论
一、“知尽性至命之道必本于孝弟”
二、“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
第二节 作为判教依据的礼乐
一、无当诗礼:名家流失
二、有礼无诗:法家流失
三、倍礼乖乐:墨家流失
四、有乐无礼:道家流失
第三节 礼乐与丧祭礼
第四节 礼乐与“六艺”的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法生;;荀子礼学新论[J];中国哲学史;2015年03期
2 刘梦溪;;马一浮的“义理名相论”[J];文史哲;2015年02期
3 李虎群;;马一浮论儒家礼乐教大义[J];现代哲学;2014年06期
4 肖芒;朱锋刚;;从孔孟思想的分歧探究荀子礼学[J];孔子研究;2012年02期
5 张宏敏;;马一浮与道家哲学研究[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6 陈卫平;;春到花枝满 斐然已成章——纪念马一浮先生诞辰125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7 蔡方鹿;;论汉学、宋学经典诠释之不同[J];哲学研究;2008年01期
8 许宁;;回归真实的义理——马一浮义理名相论的再阐释[J];孔子研究;2007年03期
9 滕复;;马一浮以儒融佛与调停朱陆之说评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王勇;;20年来的《论语》英译研究[J];求索;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永亮;马一浮儒佛会通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王党辉;马一浮之心学理学融合论[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瑞;马一浮六艺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邱明涛;马一浮“六艺论”考论:以普遍主义问题为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艳艳;马一浮儒学教育思想和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524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52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