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恶之来源”看蕺山学在宋明理学中的定位
【文章目录】:
一、刘蕺山在《人谱》中对“恶”的探讨
二、“人极即太极”对理学“恶之来源”问题的创新
三、明道与五峰对“恶之来源”的讨论
四、“至善而具善恶”与“恶是善之缺乏”的理论架构差别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振纲;论蕺山之学的定性与定位[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李振纲;心体的重建与理学的终结——兼论蕺山学逻辑向度与历史向度的离异[J];现代哲学;2004年04期
3 吴天寒;;试论蕺山学对德性本体的重建——以其对《大学》《中庸》之诠释为例[J];昭通学院学报;2019年06期
4 张瑞涛;;“兢兢无负其本心”——蕺山后学祝渊的思想世界[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06期
5 方旭东;;蕺山“前四句”的文本问题——基于耿宁工作的进一步讨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01期
6 文碧方;;吕大临与“五峰蕺山系”[J];人文论丛;2006年00期
7 冯前林;;论熊十力对刘蕺山的批评[J];中国哲学史;2020年02期
8 张天杰;;陈确对刘宗周的孺慕及其对蕺山学的弘扬[J];齐鲁学刊;2014年01期
9 李振纲;李超英;;刘宗周“本体与工夫”的语境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陈永革;;从良知之辨看蕺山之学的义理建构[J];中国哲学史;200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宏;《人谱》与蕺山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纪翌林;在“心”、“意”、“志”之间[D];山东大学;2020年
3 梁玲;刘宗周政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4 韩国茹;刘蕺山《人谱》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5 王一麟;刘蕺山慎独思想简论[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67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67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