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虚拟实践 ——虚拟技术视野中马克思实践观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01-18 09:41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实践活动与技术革命相互交织、互为功用,其结果催生了各种理论和观念形态。二十世纪末兴起的虚拟技术和与之相伴生的虚拟实践是人类实践与技术革命交互作用的全新产物,是人类以往实践活动顺乎逻辑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以虚拟技术为技术支撑的虚拟实践活动在全新的空间开辟了人类实践前所未有的天地,把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扩大到一个新的未知领域,充分展示了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新技术和新的实践活动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现有的生产生活模式,冲击着人类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理论形态。正如迈克尔·海姆的《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一书序言中所说:虚拟现实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它的影响也不仅仅停留在人类物质生活层面上,其深远的潜在影响有可能界定引起利用而产生的文化。 面对虚拟技术和虚拟实践活动所带来的巨大冲击,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一些基本理论和观点正经受着新的挑战,经历着新的发展机遇期。从哲学层面对当前虚拟技术条件下人类实践活动加以分析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应对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寻求一条较有效摆脱困境途径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新的召唤。 首先...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技术革命与实践形态的历史演变和当代新发展
2.1 技术革命与实践形态的历史演变
2.1.1 前机械化时代
2.1.2 近代以来的三次技术革命
2.2 虚拟技术与人类实践形态的新变化
2.2.1 虚拟技术及其特征
2.2.2 网络虚拟技术与人类实践的虚拟性转向
3. 虚拟实践:人类实践的新形态
3.1 “虚拟”、“虚拟实践”内涵的哲学界定
3.1.1 “虚拟”
3.1.2 虚拟实践
3.2 虚拟实践的哲学依据
3.2.1 唯物主义对人类实践和世界的基本观点和理解
3.2.2 人类实践演变的内在逻辑性与虚拟实践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
3.3 虚拟实践的基本特征
3.3.1 虚拟构建性
3.3.2 超越性
3.3.3 交互性
3.3.4 兼容性
3.3.5 智能性
3.4 虚拟实践的价值功能
3.4.1 虚拟实践对主体的双重价值
3.4.2 虚拟实践对社会发展的双重价值
3.4.3 虚拟实践条件下,传统理论的冲击与整合
4. 现实到虚拟:实践内涵和实践基本形式解析
4.1 实践内涵的历史分析与现实思考
4.1.1 实践内涵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4.1.2 实践内涵历史演进的影响因素
4.1.3 传统实践活动与网络虚拟活动共生条件下实践内涵的思考
4.2 实践基本形式分析
4.2.1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形式的基本观点
4.2.2 虚拟技术条件下实践基本形式的新认识
5.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解析[J]. 胡晓鹤,沈荣兴.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5(01)
[2]网络虚拟实践社会价值的辩证思考[J]. 李海峰.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01)
[3]电脑网络对当今哲学的挑战及应答[J]. 高维钫.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04)
[4]论虚拟实践——一种社会实践范畴的反思[J]. 田佑中.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2)
[5]论虚拟实践──对赛博空间主客体关系的哲学探析[J]. 章铸,吴志坚.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6]虚拟现实:必须面对实践的追问──兼与陈志良先生商榷[J]. 吴志坚,章铸. 江汉论坛. 2001(01)
[7]“网络时代”与人的存在方式变革[J]. 孙玉祥. 求是学刊. 2001(01)
[8]网络时代的哲学问题[J]. 韩璞庚. 现代哲学. 2000(04)
[9]网络时代的哲学问题评述[J]. 默然. 学海. 2000(06)
[10]略论虚拟性实践的基本特征和价值[J]. 李超元. 天津社会科学. 2000(06)
本文编号:2984726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技术革命与实践形态的历史演变和当代新发展
2.1 技术革命与实践形态的历史演变
2.1.1 前机械化时代
2.1.2 近代以来的三次技术革命
2.2 虚拟技术与人类实践形态的新变化
2.2.1 虚拟技术及其特征
2.2.2 网络虚拟技术与人类实践的虚拟性转向
3. 虚拟实践:人类实践的新形态
3.1 “虚拟”、“虚拟实践”内涵的哲学界定
3.1.1 “虚拟”
3.1.2 虚拟实践
3.2 虚拟实践的哲学依据
3.2.1 唯物主义对人类实践和世界的基本观点和理解
3.2.2 人类实践演变的内在逻辑性与虚拟实践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
3.3 虚拟实践的基本特征
3.3.1 虚拟构建性
3.3.2 超越性
3.3.3 交互性
3.3.4 兼容性
3.3.5 智能性
3.4 虚拟实践的价值功能
3.4.1 虚拟实践对主体的双重价值
3.4.2 虚拟实践对社会发展的双重价值
3.4.3 虚拟实践条件下,传统理论的冲击与整合
4. 现实到虚拟:实践内涵和实践基本形式解析
4.1 实践内涵的历史分析与现实思考
4.1.1 实践内涵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4.1.2 实践内涵历史演进的影响因素
4.1.3 传统实践活动与网络虚拟活动共生条件下实践内涵的思考
4.2 实践基本形式分析
4.2.1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形式的基本观点
4.2.2 虚拟技术条件下实践基本形式的新认识
5.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解析[J]. 胡晓鹤,沈荣兴.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5(01)
[2]网络虚拟实践社会价值的辩证思考[J]. 李海峰.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01)
[3]电脑网络对当今哲学的挑战及应答[J]. 高维钫.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04)
[4]论虚拟实践——一种社会实践范畴的反思[J]. 田佑中.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2)
[5]论虚拟实践──对赛博空间主客体关系的哲学探析[J]. 章铸,吴志坚.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6]虚拟现实:必须面对实践的追问──兼与陈志良先生商榷[J]. 吴志坚,章铸. 江汉论坛. 2001(01)
[7]“网络时代”与人的存在方式变革[J]. 孙玉祥. 求是学刊. 2001(01)
[8]网络时代的哲学问题[J]. 韩璞庚. 现代哲学. 2000(04)
[9]网络时代的哲学问题评述[J]. 默然. 学海. 2000(06)
[10]略论虚拟性实践的基本特征和价值[J]. 李超元. 天津社会科学. 2000(06)
本文编号:29847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84726.html