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性伪之间:荀子“化性起伪”说覆议

发布时间:2020-11-21 03:20
   荀子被称为先秦时期“最后的儒家”,当时社会动荡、群雄争霸,思想界各类学说层出不穷,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荀子在批判地继承和吸纳诸子多家学说之后,创新性地构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开创了儒学的新理路、新思想。荀子的理论基石是他的性恶论,本文以荀子的人性分析为切入点,专门对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做深入辨析。文章首先分析了先秦时期的主要人性论观点,包括孔子的性近习远说,孟子的性善论,以及告子的善恶两可说。在分析中,并非各自独立介绍,而是尽量从一个相互比较的角度去阐述彼此的联系。文章第二部分首先论述了荀子人性论中两个重要概念“性”和“伪”的含义,这是理解荀子人性论的起点;然后重点分析“性恶论”思想的真正含义,对荀子“性恶”含义的分析,直接关系到对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理解。荀子所言“性恶”,其真正旨意在于两个层面:其一,现实层面意义上的,即有“伪”状态下,“性恶”的或然性。其二,理论抽象层面意义上的,即无“伪”状态下,“性恶”的必然性。“性恶”并不是荀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观点,这只是荀子思想的一个理论逻辑起点,目的是为引出“化性起伪”这一理论,这是文章的第三、四、五部分,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其中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了“化性起伪”的逻辑可能,重点是从心的“知能”和道德判断能力这两方面来阐述的;第三部分是在一种可能性层面上,这就无法说明道德修身的必然性,因此文章第四部分深入剖析“化性起伪”思想的道德形成过程,分别从道德动机、道德认同、道德自觉三个过程来分析,经过这三个过程,道德修身成为一个主动的自然的活动;道德修身终究要落实到现实生活实践上,因此第五部分重点梳理了现实中实现“化性起伪”几个重要路径:礼仪法正、注错习俗、博学笃行等,通过这些现实的工夫,最后实现“性伪合”这一目标。作为“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荀子以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为后世所景仰,他的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结合先秦时期各位先贤对人性的理解及荀子的“性恶论”思想的特点和深刻内涵,对荀子的“性恶论”进行了分析,然后重点分析“化性起伪”这一思想。理解荀子人性论在当时历史环境下的先进性和不足之处,并探寻“化性起伪”这一学说对后世的时代价值,以便对当代产生积极的意义。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222.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先秦人性论几个不同面向
    一、孔子的性近习远说
    二、孟子的心之善端说
    三、告子的善恶两可说
第二章 性伪之辨:荀子人性善恶观辨正
    一、“性”、“伪”之辨
        1. “性”的双重内涵
        2. “伪”的双重内涵
    二、“性”之为恶
        1. 性何以为恶
        2. “性恶”内涵的两个层面
第三章 “化性起伪”的逻辑可能
    一、何为“化性”
    二、心之“知能”
    三、心之“虚壹而静”
    四、“涂之人可以为禹”
第四章 “化性起伪”中的道德形成
    一、“物欲相持”的道德动机
    二、“心之所可”的道德认同
    三、“养心莫善于诚”的道德自觉
第五章 “化性起伪”的实现途径及其目标
    一、礼义法正
    二、注错习俗
    三、博学笃行
    四、“性伪合而天下治”
第六章 “化性起伪”的理论意义、时代价值及其局限性
    一、“化性起伪”思想的理论意义
    二、“化性起伪”思想的时代价值
    三、“化性起伪”思想的局限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姜希玉;;论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13期

2 白立超;;荀子“化性起伪”的人性论[J];邯郸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3 陈林;;“化性起伪”何以可能——荀子工夫论探析[J];道德与文明;2012年02期

4 吴树勤;;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性的自我迁化——荀子“化性起伪”说正义[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5 路德斌;荀子“性恶”论原义[J];东岳论丛;2004年01期

6 蔡陈聪;孟、荀人性论比较及其当代意义[J];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7 周德昌;荀子的德育理论和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8 王棣棠;孟子荀子人性论的比较观[J];齐鲁学刊;1985年02期



本文编号:28924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924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4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