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哲学革命路向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0 17:43
   本文由七章组成,主要比较性地考察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在哲学革命路向上的关系。第一章导言,简要梳理马克思之前的三次哲学革命,探讨哲学的四重秉性,然后从“哲学的革命”和“革命的哲学”角度,指认维特根斯坦哲学是“哲学的革命”但不是“革命的哲学”,而马克思哲学既是“哲学的革命”又是“革命的哲学”。第二章论述马克思哲学与维氏哲学比较研究的意义,探讨马克思哲学与维氏哲学比较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对相关研究资料简要综述,并提出本文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三章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逻辑路向:介绍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背景与理论起点,以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政治批判、经济批判的逻辑主线(兼顾发生的时间顺序)来探讨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逻辑路径,认为马克思从博士论文时期对黑格尔哲学开始初步超越,走出书斋后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并最终走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深入到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批判,最终实现哲学革命。第四章为维氏哲学革命的逻辑路径:首先介绍维氏哲学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起点;接着论述维氏前期哲学的语形学思想及其反形而上学意蕴,然后论述维氏后期哲学的语用学思想及“语言游戏说”作为反形而上学的语用学武器;然后论述了维氏前后期哲学之间的差别性和一致性。第五章为马克思哲学和维氏哲学之同,认为两者都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反叛、都重视“实践”、都拒斥形而上学、都属于批判性哲学。第六章探讨马克思哲学和维氏哲学之异,认为二者存在以下差异:1.根本路向上不同:马克思走的是“革命实践”道路;而维特根斯坦走的是“语言道路”。2.哲学类型不同:马克思哲学是非体系哲学、实践哲学、政治哲学与历史哲学;而维氏哲学属于体系哲学、理论哲学、语言哲学。3.哲学方法不同:维氏的哲学方法是语言分析法;马克思的哲学方法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阶级分析”与“历史分析”方法。4.对传统哲学超越的彻底性程度不同:马克思哲学全面超越传统哲学;而维氏哲学没有彻底超越传统哲学的范式。5.根本性目的与任务不同:维氏哲学是资产阶级改良性哲学;马克思哲学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哲学。6.后续影响不同:维氏在哲学领域内对现当代西方哲学产生深远影响;而马克思哲学引领了轰轰烈烈的共产主义运动,冲击并影响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第七章为基本结论与启示。维特根斯坦把哲学从思辨路向转轨到语言分析(逻辑语言、日常语言)路向,在哲学领域内实现了“哲学的革命”;而马克思把哲学从思想世界降临到现实世界,把哲学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现实解放紧密结合,成功实现了“哲学的革命”与“革命的哲学”的双重变奏,成功地把他的哲学转换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事业的精神武器。这正是马克思与维特根斯坦乃至所有西方哲学家的根本区别之所在,也正是马克思超越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地方。最后谈了三点启示。
【学位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A811;B561.5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哲学的革命与革命的哲学
    一、西方哲学革命的历史谱系
        (一) 第一次哲学革命:从“始基”向“存在”飞跃
        (二) 第二次哲学革命:“形而上学”的独立与完善
        (三) 第三次哲学革命:哲学向思辨道路迈进
    二、哲学的四重秉性
        (一) 哲学具有时代性
        (二) 哲学具有间接性
        (三) 哲学具有方法性
        (四) 哲学具有阶级性
    三、哲学的革命与革命的哲学
        (一) 维特根斯坦之前的西方现代哲学脉络
        (二) 维特根斯坦哲学是“哲学的革命”,但不是“革命的哲学”
        (三) 马克思哲学既是“哲学的革命”,又是“革命的哲学”
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与维氏哲学比较之意义
    一、马克思哲学与维氏哲学之可比较性
        (一) 就二者比较研究的必要性而言
        (二) 就二者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行性而言
    二、相关研究文献概览
        (一) 关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研究
        (二) 关于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研究
        (三) 关于马克思哲学革命和维特根斯坦哲学革命的比较研究
    三、本文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 厘清马克思哲学与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关系
        (二) 廓清马克思哲学和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三) 探究现代西方哲学危机的根源
        (四) 探究中、西、马“三架马车”携手共进的可行性路向
第三章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逻辑路径
    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背景与条件
        (一)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背景
        (二)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理论起点
    二、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逻辑进程
        (一) 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初步超越
        (二) 马克思走出书斋后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
        (三) 马克思由费尔巴哈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四)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现:交往实践唯物主义的出场
第四章 维特根斯坦哲学革命的逻辑路径
    一、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的历史起点
        (一) 维特根斯坦走进哲学的时代背景
        (二) 维特根斯坦走进哲学的理论起点
        (三) 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目的和任务
    二、前期维氏哲学的语形学思想及其反形而上学性
        (一) 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
        (二) 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的逻辑结构
        (三) 前期维特根斯坦论命题与实在的关系
        (四) 对“语言图像论”的评析
    三、后期维氏哲学的语用学思想及其反形而上学性
        (一) 思想转变的原因
        (二) “语言游戏说”的提出
        (三) “语言游戏说”作为反形而上学的语用学武器
    四、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
        (一)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之间的差别性
        (二)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的一致性
第五章 马克思哲学和维氏哲学之同
    一、两者都是对传统哲学的反叛
        (一) 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哲学的反叛性
        (二) 维特根斯坦对传统哲学的反叛性
    二、两者都重视“实践”
        (一)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
        (二) 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实践”概念
    三、两者都拒斥形而上学
        (一) 马克思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拒斥
        (二) 维特根斯坦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拒斥
    四、两者都属于批判性哲学
        (一) 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批判性
        (二) 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性
第六章 马克思哲学和维氏哲学之异
    一、马克思和维氏哲学革命的根本路向不同
        (一) 传统哲学的路向
        (二) 马克思哲学的路向
        (三) 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路向
    二、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类型不同
        (一) 从形式上看,马克思哲学不是体系哲学,而维特根斯坦哲学属于体系哲学
        (二) 从内容看,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哲学,而维氏哲学没有超出理论哲学的范畴
        (三) 从哲学的学科倾向或属性来看,马克思哲学是政治哲学或历史哲学,而维氏哲学则是语言哲学
    三、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方法不同
        (一)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方法是语言分析法
        (二) 马克思的哲学方法是历史与逻辑统一的阶级分析法
    四、对传统哲学超越的彻底性不同
        (一) 马克思哲学全面超越传统哲学
        (二) 维特根斯坦哲学没有彻底超越传统哲学的范式
    五、根本性目的任务不同
        (一)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是资产阶级改良性哲学
        (二) 马克思哲学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哲学
    六、后续影响不同
        (一) 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影响
        (二)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影响
第七章 基本结论与启示
    一、基本结论
        (一) 从维特根斯坦看分析哲学的成败
        (二) 对马克思哲学的合理评价
    二、几点启示
        (一) 所谓哲学问题与哲学危机
        (二) 社会主义事业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 关于马哲与西哲对话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云;;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徐弢;;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日常语言分析视域下的语法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韩林合;维特根斯坦论“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4 赵敦华;中西形而上学的有无之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5 曲辰;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对当代语言学的影响[J];北方论丛;2001年03期

6 陈锐;;论分析哲学与分析法学之间的内在关联[J];比较法研究;2010年02期

7 汪帆;维特根斯坦思想的一致性[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 覃修桂;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及其唯理主义认识论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涂纪亮;分析哲学与后分析哲学[J];北京社会科学;1996年04期

10 乔清举;金岳霖的逻辑哲学观及其方法论研究——兼与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观比较[J];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03期



本文编号:2878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78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0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