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尺”——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范畴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0-11-16 01:10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中两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分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一个概括了社会广泛现象的概念。本文旨在研读原著的基础上力图溯本正源,以价值思维和科学思维双重尺度深刻分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深意,建立起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以分工为线索,解读历史唯物主义所蕴涵的深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历史观前提。 全文共分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引言,着重说明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针对林林总总的“历史唯物主义”应走开源创新、综合创新之路,把“经典文本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时代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在考察《手稿》和《形态》分工范畴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对历史唯物主义再认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所必须突现的社会发展观提供坚实的历史观前提。 第二部分回顾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分工范畴的由来。在早期思想发展历程中,马克思把思考问题的视点从抽象概念转到现实实践问题。这期间《手稿》和异化劳动理论发展是重要环节。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分工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中的作用。指出,马克思在写作《手稿》时,分工开始引起马克思的兴趣,在研究了亚当·斯密、萨依等人的学说后提出了分工的本质、作用的初步见解,但还未将分工理论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而在《形态》中,马克思在研究劳动的过程中把握了分工,在对分工的研究中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进而发现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从而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第四部分从分工的角度解读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本章本着真理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建立《手稿》与《形态》的内在联系。拟从逻辑上的蕴涵关系、思想上由抽象到具体的关系考察《手稿》与《形态》在分工范畴上的联系与区别,对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再认识。 第五部分对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中分工范畴研究的意义。理论上,分工理论是理解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关节点,是研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之一。实践意义,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突显的社会发展观提供了坚实的历史观前提。
【学位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B0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 言
1.1 本研究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认识青年马克思和中老年马克思的关系
1.2.2 如何认识传统历史唯物主义
1.2.3 对分工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中作用的认识
1.2.4 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
1.2.5 《形态》中的逻辑结构探索(新的角度)
1.3 研究方法
1.3.1 逻辑和历史相综合的方法
1.3.2 对比分析方法
1.3.3 文献研究
第2章 历史唯物主义分工范畴的由来
2.1 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回顾
2.1.1 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端
2.1.2 接近创立唯物主义体系
2.1.3 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初步形成
2.2 《手稿》的意义和问题
2.2.1 《手稿》的意义
2.2.1 《手稿》的理论局限性
2.3 “异化”概念的贡献与不足
第3章 分工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中的作用
3.1 马克思对旧分工理论的批判改造
3.2 异化劳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萌芽
3.3 分工范畴--历史唯物主义创立进程的一个“杠杆”
3.3.1 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
3.3.2 分工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3.3.3 分工与社会历史的基础
3.3.4 分工与阶级、国家的产生
第4章 建立《手稿》与《形态》的联系
4.1 《手稿》在逻辑上蕴含了《形态》
4.2 分工范畴。《形态》和《手稿》思想联系的考察
4.3 分工范畴。《手稿》与《形态》思想区别的考察
4.3.1 从生产到分工的叙述
4.3.2 分工的社会关系视域
第5章 分工问题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5.1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分工问题的观点及评价
5.2 理论意义
5.3 实践意义
结 语
参考文献
致谢、声明
个人简历及硕士学位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工作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85439
【学位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B0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 言
1.1 本研究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认识青年马克思和中老年马克思的关系
1.2.2 如何认识传统历史唯物主义
1.2.3 对分工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中作用的认识
1.2.4 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
1.2.5 《形态》中的逻辑结构探索(新的角度)
1.3 研究方法
1.3.1 逻辑和历史相综合的方法
1.3.2 对比分析方法
1.3.3 文献研究
第2章 历史唯物主义分工范畴的由来
2.1 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回顾
2.1.1 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端
2.1.2 接近创立唯物主义体系
2.1.3 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初步形成
2.2 《手稿》的意义和问题
2.2.1 《手稿》的意义
2.2.1 《手稿》的理论局限性
2.3 “异化”概念的贡献与不足
第3章 分工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中的作用
3.1 马克思对旧分工理论的批判改造
3.2 异化劳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萌芽
3.3 分工范畴--历史唯物主义创立进程的一个“杠杆”
3.3.1 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
3.3.2 分工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3.3.3 分工与社会历史的基础
3.3.4 分工与阶级、国家的产生
第4章 建立《手稿》与《形态》的联系
4.1 《手稿》在逻辑上蕴含了《形态》
4.2 分工范畴。《形态》和《手稿》思想联系的考察
4.3 分工范畴。《手稿》与《形态》思想区别的考察
4.3.1 从生产到分工的叙述
4.3.2 分工的社会关系视域
第5章 分工问题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5.1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分工问题的观点及评价
5.2 理论意义
5.3 实践意义
结 语
参考文献
致谢、声明
个人简历及硕士学位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工作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亚;;马克思劳动分工思想研究现状简析[J];知识经济;2011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芳;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武汉大学;2010年
2 邓伯军;《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史[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邱少明;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史(1912至1949年)[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高艳霞;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晋;论马克思制度伦理观的形成[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3 惠琴;马克思雇佣劳动论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李亚;论马克思的分工思想与人的解放[D];兰州大学;2012年
5 王顼;马克思世界观转变时期的物质利益思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85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85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